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03
紀錄:得到治癒拖延症良藥的 Ayano
颱風接連著罕見的強烈西南氣流,讓一向藍天的台中,午後也罩上了一層灰濛濛的雨幕。這天,我們在群島藝術園區的小劇院舉辦了「神啊,請賜給我靈感!瑜伽與寫作工作坊」。這是 Mahayogi Mission Taiwan 推廣「夢應作如是觀」展覽全紀錄系列活動之一。場地外的看板上寫著:「一個人很自由,一群人有力量。」呼應瑜伽可以帶給我們自由與力量。
參加者來自各地,一半是平日一起練瑜伽體位法的同學,另一半則是對寫作有興趣的朋友。年齡從16歲的青少年到中年的學員都有。小劇院平時是表演空間,今天迎接我們的,是整齊排列的課桌椅,以及延續「夢應作如是觀」主題、宛如走進森林般的微型展區。雖然天氣不佳,大家仍帶著熱情和好奇準時到場。
課程由作家、編劇劉梓潔帶領。她也是跟隨 Shri Mahayogi 多年的弟子,靈性名字為 Marula(中世紀印度女詩人的名字,意思是「從神那裡獲得靈感的人」)。一開始,Marula先帶著大家將呼吸慢下來,接著做了兩個簡單的坐姿體位法式,讓脊椎延伸、下背挺直、手臂伸展。
瑜伽跟寫作有什麼關聯呢?Marula談到平靜的心對寫作很重要。瑜伽是控制心念的波動1;寫作同樣需要在文字落到紙上之前,先安定那些翻湧的想法。兩者都需要實踐,文字沒有寫下來,都不是真的。Marula分享自己寫作的兩個關鍵條件,一個是「瑜伽」,另一個是「死線(deadline)」。
在課前的問卷中,詢問了大家為什麼想上這堂課、在寫作上遇到什麼困難。投票最高的答案是「拖延」。如何對抗拖延?Marula笑著說:「這不是寫作的問題,是人生的問題。」不過在談論人生之前,她提出了三個很務實的方法:
1. 訂定死線:她引用《黑鏡》編劇查理·布洛克的話:「不要談什麼天分、運氣,你需要的是一個截稿日,以及一個不交稿就打爆你狗頭的人,然後你就會被自己的才華嚇到。」
2. 移開阻礙:前輩Anandamali桑曾說:「是什麼阻礙著你呢?把它移開就好了」如果阻礙的是想法,那就要去仔細地審視它是什麼。
3. 建立好習慣:有人問 Shri Mahayogi 如何面對惰性,他回答:「那只是心的習性,來建立好習慣吧!」
接著,Marula拆解了寫作的架構。如何從「神」那兒得到靈感?對每個人來說,神的形象或許不同,但瑜伽裡的「神」是「真正的自己」,靈感不是從天而降的東西,而是內在的專注力帶來的直覺。有時我們會在詞彙不足、找不到恰當形容時卡住,但如果把寫作比作一棵樹,修辭與「金句」只是最頂端的葉片與果實。能讓文字紮根的,是最基礎的土壤(素材、經驗、養分)與根(感知與思考),以及像陽光、空氣、水般不可或缺的元素——對寫作的熱情。而讓一切成立的根基,最重要的是真誠,誠實地問自己:我真正有興趣的是什麼?我此刻在思考著什麼?我在每個經驗的當下,可有把心打開好好感受?
聽到這裡,我覺得一束光照進了拖延症的烏雲裡。既然寫作的土壤那麼重要,那不就是我們長期在瑜伽中最熟悉的事嗎?瑜伽教我們控制心念,也教我們細細檢視自己的心與想法,像剝洋蔥一樣,一層層往下探。久而久之,我們會習慣很認真地問自己:這真的是我想要的人生嗎?而且不只是思考,還要打開感知去直覺地接收答案。如果能不帶恐懼地看著那赤裸的心,真實地面對自己,就一定會有所感受。體位法的練習同樣對寫作有幫助,不但能練習控制呼吸、控制身體,進而控制心,還能讓我們伸展身體、鬆開緊張,當身體鬆了,靈感也就有了空間可以流動。
進入實作階段,Marula帶著我們先稍作冥想,讓心漸漸安靜下來。這次的寫作題目是:「十七歲的我」,25 分鐘、約 200 字。或許你現在在電腦前,也可以試試看。最後的觀摩與分享,多位學員主動上台分享自己的創作,像是與那個青澀的自己短暫重逢。間隙裡,也有人走去看微型展覽,像在不同時間與空間之間穿梭。會後Marula也即時地給學員們創作的回饋,並將瑜伽的教導與寫作的技巧交織在一起。原來,寫作與瑜伽的距離,比我們想像得還要近。
圖:微型展區2
註1:原文為Yogaś citta‑vṛtti nirodhaḥ《瑜伽經》第一章第二節
註2:場佈小彩蛋——本次場佈的森林裝置中使用了檉柳。在《一個瑜伽行者的自傳》〈極喜信徒及其宇宙羅曼史〉一章,慕坤達(斯瓦米.瑜伽南達)與瑪哈夏大師拜訪達克希內思瓦的卡利神廟後,曾駐足於神廟裡的檉柳叢間。檉柳開著羽絨般的粉紅花,會滲出獨特的蜜露。斯瓦米.瑜伽南達形容它為「象徵瑪哈夏大師賜予他天國的食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