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者:Sananda
文章來源為MYM New York網站
© Mahayogi Yoga Mission保留一切權利
放下執著,仍然能夠從事各種事情。
事實上,不執著做起事來反而更容易,
因為無論你的所做所為是否會結出甜美的果實,
你都會全力以赴做到最好。
這就是工作的秘訣。
— Satguru Shri Mahayogi Paramahansa
沒有人能否認行動,只要我們在這世上擁有實質的肉體,行動是不可避免的。我們知道那些開悟的聖人,在他們開悟以後,仍然持續地行動著。佛陀在開悟後,仍到各個地方和區域給予教導、引導著許多人。近代的聖人們,例如 Shri Ramakrishna和 Shri Ramana Maharishi,他們的生活被忠誠的弟子們記錄著。透過這些寫下來的事蹟,我們可以學習並感受他們的生活與鼓舞人心的精神。我擁有貼近Shri Mahayogi的機會,在他的身邊,親眼、親耳、親身經歷了聖人的事蹟。在聖人的行動中我發現了一個秘密。
Shri Mahayogi身處與我們相同的年代,他的行動是與很多人會面。然而,他的心總是平靜和堅定,當然我們可以說這是因為他一直處於真我(True Self),因此不受任何外部的影響;但是我們也可以說,Shri Mahayogi以身示範,向我們顯示著不變的證據─心智在執行各種類型的行動時,仍然可以保持平靜。
讓我們一步步來拆解人類行動的過程:首先,出現了一個細微的觀念或想法,隨著這個想法增長,它成為語言而後付諸行動;行動為想法的整體形式,同時這兩者是無法分開的。要進行「正確的行動」指的是用「正確的態度」或「正確的認知」行事。在瑜伽裡,正確的態度就是無我和無執念。
不帶著執著的行動,就是行動瑜伽的秘訣。
— Satguru Shri Mahayogi Paramahansa
Shri Mahayogi教導:工作的秘訣就是不執著於行動的結果。執著於結果意味著在心中烙下強烈的印記,這會導致心智強烈的躁動;同時,這個波動會使心產生下一個業。
不執著於行動的結果,則意味著心智不會對結果有反應,也就是心從行動的束縛中被釋放,並完全的自由了。於是內心就能永遠平靜,且不再產生新的業。
聖人們不被心智所影響,所以不執著於任何結果,因此無論他們做什麼,內心都能保持平靜。我們作為實踐者,心智常常對於結果有所執著,然而,透過不執著的練習和紀律,引發執著的力量(來自無知和欲望)便會被弱化,然後消彌於無形。
我們手頭上的工作,是為了考驗我們的心智;因為曾在內心埋下的種子,讓這個工作來到我們面前。瑜伽教導我們,「不執著於行動的結果」這件事情是可能做到的,因為瑜伽教導與練習所帶給我們的影響,就是消除我們對工作成果的期待。
行動瑜伽的實際練習和紀律
一步一步地練習與自律,就像練習奉愛瑜伽或勝王瑜伽一般,
你練習得越深入,行動瑜伽就會展現地更強大。
— Satguru Shri Mahayogi Paramahansa
當我們討論行動瑜伽時,需要思考的要點是,它與其他瑜伽路徑有什麼共通之處。
首先,對瑜伽的熱情是最為重要的。如果我們全神貫注於行動背後更高的意涵,並得到啟發,這樣會更容易練習與規範自身,以達到不執著於工作的結果。就像我們墜入愛河時,內心都被對愛人的思念所佔據,而忘卻了我們手頭上的工作。同樣地,對瑜伽的熱忱可使我們只專注於工作本身,而對於工作結果毫無興趣;因此瑜伽學習者從來不會忽視任何工作,而是全神貫注地在工作。所以,必須培養對瑜伽的認真態度和真正熱情。
基於這些理由,我們必須正確認識瑜伽的教導,尤其重要的是,嚴謹且細緻地訓練心智去明白真理。衡量是否為「正確的行動」的唯一標準就是「真理」,儘管真理是超越心智的,但在初始階段,真理仍必須透過心智被理解,最終才能消滅心智的無知。
藉由教導心智何謂真理,心中的執著便會自然地被消除。
— Satguru Shri Mahayogi Paramahansa
此外,透過體位法和呼吸法鍛鍊身體及練習冥想是必要的。剛開始練習瑜伽時,必須將修行的重心放在勝王瑜伽(Raja Yoga)上並且學習控制心智,一旦對於真理的學習與實際的修行淨化了我們的心智,接著心智就能專注於瑜伽。
行動瑜伽的修行是在每天的日常行為和工作中去實踐的,日常生活即是在測試我們瑜伽學習的深度。由於上師的教導或冥想的練習,波動的思緒因而穩定了,這樣穩定的狀態應該持續在工作之中,一個人必須用等同專注於冥想的態度來工作。在冥想的過程中,以單點專注來平靜各種不同念頭的這個方法,也應該運用於工作之中。在冥想中我們專注於單一的對象,但在行動瑜伽裡,我們專注於工作本身。心智和身體是工具,藉由瑜伽的練習與紀律可讓心智和身體精煉地將工作做得更出色。
如果工具的運作功能不佳,不可能做好工作。當我們工作時,我們需要有意識地把我們的心智集中在行動上,守護著我們的心智,避免讓無用的想法進入。無用的想法包含了我們的喜、惡、抱怨和對於工作結果的執著。當心中懷有不必要的想法,心智的力量會消散,便不可能有好的工作表現。換句話說,心智因被工作吞噬,變得無法維持平靜,當沒有這些潛藏的、不必要的想法時,工作自然而然就會水到渠成。
舉例來說,由於我一直忙於公司的工作,手頭的工作不斷地來去,就像河流般流進又流出我的身體和心智。假若我的心智被捲入水流之中,心智就會失去了平靜,陷困在工作的漩渦裡。事實上,工作有它自己的流動,是不需要心智去涉入的,心智只要單純地專注在參與工作就足夠了。秘訣就是不執著並且不掌控。「簡單而平靜地採取行動」是Shri Mahayogi時常耳提面命的,也是我們需要練習的。然後,不管一個行動是如何深刻地被執行著,人們的心智必須提升保持平靜的能力。對於竭盡努力後所發生的結果我們無力改變,如果真有必要,不如迅速地辨別和反省過去的行為能如何改進,才有助於下一個行動。
事實上,這些練習和規範並不容易。現實中,當我們工作時,想法不斷地出現:「我累了」、「我不喜歡我的工作」、「假使我失敗了會發生什麼事?」或者「我希望我的工作是成功的」,並且在看到工作的結果時,我們會感到高興或失望。
瑜伽的練習與紀律是要我們放棄這些想法,並專注在眼前的工作上。藉著明辨什麼是不真實與不必要的,可以明確地專注於完成我們被賦予的工作,這無關乎工作的型態,只要我們做到自己身體和心理的極限,便是苦行。
無論被要求做什麼類型的工作,我們應該在各種情況下做到完善,這是瑜伽修行者克服二元性的行動。去超越所有的條件並且去實踐,這就是一元性,也是開悟的狀態,這樣的練習對於行動瑜伽來說是必要的。
根植於內心的欲望使得心智不由自主地對行動的結果做出反應。
因此,為了要不執著於結果,行動的動機必須是無私的。
從心智對於行動的結果是否有任何反應,可以作為判斷行動是否自私的標準,也就是說,是否對「成功」感到喜悅,是否對「失敗」感到悲傷。如果喜悅與悲傷出現在你的心中,這意味著你並不是以瑜伽的態度來執行工作。
— Satguru Shri Mahayogi Paramahansa
如果我們的心智被行動的結果所擾動,那我們就必須辨別這個擾動的根源是否出於真理,如果不是,就捨棄它。如同Shri Mahayogi在教導裡所傳達的,大部分的起因可能是基於我們的自我意識、欲望與好惡。
從這個觀點來看,行動瑜伽糾正了我們面對日常生活的態度,並鼓舞我們積極生活。
追根究柢,行動瑜伽就是徹底地實踐勝王瑜伽(Raja Yoga)中的對外持戒(yama)和對內精進(niyama)。
當我們越深入瑜伽的練習,被授與的工作便將更進階。當我們的身體與心智越淨化,能提供的服務將更細緻,超越該職責被過往經驗所創造的應有義務。這樣的瑜伽行者得以更積極、明智和善巧地服務他人。他們的行動,超越了自己的業。
在行動瑜伽中,除了練習在行動中不執著地去完成自己的義務外,事實上還有一個更高層次的境界便是自我犧牲—這是行動瑜伽真正的教導,在之後的文章中我將會進一步討論。
每一個行動都是為了淨化。
當不帶有意圖和勉強的無私行動出現,心智便被淨化,
接著思想和行動就成了愛或服務他人的表現。
— Satguru Shri Mahayogi Paramahansa
聖典《VYADHA GITA》經常引用一個屠夫的故事作為行動瑜伽的例子:屠夫是印度種姓制度裡的最低階層,但是他忠實地盡了義務,並用最大的努力來照顧年邁的父親,最終,屠夫達到瑜伽的最高境界。 (參照Swami Vivekananda所著的《KARMA YOGA》)
Shri Mahayogi以驚人的專注力工作著。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無論他從事什麼樣的工作,所有的神經和感官都是專注集中的,而且,他對結果毫不在意,這令我深深地景仰。他工作時是如此的輕鬆、即時、全面且徹底,沒有浪費任何東西,也沒有不規則的呼吸,只有完美地完成行動。他是帶著理解所有其他人的立場而行動的,我從來沒有見過他為自己的利益而行動,他的教導與行動是完全一致的。
■延伸閱讀:行動瑜伽 part 2 自我犧牲(上)
行動瑜伽 part 2 自我犧牲(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