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28日 星期六

快樂,是你可以給予的

8月31日讀書會紀錄

撰文:星勻

大部分的人,在面對剛認識的人時候,態度都非常的溫柔有禮貌,但是對家人卻最容易生氣、擺臭臉。我們可能可以在大太陽下花一整天淨灘,但是當家裡的其他人沒有主動倒垃圾的時候,心裡就開始有了埋怨的聲音……不知道大家是否曾經想過:獨善其身不好嗎?為什麼瑜伽教導我們要主動去服務別人?服務究竟是磨練、還是不得不的討好?

8月31日下午,在Ananda Ashrama舉辦《理想人類生活指南:什麼樣的眼光都沒有》第三場讀書會。閱讀的文章是〈行動瑜伽:自我犧牲(上)〉、〈行動瑜伽:自我犧牲(下) 〉、〈阿西西的聖方濟〉 。

行動瑜伽是什麼呢?我們又到底應該如何為人服務? 讀書會開始之前,Priya為大家分享了Shri Mahayogi為我們說明的行動瑜伽的幾個階段:「在最低的層次是有對價關係的,有所付出就要求回饋;其次,是在不犧牲自己的範圍內,對他人行善;最高的層次,則是為了成就他人而犧牲自己。」這樣的說明,或許就能理解――有時因為期待回饋,因此為別人服務卻沒有感覺到快樂,也可以進一步檢視自己,日常中為別人的付出常常是在哪一個層次?

有成員分享「為身邊的人做事不會覺得辛苦,但是如果沒有被肯定就會心理有點辛苦」。像這樣的念頭,點出了許多人的心聲。因為心智的無知,常常會把「自我」放得很大,很容易就會覺得服務別人的自己,不是應該會被肯定?所以當實際的發展不如預期時,心就會因此而感到動搖或失落。然而,我們可以將這樣的覺察視為是練習行動瑜伽的開始,當我們發現自己的行動之中摻雜著無知的念頭時,如果能夠不理會心裡的雜音,持續地為他人服務,放下自我中心的想法,就漸漸可以消除無知,讓自己的心平靜下來。

也有成員分享「學習瑜伽之後,每一次與伴侶爭吵時,都練習看著身邊的人的本質,於是就發現,每一次看見的都是自己不夠好的地方」。還有人覺得「練習瑜伽之後生活變得更困難,需要不斷違背習性地要求自己去改變」,但或許也可以反過來說,瑜伽是為我們的生命帶來選擇,你可以選擇繼續照著自己的習性生活,也可以選擇透過每一個服務的機會,去探究更真實的自己。

事實上,所有的本質都是共通的,「神」的意思也意味著平等。一個人如果不能服務身邊親近的人,也不可能真正為別人服務;同樣的,若你不能真心地善待每一個陌生無關的人,也不會明白如何去愛自己真正在乎的人。服務的行動是一門學習愛的功課,無論對象是誰,都是神的化身,如此一來,每一次服務的機會不再是沈重的磨練,而是珍貴的、來自神的恩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