2025年6月20日 星期五

《夢的覺醒 — 瑜伽的午後約會》



紀錄:Kay、Ayano


《夢‧應作如是觀 展覽全紀錄》的新書系列活動於5/18日來到台北舉辦。從忠孝復興捷運出來步行約莫五分鐘,轉入鬧中取靜的巷弄,便是今日活動的藝文空間,現場的擺設很簡單卻充滿巧思,一進門右手邊的書牆除了擺滿了這次發表的新書,還有《瑜伽的福音》中文版 ——2023年四月那場展覽的起源。


現場的展覽裝置,鼓勵參觀者手動體驗,吊掛式展版上的木框裡,第一眼看到的是《瑜伽的福音》的智慧語錄,如果掀開到下一頁,則是《Seeking Truth》中闡述相關的瑜伽教導。微型展覽的空間裡,有些人靜靜的思考著眼前的字句、有些人拿著手機搜尋各種不同角度捕捉最美的瞬間,也有許多熟悉的面孔相互問候,沒多久,將近50位參加者陸續到齊,活動正式開始。



簡單開場後,主持人昭淵引導大家閉上眼冥想一個情境:「今天是你生日,主管要求加班。下班後,你去酒吧遇到相談甚歡的對象,卻接到媽媽的電話說爸爸昏倒需要去醫院。接著你在路上被黑道圍毆綁架,矇上眼睛被帶到一個屋內,才知道這一切都是大家安排的生日驚喜。你詢問這是朋友的鬼點子,他卻說真正的導演,是全然知曉一切的意識。你大喊著問這一切全然知曉的意識是誰,卻從夢裡醒來,剛剛只是一場夢!」


睜開眼睛,瑜伽劇場登場。


劇中的年輕人探問:「要如何,才能從夢裡醒過來?」他告別戀人,立志尋找已經醒過來的人,過程中遇到不同身份的人,讓我們思索:受人尊重,生命就有價值了嗎如果所有一切終將消失,那什麼才能超越生死放下這一切,我還剩下什麼如果我不再執著這些短暫的事物,我是否還存在我的存在,是否比這一切更深遂


最終,年輕人透過冥想向內探詢得到了答案,他和戀人擁抱,用「我是你」回應了關於「你是誰」的詢問。瑜伽劇場在眾人充滿喜悅的梵唱中謝幕,也深深烙下了那個問句:「如果現在是一場夢,你想要醒過來嗎?」


進入新書座談的時間,昭淵和Priya先介紹了台灣摩訶瑜伽行者真理實踐會(aka瑜伽行者學苑),說明是如何的起心動念,為了那本書而做了2023年的展覽,又為了那個展覽,出了這本書。兩人接著以對話的方式深入簡出說明瑜伽修行的四大路徑:

  • 智慧瑜伽:核心概念是把不正確的東西消除,不是真實的就會消失(斷捨離的爽快)

  • 勝王瑜伽:藉由體位法和冥想,最終可以掌握我們的心(逆操作,很多時候我們都被心掌握)

  • 奉愛瑜伽:透過愛著神到達(眼睛張開看到的都是神聖的存在)

  • 行動瑜伽:當下盡力去做,為了他者行動(事前盡心盡力,事後聽天由命)




互動環節訪問了當時參展的工作人員及觀展者,大家分享著自己展覽中最喜歡的部份,行銷人Lilyian因為知道瑜伽行者學苑而去看展,她在社群分享的展覽心得文也收錄在這次的展覽全紀錄。她覺得主題以「夢」及「應作如是觀」開始到一系列六大展區的概念很完整清晰,從一開始「業的法則」喜歡、不喜歡的二元對立,帶著期待、嚮往的「六個寶藏」,在「變動世界」許下千百種各式願望,所有的外在追尋,終究如幻、泡、影一樣,像夢一樣短暫,她很喜歡掛起的串串心願,透明質地的心願卡,在燈光下隨風旋轉,很浪漫,也很像心的晃動,就像金剛經中的經文: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Lilyian也感謝了瑜伽行者學苑的夥伴們,在她眼中,這是一群最純粹的瑜伽人,各行各業不同領域的人,放下了手邊事務利用私人時間,從固定的團練、讀書會、飲食料理、花藝、展覽、林道漫步冥想,到現在把展覽化成紙上行旅,都在實踐上師的教導,以純粹、無私的奉愛去行動,就是佛陀說在修行中很重要的三寶「佛、法、僧」,而這樣一群人就像珍貴的僧團一樣,為的就是分享瑜伽,或者說生命存在的本質,實在感謝。


上師Sri Mahayogi 曾說:「所謂的修行是讓心變得乾淨,真心為別人服務。純淨的人越來越多,就會有越來越多的人服務其他人。」活動的尾聲,大家享用著夥伴們自製的捲餅,一邊討論著剛才意猶未盡的話題。有些人帶著瑜伽劇場的餘韻翻閱相關的瑜伽書籍、透過平板播放的影片了解瑜伽料理。在這場夢的覺醒的午後約會,即使台北的大雨也無法阻擋大家相聚,一起探尋生命的答案。






2025年6月10日 星期二

2025冥想專科基礎篇1

繪圖:Radha



2025/05/24


紀錄:Kay


2025年的推出了新企劃的冥想課程。

我們將2021年疫情期間由日本前輩Sananda桑主持的線上冥想課程加以剪輯並配上中文字幕,每月一次在Ananda Ashrama共同觀看課程、練習冥想實作,並進行Q&A討論。基礎篇【平息心的動搖】全系列共七堂課,5月24日是第一堂課,主題為【冥想的基礎】。


課程開始,Sananda桑先分享了自己的冥想經驗,他說冥想可以了解事物的本質,因為心就像鏡子一樣,偶爾染上塵埃汙點,可以透過冥想讓心變乾淨,心會變成空空的感覺,當心不再晃動就不會有煩惱,這時會湧現輕盈的喜悅感。「專注」是進入冥想的方式,我們跟著Sananda桑的指引先做了簡單的體位法暖身,然後開始練習輕鬆地坐著,脊椎保持筆直延伸,一開始是專注在呼吸,後來逐步練習專注在眉心、再到胸口的深處,去比較這之間的差別。放鬆的專注練習乍聽之下有點矛盾,專注要用力該如何放鬆?Sananda桑用了騎腳踏車為例,剛學習時需要很用力地保持平衡,一旦上手後,就可以很自然地順著力量輕鬆騎行了!


Sananda桑也幫大家整理了冥想常見的三個困難,第一個是腳痛,這時可以換腳或是無視疼痛繼續,如果遇上想睡覺,可以睜開眼睛,甚至在冥想的空間裡擺上照片去改變周圍的prana(氣/生命能量),在心裡頭跟自己喊話,例如要自己振作不能睡,也是另種改變Prana的方式,有雜念時,就讓念頭自己平靜下來,不要被捲入。聽Sananda桑講這些方法都很簡單,最困難的還是如何付諸實踐,如同他所說,知識的階段只是拿到地圖,我想這堂基礎課就是讓大家準備好出發,或是讓已經在路上的人再次確認方向吧!


由於上課的同學們大多都參加過2021的線上課程,討論的環節裡,大家分享了很多這些年持續練習的變化,甚至有夥伴笑著回顧影片中自己當年生澀的提問。第一堂課的尾聲,我們總結了Sananda桑冥想練習的四個重點,鼓勵彼此繼續努力:

  1. 養成每天冥想的習慣,那怕是五分鐘都可以。每天五分鐘勝過於一週一次半小時。

  2. 減少平日的雜念,培養專注力。

  3. 學習瑜伽的教導,透過真理的對照,調整自己和教導不一致的行為。

  4. 設定冥想的對象,因為加深冥想最後會與冥想對象合而為一,對著什麼冥想是很重要的,我們的心會變成我們想的東西。


延伸閱讀— 冥想入門:






2025年6月5日 星期四

不死甘露Amrita放映會紀錄




2025-03-09


紀錄者:Kay、Ayano


2005年,在Yogi桑的指導下,Mahayogi Mission前輩們領演的聖劇《不死甘露》(Amrita)於京都文化博物館上演。本劇取材自《奧義書》,講述主人翁納奇凱達斯(Naciketas)的故事。


納奇凱達斯出身婆羅門世家,在當時,婆羅門為了獲得生命、財富及個人福報,常舉行獻祭儀式。然而,在一次獻祭中,納奇凱達斯質疑父親的信仰,父親憤怒之下,便將他獻給了閻王(Yama)。於是納奇凱達斯便前往黃泉之國,然而,閻王當時不在家,納奇凱達斯在門口等待了三天。閻王回來後,為了補償對賓客的怠慢,允諾給他三個願望。


  1. 納奇凱達斯希望父親平息怒火,享有內心平靜。(閻王答應了)

  2. 納奇凱達斯希望學習可以前往天堂的火的儀式。(閻王傳授了火的儀式)

  3. 人死後會到哪兒呢?納奇凱達斯想知道死亡的秘密。


當納奇凱達斯說到第三個願望時,閻王試圖轉移話題,並用世俗的財富、王位、長壽以及美人來誘惑他,讓他放棄這個問題。但納奇克達斯堅定地拒絕,並說:「將人們束縛在無止盡輪迴中的財寶與快樂,像這樣的東西,對我來說毫無用處,如果不能知道真實,就連我這條命也是無用之物!」


閻王見納奇凱達斯如此誠心,便傳授了不死的秘密——真正的自己不是這個身體或心,是純粹的意識Ātman,沒有出生也不會死亡,是永恆的存在。閻王以馬車為喻,將身體比作馬車,五感為馬,心為韁繩,理智為車夫,而純粹的意識(Ātman)則是車內的主人。唯有在冥想中才能了悟。


影片觀賞結束後,三位當初參與Amrita的日本前輩在線上跟大家分享當時籌劃和演出的經歷。雖然已經是20年前的事情,但大家說起細節仍栩栩如生,好像是才剛發生的事。Yogadanda桑飾演主角納奇凱達斯,他提到劇中有段台詞:「人們束縛在無止盡輪迴中的財寶與快樂,像這樣的東西,對我來說毫無用處,如果不能知道真實,就連我這條命也是無用之物!」為了進入角色,他像誦持真言(mantra)般反覆唸著這句台詞。然而,這段台詞其實是來自Yogi桑的原創,並沒有在《奧義書》裡。Yogi桑不僅參與了整個籌劃過程,還細心設計如何呈現場景,以簡潔又極具象徵性的方式傳達了奧義書的精髓。像是納奇凱達斯要赴黃泉之國的場景中,他在原地繞行三圈半,象徵昆達尼里的蛇盤踞於尾骨三圈半;當盤旋的能量鬆開後,便進入非物質的世界。


接著,Saci桑分享了從設計過程的討論,例如海報標題「死的秘密」所使用的紅色字型曾引起多方意見,很多人認為會聯想到血而有負面的感受。然而,Yogi桑卻認為紅色代表「生」,正如日本神社—鳥居的顏色那般,充滿了生命力。Yogi桑曾說,思考整個企劃是最開心的,因為企劃成形後,接下來就只需要專注於實現,企劃的過程就已經包含了結果,她觀察Yogi桑在這過程,展現了「去做、去玩」的態度。唯有在自由的狀態下才能遊戲其間,Yogi桑彷彿親身示範了Līlā(神的遊戲)的境界。


最後發言的Sarani桑,當時負責統籌整個聖劇活動。她提到Yogi桑對規劃方向要求是以祇園祭和日本文化為重點,若脫離這兩者,活動就會淪為表面形式。而「死的秘密」正是深刻影響日本文化的佛教教導。「我從哪裡來、要往哪裡去」,Yogi桑超越宗教的隔閡,去傳達所有宗教都是來自同樣的根源與前往相同的目標。他對工作原則的指示:

  1. 團隊需彼此連結,而不是一個人埋頭苦幹

  2. 表達自己的意見,不要有所顧慮

  3. 對外溝通須細心應對

  4. 不可以說謊


放映會的尾聲,台灣的gurubai們互相分享自己的心得。雖然沒有機會跟Yogi桑一起工作,但很感謝前輩透過這次放映會的分享,讓我們得以感受Yogi桑的設計品味——像是簡潔的舞台設計,去除不必要的元素,僅用最少的道具,卻透過視覺色彩、甚至演員呼吸頻率等細節,傳達出對了悟真實的熱情和純粹的信仰。我們在聖劇裡面學習不死甘露(Amrita),也從中看到Mission的工作態度,Yogi桑總是以極大的熱情和專注投入每一個細節,無論是設計舞台還是指導演員,都展現出追求完美的精神。Yogi桑的存在就像是Amrita的化身,這份精神透過前輩的分享傳承給我們、持續上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