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kay
七月的讀書會,我們以小組分工導讀的方式完成了第一章到第十章的內容,這十章主要敘述了瑜伽南達(本名慕昆達)追尋上師和靈性之道的歷程,從他的家庭和童年生活之中,我們看見理性派的父親與感性派的母親不追求物質世界的價值觀,共同影響了他。慕昆達在高中時甚至試圖逃家前往喜馬拉雅山尋找上師,從小即展現出強烈的信仰。
在追尋上師的過程中,他拜訪了許多聖人,其中一位「芳香聖人」能讓沒有香味的花製造出任何天然花香、也能使枯萎的花朵復活,還可以讓人的皮膚散發出令人愉悅香味。然而,慕昆達認為芳香聖人利用神奇方式製造香味來證明上帝對靈性並無助益,並不想成為這些奇術表演的一員。
我們將書中的金句跟其它瑜伽經典對照,例如第六章的老虎尊者提到:「身體實際上是由心所製造及維持;前世累積的天性驅使人的優弱點逐漸滲進他的人類意識中,並以習性表現出來,進而呈現理想或不理想的身體。外表的脆弱源於心理原因,惡性循環下,受習性約束的身體也阻礙心靈的發展。當一個主人讓自己憑僕人差遣,僕人必然專橫;心也是如此聽命於身體的命令而受其奴役。」這段話呼應了《薄伽梵歌》戰車的比喻:戰車是我們的身體、驅動戰車的馬匹是我們的感官、駕馭戰車的韁繩為心靈,而乘客是真我或靈魂。如果沒有很好的控制我們的感官(馬匹),它們可隨意將身體(戰車)帶向不同方向。
除了文字導讀,讀書會也加入了豐富的視覺呈現。有小組利用 AI 工具重現「懸浮空中的聖人」形象,並以長得像動物的植物(如猴面小龍蘭、天堂鳥等)作為輔助,讓大家體會植物也有感覺——這個世界就是一,是阿特曼(Atman)的展現。當第十章慕昆達終於與上師聖育克鐵斯華相遇,看著慕昆達在追尋靈性之道的歷程,我們討論自己是否經歷過類似的渴望,如果自己就是慕昆達,會如何對身邊的人說明自己的靈性渴求?又如果我們是慕昆達的家人,會如何回應他的渴望?在這場讀書會中,我們不只是閱讀一本書,更是共同分享了彼此瑜伽道路的經驗,在Gurubai的陪伴中,感受一切皆是阿特曼(Atman)之間的互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