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星勻
今年第一次冥想會的指定閱讀內容,是《一個瑜伽行者的自傳》的第十二章〈我在上師修道院的日子〉。
這一章之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瑜伽南達描述與上師(guru)在每天的早晨冥想之後,不是吃早餐,而是先到恆河邊走一段很長的路。書中與上師在清晨漫步的情景讓人無限嚮往,也不禁懷念起去日本參加御聖誕祭(jayanti)時,與前輩、gurubai們一起討論瑜伽的教導,每天遵循著瑜伽的方式生活,那是多麽平靜的時光。
但那段時光是如此短暫。現在,即使在腦海中努力思索,我甚至沒有辦法清楚地描繪出Yogi桑的臉龐,我的心裡忍不住出現一個懷疑的聲音:為什麼我與上師之間的距離那麼遙遠?為什麼我沒有辦法像瑜伽南達那樣感受到上師強烈的召喚?
冥想中,我試圖專注在與Yogi桑相處的每一個片刻,希望能從心裡重溫御聖誕祭時感受到的強烈情感,卻發現自己的思緒居然分心到過年的禮盒到底要買幾盒?開始計算著我到底要送給哪些人?到底要不要湊團購價?這些看似無關緊要的問題,其實已經纏繞我的心頭好幾天。
面對這些干擾的思緒,我試著辨別,若以瑜伽的教導為中心,我應該如何做呢?接著,第十二章裡所描述的上師(即聖育克鐵斯華)的段落突然浮現腦海中——瑜伽南達形容當有訪客在修道院逗留時,上師會以現有的少量食材熱情款待。但對待自己則很節儉,上師說:「要量入為出,奢侈浪費只會帶來不安」。這就好像Yogi桑教導我們的,「以最低限度的方式生活」。念及此,我購買禮盒的目的是什麼?是為了溫柔照顧身邊的人嗎?還是出於自己的虛榮心與期待?我有珍惜地使用每一分錢嗎?當我這樣問自己的時候,答案已經了然於心,一瞬間,關於禮盒延伸出的千百個問題都迎刃而解。
以前日本前輩Sananda桑在冥想專科時曾經說過,冥想的時候可以試著去冥想聖者的心。當時我不懂,這麼做真的就能夠與聖者更靠近嗎?但在今天的冥想時我突然明白,如果能常常以「Yogi桑會怎麼處理這件事」來思考,以及時常閱讀Yogi桑所說的話,並且簡單、直接地依照著真理行動,那我生活中常常縈繞在腦海中的煩惱幾乎都不會存在!
事實上,把我和上師隔開的,是自己那顆自以為是的心,因為我總是以為自己知道怎麼做會更好,或者緊抓著自己所相信的方式。例如身體受傷的時候,就懷疑是否還可以練體位法;還有常常自作聰明,以便宜行事的方式「挑選」要遵守哪一個瑜伽的教導。我既渴望成為Yogi桑的弟子,但同時又有許多無法捨棄的東西。或許這就是「心智」既自大又無知的地方吧,瑜伽的教導是如此具體地引導我們的生活起居,但我卻仍舊堅持自己知道怎麼做才會比較「快樂」。
若面對生命中的每一個選擇,都遵照著真理去行動,那就如同上師為弟子挑起了一生許許多多抉擇的責任。試想,每天在業的道路與瑜伽的道路間掙扎是一件多麽痛苦的事,若我們能夠全然交付自己,誠實地依照真理行動,生命會變得多麽輕鬆啊。
最後,我想到了第十二章裡讓我最有感觸的一句話:「上師為弟子提供永世的看守與庇護,但許多的學生卻貪婪地同時要求我執的慰藉。這樣的人離開了,放棄謙遜,他們寧可選擇生命中無數的羞辱。」這一刻我突然感覺無比幸福,因為發現若我能時時刻刻地把Yogi桑的教導放在心上,並且落實在我的每一個生活裡,若能如此,那就如同生活在Yogi桑的身邊,交付了自己,與生命中無數的重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