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20日 星期一

至高白鳥N0.13出刊






新年快樂!


一年的開始,當然就要來宣布最新期刊出刊囉!會員限定的期刊內容總是能帶來振奮人心的真理話語,與增強繼續走在瑜伽道路上的信心。

學習瑜伽後會開始了解到,人類為了履行的業而出生到這個世界上,按照著業的模式生活著,如果想要擺脫業的束縛,首先就需要找到一位已經超越業的人!

真實(真理)是唯一的存在,但是我們的心無法理解它是什麼,或是只停留在知識上的理解。但若是有一位已經開悟的聖者為我們闡述真理,那麼我們就能夠跨越知識上的理解,直接體會到真實。所以,遇見一位開悟的上師一定是這輩子最幸運的事情了!

本期期刊同時收錄2024年御聖誕祭(Jayanti)的祝辭,以三本近期出刊的聖典為核心內容,無論是從書裡感受到Yogi桑為了他人思考的氣息或是用全身心去感受教導等,更多的細節就待各位收到後細心閱讀了。

 

有人這麼問Yogi桑,對於未來的展望有什麼看法?

Yogi:我一直告訴自己的只有一件事,就是要毫無偏差地將古老的瑜伽,或說正確的瑜伽傳承下去。而且我相信,當自己內在之中實現開悟,必然會自然地展現為外在的行為、獻身奉獻的行為。

世界上有各種民族、各種宗教,未來也會繼續存在吧。重要的不是將它們摧毀,而是讓它們更加和諧地共存。為此,我認為必須要更加尋求真理的普世性,並且採取行動。

我祈願,包括我在內的大家,都能如此度過人生。 


 

(入會資訊)

社團法人台灣摩訶瑜伽行者真理實踐會/MYM TAIWAN

加入真理實踐會 成為會員者,每年可獲得三次期刊,

分別於120日、520日、920日發行。


2024年度會員期間:202411日~1231

*年會費:1000

入會費: 300元(無會籍而加入時須繳納)

*入會申請連結:https://forms.gle/CPbSjnpbLDwWJKhs9                                                            

2025年1月19日 星期日

教導的傳承





2024 Jayanti 紀錄

 

1123日是我們的上師Shri Mahayogi Paramahamsa的生日,每年這一天會舉辦 Jayanti (御聖誕祭)。以往大部分的弟子親自前往京都,向上師表達感謝;隨著這幾年疫情的因素以及拜科技進步所賜,我們透過網路串連在日本、美國與台灣的弟子,使得更多人能參與御聖誕祭,獲得上師的祝福與恩寵。

 

今年是我們的上師,Shri Mahayogi 的肉體離開我們所生活的世界的第二年。御聖誕祭的主題是上師的教導、繼承與展開,同時也慶祝今年甫出版的「What is it to live(活著是什麼)英文版,以及2022年時出版的「Mahayogi 的真理話語」日文版、「瑜伽的福音」中文版等三本書。

 


去年的祭典裡,弟子們面對上師的突然離開,除了感謝與思念外,也思索著未來應如何傳遞Yogi 桑的教導;今年弟子們獻給Shri Mahayogi 的祝辭除了仍充滿著對Shri Mahayogi 的思念,更多的是帶著熱情加以行動後的分享。

 

日本的幾位前輩感謝這本書帶給他們的無限祝福。Satya在過去的日子裡,對Shri Mahayogi 的思念從未停止,每思及Yogi 桑的肉身已離開了這個世界,就浮現巨大的失落感。直至在某一天,在冥想裡,她看到認知的世界逐漸崩解 - 包含名字、形體、時間與空間...,因此認知到想著失去Yogi 桑是一個天大的錯誤。真正存在的只有「那」,是「永恆的存在」,他的離開則是一個契機讓我們重新思考「那」、「永恆」是什麼。

 

從松山搬到青森的山本悅子,謹記著Yogi 桑所說,「持續做好的行為,就會變成好的習慣」。 持續著每天早上向Yogi 桑禮拜、唱梵歌(kirtan)、並朗讀聖典:「Mahayogi 的真理話語」。總覺得前一天的困擾或悶悶不樂,都能得到安撫或解答,彷彿Yogi 桑一直都在身邊,陪伴與指引;一直傳遞了安全感。

 

2023年因在台灣出版「瑜伽的福音」中文版,籌劃「夢.應作如是觀」展覽工作的Amily回憶,對Yogi 桑的純粹信仰,如何化為眾人實際的行動與力量。因此更堅定她將持續精進,成為Yogi桑的工具。



 

Prasadini 這幾年歷經身邊親人以及Yogi桑的離去,想起早前曾有前輩常跟她說:「你必須以你的人生為賭注去探索真實。」那時她只覺得這句話沉重地令她害怕。近年的經歷,重新體悟人生擁有的時間並不多。如何能像Yogi桑那樣純粹的活著?她希望在有限的生命中實現。

 

Jayanti裡也介紹「Mahayogi 的真理話語」的編輯與製作過程。重新放映Yogi 桑投身工作的影片。Yogi 桑專注且用心的神情,為了以後的人所做的努力,更彰顯了這本書的珍貴。

 

最後的結尾是一段影片,記錄了2002年的JayantiYogi 桑的話語和影像。那天的Yogi桑聽到弟子們獻上的祝辭,感到非常高興,並且說:「我祈願,彼此可以更加更加、更加廣闊地品嘗到這份快樂與喜悅。那就是活出永恆的生命,別名又稱PremaPrema翻譯為『至上的愛』。它就在大家、每一個人之中。真的很感謝。」

 

影片中的Yogi桑帶著同樣溫暖的眼神與慈愛的笑容,說著他真的很高興。我們多麼幸福,在此生遇見Yogi 桑,能夠學習並實踐上師的教導,完整且正確地傳承下去,更是我們每位弟子的使命與責任。


願大家都能看著真實,活出永恆,讓更多人能體會至上的愛。


 

會後台灣gurubai午餐交流

廚房組協助準備的印度料理








 

 

 

2024年12月1日 星期日

坦率、勇氣、實際行動

誰都能實踐的瑜伽  第三堂課程紀錄

 

繪圖:Priya



紀錄:Marula



延續上個月「正見」:以真理正確地看待,這個月的課程進入更具體的練習:正思、正語、正業,三者分別對應著我們的念頭、言語和行為,也就是身、口、意。

 

前輩講述,原本我們應該都懷著正確的念頭,例如:不能殺人、不能偷東西等等,但有即使很多時候我們可能知道怎麼做是正確的,卻會受到無知跟煩惱影響,這時,就需要再一次教育自己的心。事實上無知根本不存在,我們需要做的是把無知的念頭丟掉。如何去除不正確的念頭呢?前輩引聖羅摩克里希那(Shri Ramakrishna)的教導:「首先要尋求神,每天對神祈禱:請給我純粹的信仰。要完全丟掉自我中心(ego)是困難的,所以請把你的心變成神的僕人。」聖羅摩克里希那的一位直傳弟子曾比喻,如果筆有意識,他會說「我寫了幾百封信」,但真正寫信的並不是筆他,是握著筆的那隻手寫了信。同樣地,因為這個「我」有自我中心的意識,所以會說是「我」做了所有的事。但其實就像筆被握在手中一樣,我們是更高的力量的——神,手裡的道具,是神作了一切的事情。Yogi桑也總是教導「心跟身體是朝向開悟的道具」。

 

Saci桑分享自己學習瑜伽以前也是會瞬間生氣的人,有如瞬間沸騰的熱水器一般。在真理問答上,也常有人詢問有關生氣、憤怒的事,Yogi桑對此這麼回答:「憤怒是心所創造出來的概念,本來就是一個虛假的東西,如果怒氣跑出來,要這麼對他說:走開!佛陀教導心裡的三種毒:憤怒、貪心、無知,要努力不要讓心裡有這些元素。」       

接著,「正語」指的是「基於正確的念頭,說出正確的話」。具體在日常生活中的實踐,像是不抱怨、不說不滿的話。也許有些人會覺得把抱怨說出口就可以消解壓力、變得輕鬆,但其實不是這樣,當我們把抱怨化為言語,討厭的念頭會更立體、會更把印象加深。Mirabai桑曾經很努力實踐不抱怨。她剛開始學瑜伽時,前輩建議她每天練習體位法,她卻發現自己都在找理由逃避。有次試著去看自己的心,發現充斥抱怨和藉口,發現以後覺得好討厭這樣的自己,下定決心不要抱怨,並且每天做體位法。那時她也還在公司上班,遇到的老闆非常任性,只要到休息時間,員工們就會開始說起抱怨老闆的話。那時她想改掉抱怨的習慣,但因為抱怨很難馬上消失,乾脆物理上讓自己減少說話,只說最低限度的話,像是:早安、再見等等,就算別人會怎麼想也不去管,實踐一段時間後,抱怨的念頭真的比較不會出來了。回想起來,因為每天練習體位法,呼吸跟心都發生改變了,感覺到心裡的抱怨跟藉口減少後,變得很輕鬆,也深刻體會到實踐真的很重要。

 

然而,「不生氣」與「不抱怨」並不是一味地忍耐。如果只是把怒氣跟抱怨強壓下去,就像是拿個蓋子硬蓋上,有一天會爆炸。苦行(Tapas)指的是藉由不說出口而感受到的苦,會變成熱氣,這個熱,會淨化我們的心。這種苦不可以逃避,要去承受它。憤怒的時候,是因為眼前的事跟自己所想是相反的,因為我們現在會把各種東西分類,所以才會生氣跟抱怨。如果我們可以做到不分類,就不會去區分快樂或痛苦了。接受自己原本不想要的東西,也讓自己的承受度、承載力變大了。這時有同學提問:「要去忍受、忍耐也是蠻辛苦的,為何可以承受呢?我為什麼要忍?」前輩回答:「想著我想要得到平靜、想要達到的理想,所以就可以熬過去。認知到這個東西是我不需要的,所以我要消除掉它。


繪圖:Priya

 

正業,是指行為朝向真理,當這麼做的時候,念頭也會朝向真理。每天的體位法、冥想、閱讀聖典的時間就算佔2小時好了,其他的22小時如果都讓心亂跑,那2小時也無法要心安靜下來。所以,即使不在瑜伽墊上,也要去想著真理的教導。前輩鼓勵我們:就算這一天真的很忙,坐車的時間、或是工作的休息時間,花五分鐘也可以去思考真理的事,這樣一點一點的片段時間的累積也是很重要的。

                

正思、正語、正業這三者其實很難切割,我們要練習讓身口意一致。其中一個方法,就是讓心變得坦率、率直。並不是指感覺討厭的事就馬上說出來,而是立即讓心發生改變,不要給心任何掙扎的時間。花時間去想,只是讓掙扎的念頭膨脹得越來越大而已,藉由這樣去練習,就培養出煞車的能力。Mirabai桑分享她在生活上很多事都這樣練習,學會對心的習慣踩煞車,像是以前遇到討厭的事馬上會做出反應和行為,但在不好的念頭一冒出來時就踩煞車,可以阻止後續的反應和行動,持續練習之後,最終念頭也不會冒出來。

 

最後,前輩分享Yogi桑指導的「實踐秘訣」,就是三個詞:坦率、勇氣、實際行動。坦率地想:我想要變好,帶著勇氣踏出那一步,去實際行動,就是這麼單純。無論是對怒氣喊:走開!或是對錯誤的念頭踩剎車,或是不抱怨等等,再次讓人感覺到八正道的實踐原來這麼生活化,感謝前輩以自身過來人的角度,給我們許多實例,想起Yogi桑曾說「弟子就是有力的證明」,看到前輩們現在謙卑、輕盈的模樣,真的可以加強我們的信心。現在,就對「我做不到」的念頭,大聲地說:「滾開!」吧。

 







 

 

2024年11月9日 星期六

在台中鈴蘭通重現瑜伽劇場!








撰文:Radha


 

去年在台北松菸的「夢 · 應作如是觀」展覽是瑜伽行者學苑第一次對外的大型公開活動。當時也曾想過或許部分展覽能夠移師到台中,辦一個小型的台中場。不過礙於各種考量,這個計畫無法實行。今年九月份,突然接到台中團練同學的邀約,他正在企劃一個大型封街活動「鈴蘭通散步納涼會」,活動包含封街遊行、市集、表演等,他邀請我們加入參與,討論過後,決定最合適的是在以中世紀扮裝為主題的柳川舞台,提供給我們40分鐘的表演時間。一開始我和Marula已經打定主意,無論最後有多少gurubai們加入,我們都一定要參與這個台中難得的盛事。



隨後,開始募集1027日活動當天可以參與的工作人員。大家踴躍響應,十位工作人員定案。但籌備時間只有一個月,緊迫的時間考驗著大家,面臨的挑戰是:原本手邊的工作也仍要繼續,這是突然增加的活動,該如何調配時間、抉擇事情的優先順序?也挑戰著自己是不是有克服困難的心。








四十分鐘的表演,沿用了去年展覽的瑜伽劇場體位法和梵唱,以及最後的體驗互動。戶外的舞台前人聲鼎沸,好不熱鬧。對工作人員來說,是個全新的、不熟悉的場域,示範體位法的兩位gurubai都是第一次體驗,梵唱的組合也是第一次。每個細節都考驗著我們當下判斷事情的敏銳度,以及心的穩定度。雖然與台北的展覽一樣,都是對外的活動,但不同的是,這次來的群眾可能對瑜伽完全不熟悉,他們會知道我們在做什麼嗎?我們會有共鳴嗎?我心裡不禁產生疑慮。但是,我記起去年展覽的時候從前輩那裡獲得一段很有力量的話,提醒著我:不用想著「我必須傳達什麼給大家」,只要專注自己一直以來做的事情上,就去面對、去好好享受吧!大家純粹的念頭一定就能自然展露出。然後大家熱切的心情,Shri Mahayogi一定不會不知道,請堅定地相信,他一直都在守護著大家。





這次的活動對自己來說也嘗試了新的任務,除了領唱同時也彈風琴,最後還和Marula一起搭擋和民眾互動。雖然挑戰著自己的可能性,但眼前能做的就是沒有間斷的每天練習,直到活動當天,總算是讓恐懼的心平靜下來。展演的過程自己還是有了失誤,但是很開心戰勝了晃動的心、面對了自己的狀態,一起在台上唱歌的guruibai也分享,看著台下的台中同學充滿熱情與歡喜的臉龐,一起開心地梵唱,覺得很感動,也覺得深受祝福、被Yogi桑寵愛著。



DM發放中







會後,我們到會場旁邊的柳川河畔再次唱起Hare Krishna ,當下有股無法言語的歡喜,或許是結束了活動,又或許是在那一霎那單純只是呼喊著神的聖名,就是一件再幸福不過的事情。看著在河邊散步的人、坐在河畔聊天的人、橋上路過的人、駐足觀賞的人,那一刻真的想用自己最大的力量去唱出心底深處的喜悅。


工作人員&家人們


天色漸暗後,我們前往已經預定好的印度餐廳,餐後互相交流著這次的活動。大家都對第一次展演體位法的兩位gurubai給了很高的讚譽,在吵鬧的環境下穩定地完成動作。Marc分享,在去年五月因為想燃起自己的熱情而煩惱著,決定從自己可以做的事情開始——每天的體位法練習。伯勳則是想著有機會自己也想做出貢獻。當然具體地進行集訓與鍛鍊是不可避免的,在活動前由去年擔當體位法展演的Prasadini為兩位進行了嚴格的特訓,果真創造了挑戰跨越極限的機會。

這次的活動讓我更深一層體會,平常的實踐是非常重要的根本,每一個微小的行動都在累積並修煉著自己,機會來到面前的時候,是否能拋開個人狹隘的想法去行動。而每次的活動更培養著和gurubai們一起工作的默契,我得到的遠比活動本身帶來的更多,這是一股助力,讓自己持續燃起更多的熱情並繼續行動!!



台中同學們



謝謝gurubai們的參與
 


註:「鈴蘭通散步納涼會」是每年十月台中的盛事,由中城再生文化協會主辦,並串連民間各社團,在昔稱「鈴蘭通」的台中市中山路封街,市民們透過扮裝遊行、市集、表演匯聚在地能量,為台中舊城灌注活力,今年是第六屆。


 



2024年11月6日 星期三

超越二元,回歸於一


瑜伽的福音-10月讀書會


撰文:資宜


直視一個人的雙眼十分鐘,看到的是什麼?
慢慢地,感覺到兩個人的呼吸頻率逐漸趨於一致。對方的長相不是注視的焦點。看著看著,彷彿
Shri Mahayogi 的身影與對方重疊了。

為期兩年的「瑜伽的福音」讀書會,在2024年的10月進入了尾聲。這次討論的主題是書裡的最終回,「一」,也就是「不二」。




讀書會以小短劇拉開了序幕兩位朋友相約去踏青,其中一位眼看著就要掉下懸崖了,仍然不願放開手上種種屬於他的物品,最終因為自己無法騰出手來拉住相救的夥伴的手,而跌落山谷。看完這段劇情,不禁流露出會心的一笑,都什麼時候了,怎麼還那麼在乎他手上那些東西!可是回頭看看生活中的自己,也時時以「我」為中心思考。這是「我的」,不能被別人拿走;「我是對的」,別人的想法都是錯的..等。



我們不禁要問:因為有了「我」,因此產生了「你」,以及其他的二元對立,善與惡、對與錯⋯⋯等,但這些判斷是永恆不變的嗎?大家分組討論之後,紛紛否定了這個答案。某個參加者分享,自已以前有寫下每天最感謝的三件事,以及最生氣的三件事的習慣,過了一陣子回顧後,發現昨天幫忙自己的那個人,今天可能說了某句話而讓自己生氣了;甚至,同一個人可能在同一天裡讓自己既生氣又感謝,那麼,自己到底是討厭他,還是喜歡他?這個人到底是對我好,還是對我不好?

人們認為有我,所以執著於我所有之物。然而,因為本來我即不存在,理應不存在我所有之物。理解我和我所有之物並不存在,然後了悟真理--不存在不同之物。潔淨與不淨、善與惡、幸與不幸....,它們各自都不是不同之物,只不過是隨著人心的判斷而製造出來的。 
《瑜伽的福音》p. 192



正因為不存在不同之物,因此只有「一」,也就是「不二」。那麼,該如何才能做到呢?

首先,得讓心回到自由的狀態。於是,在下半場的讀書會裡,我們也討論了「自由」的意義,更理解了沒有執著的重要性。

最後,在本系列讀書會的尾聲,也再次提醒大家要時時探問「我是誰」?理解自己就是單純看著的純粹意識,也就是阿特曼(Atman),即是普世性的真實。如此,便能理解我們存在於地球上的理由並非為了受苦,並非為了沉溺幸福,只是為了遊戲而已——為了享受歡樂。



→讀書會結束後,大家分享了參加這一系列讀書會的心得:
● 每月的讀書會會有一組同學帶領參加者進行內容導讀,該組同學因此需事先討論與準備,有人覺得這是一個集體創作的過程,且在討論的過程,已與組員經歷了一次讀書會,而這也讓大家更體會與珍惜共修團 (sangha)的存在。
● 透過讀書會聽到或看到大家的分享,發現福音裡的教導是可以被實踐,而且有好的結果,是一件很激勵人的事情。
● 在生活中開始去關注事物的本質,感覺生活變得更輕盈了。


※小編附註:
花了2023年到2024年這兩年的時間,我們一起讀完了《瑜伽的福音》。雖說讀完,但瑜伽如此博大精深的世界,又豈是短短兩年能深入探究的呢!
明年我們也會繼續舉辦讀書會,如果您也對瑜伽有興趣的、想更深入了解瑜伽,歡迎一起加入讀書會,跟我們一起探索和實踐瑜伽喔!








2024年11月5日 星期二

這個世界的一切都是神的顯現







2024/10/18 冥想會紀錄文


撰文:Kay


十月冥想會的主題為「這個世界的一切都是神的顯現」,這句話出自《瑜伽的福音》第155頁,文章主要討論了行動瑜伽和奉愛瑜伽如何相輔相成,需要我們同時向內和對外持續精進,因為對這句話相當熟悉,我常在遇到不順遂或是難以相處的人時,用這句話鼓勵自己。然而,直到冥想會的討論中,有人提到想到這句話時會充滿喜悅,感到周遭的人都是神的顯現,包括地上長出來的都是神,我才驚覺自己內心的奉愛太少,仍然是用「我」在看著這個世界。

冥想時,我靜下心來重新思索這句話,卻發現自己不容易專心,當我想到「神是什麼」時,就像是遇到一堵牆無法前進,思緒開始分岔,想到最近病逝的老朋友、想到死亡、想到第一次聽到日本前輩指著窗邊的盆栽說植物也有神性。這時,思緒開始活躍,無法專注於冥想本身。我意識到,這是因為我的理性思維在作祟,試圖用邏輯去理解神的本質。

冥想後的分享中,大家繼續討論如何更靠近神的本質。神是無法用言語來描述的,祂超越了人類的理解範疇,唯有通過純粹的信仰,才能夠努力靠近祂,感受到祂的存在。這種信念也提醒了我,「奉愛必須要有具體的行動才能超越心的範圍」,溫柔地對待周遭的人和事物,因為我們所接觸到的每一個生命、每一片樹葉、每一朵花,甚至是腳下的土地,這一切都是神的顯現,都是神聖的存在。





2024年10月22日 星期二

豁出性命般的熱情





九月份讀書會紀錄文


 

記錄:Marula
 
        
日本前輩Sananda桑曾在「冥想專科」講座中這麼教導:要做到冥想需要三個要件,第一、能夠坐得直坐得久,因此需要好好練習體位法;第二、要具備瑜伽的教導,因此需要學習、研讀經典、討論並實踐;第三、不可欠缺的是對於冥想、開悟的熱情。
        
體位法,就算強度與頻率不同,相信大家都持續在練習著;瑜伽教導,也經常透過團練分享以及讀書會彼此相濡以沫。但是,這看不見、摸不到的「熱情」,該如何具體實踐、持續提升呢?九月份的讀書會,來到《瑜伽的福音》第六章「冥想」,一開始Shri Mahayogi即以聖者將求道者的頭壓入溪流中的故事,來揭示:必須拿出像渴求一口氣般的熱情,你就能證悟神!
 






負責此章呈現的九月組,以短劇方式重現了這個故事。接著,邀請全員參與「福音馬力歐」互動遊戲。以電玩闖關方式,考驗大家在每個日常生活的抉擇中,到底會選擇「業的道路」或「瑜伽的道路」?情境包含:平日晚上,難得有空閒,會選擇A.閱讀瑜伽教導,或是B.看劇呢?生日到燒烤餐廳,獲得免費享用高檔燒肉套餐,會選擇A.機會難得,大快朵頤,或是B.不受誘惑,仍然只吃蔬菜等悅性食物,且吃七分飽。各組雖然為了得分,會「技巧性」地選擇「正確」的答案,但是,在思考的當下,也反觀自己真的會這麼做嗎?以往在類似的情境中,總是不敵誘惑與習性牽引,安慰自己時間多得是、還有下次、瑜伽練習慢慢來,先及時享樂吧。
        
熱情,雖然很抽象,但其實又具體地反映在我們日常生活的時時刻刻與每個選擇。九月組會設計這個遊戲,是因為組員在討論時拋出了一個問題:「開悟有deadline嗎?」大家的答案是,這一輩子生命終止的那一刻,就是deadline,但我們怎麼會知道明天先到、或是死亡先到呢?因此進一步思考,是什麼阻礙了我們?為什麼我們無法投注所有心力在開悟上?Shri Mahayogi直接為我們指出:「阻礙你的,是煩惱,你欠缺的,是專注力。」《瑜伽的福音》P167)而要突破這些阻礙,提升專注力,需要做到六件事:1.真摯的學習 2.認真的修行 3.純粹的信仰 4.具備神聖的戒律 5.維持強韌的身體 6.不屈不撓的精神。如果熱情足夠、願意豁出性命般地尋求神,便能將這六件事徹底實踐吧。
 



而進入到讀書會小組帶領的篇章,不約而同地,也以戲劇方式進入,而且同樣是考驗熱情與決心的篇章:男子在暴風雨中不畏艱難地尋找心愛娼妓。各組成員必須扮演抽到的角色,即興呼喊出自己的心聲,除了男子與娼妓外,還包含了暴風、被男子抓住的藤蔓、屍體等等。看似是很困難的挑戰,沒想到,當燈光一暗、音樂一下,大家各自發揮,一組比一組更投入、精彩。這也是瑜伽中很重要的練習,丟掉自己的包袱,解放身心,除了去感受角色與瑜伽教導之外,也為了成就這個整體遊戲而捨棄「自己」。



 


娼妓對男子說:「如果你能把對我的愛朝向神,你就能立即了悟神吧!」因此男子認真修行,成為聖者,卻在一個瞬間,發現自己對走過的美女動心,因而剜下雙眼。對開悟的最高熱情,是捨棄感官。
 
每個月的讀書會,不論是分組呈現、互動或帶領,都能更全身全心地去感受Shri Mahayogi的教導,同時,也再一次感受到教導的博大精深,到了倒數第二章的「冥想」,不只是日常行住坐臥飲食的實踐,也不只是熟讀經典上的教導,而是更命中核心地問每一個求道者:你有熱情嗎?可以賭上性命嗎?可以連眼睛等感官都捨棄嗎?
 


記得另一位前輩的文章中曾寫道:冥想不是坐在那兒擺個樣子而已。許多人,包括我自己,都對冥想的狀態與境界有所憧憬,神,就在門那一側等待著我,但我是不是已經真的隨時可以舉起腳,跨入冥想之門的那一道門檻呢?這時,Sananda桑的話語彷彿又在耳邊:別說有的沒的,做就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