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至高真實
紀錄:Kay
在讀書會開始之前,主持人Prasadini讓大家按照自己學習瑜伽的年資,從最短到最長的順序圍成一個圈。這個活動讓現場的氣氛迅速熱絡起來,大家開始互相詢問並分享彼此的瑜伽學習經驗。接著,Prasadini逐一發給每個人一張小卡片,上面有不同的印度神像。根據神像,我們被分成六個小組:毗濕奴(Vishnu)、象神(Ganesha)、濕婆神(Shiva)、梵天神(Brahma)、克里希那(Krishna)和卡利女神(Kali),這也將是今年讀書會一系列討論的分組方式。
(圖:充滿期待,取卡片分組的熱鬧場景) |
本次讀書會閱讀的範圍為第一章的〈至高真實〉。
「心智由無知所生,在開悟中死去。
真實的自己,未曾誕生,亦未曾死亡,
是不滅的、永恆的存在。」
上述這段在第一篇〈真我〉中富有詩意的文字,篇幅雖短但意義深長,什麼是真實的自己?有假的自己嗎?死去的又是什麼?讀書會正式開始之後,熱鬧的氛圍逐漸沉靜了下來,這個靜謐的氛圍散發出一種專注的力量,彷彿時間也跟著放慢。接著,進入第二篇〈人生的目的〉時,我們回到小組討論什麼是「認真地活著」。一些人說是活在當下,一些人說是有意識的行動。當討論逐漸變得熱烈, 有人提到「放下執著」 ,對於物質的慾望,重點不是能不能擁有,而是要能平靜地思考自己是否真的需要這些?什麼是足夠?這些思考將推動我們如何活著。
第三篇〈阿特曼:全都是為了那〉闡述了宇宙萬物存在的目的,即為了神、為了那至高的存在而存在。以科學用語來說,所有的複合物都只是為了單體,或是說只為了「他者」而存在;就像建築物的房間不是為了自身而存在,而是為了使用這個空間的他者而存在著。我們在分組討論中探討著「一切都是為了他者而存在的」這句話, 許多生活的實例分享都圍繞在有條件的愛,例如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如果身體產生病痛還會愛這個身體嗎?當放下這些條件時,真正的愛才會出現,一切,又導 向了放下執著:
「只要消除掉執著就好。如此一來,就能夠真正去珍惜、去愛這個有限的身體與世界,即使它們終將崩壞」
所謂的放下執著,其中一個面向代表去接受「這不是我能控制的」,過程中我們會意識到:這些東西有一天都會消失,不復存在。因此,在擁有它們的時候,才會真正珍惜,而能真正感謝自己擁有這個身體,感謝目前生命中所擁有的一切。
本章節第四篇〈真正的存在〉串聯著本章的核心教導,描述了藉由行動能顯現真實的自己。一開始所提問「什麼是真實的自己?」的答案似乎也即將浮現。在做出行動之前,心智經常會有各種念頭,而透過行動,將那些看不見的念頭顯現為看得見的行動。就如同大海一般,若心充滿執著,僅能看到海面上的海浪,卻忽略了當海浪沉靜下來之後,大海的本質依然是一片寬廣的海洋。要如何透過外在的形體看到真正的自己?這需要透過服務來實現,透過以自身的本質來服務他者的本質。這樣的服務將拉近我們與他人、與世界的距離,而能更加接近真實的自己。
最後,大家分享了在本次讀書會中最印象深刻的教導,希望能將其帶入生活中實踐。許多人選擇了「認真地活著」這個教導。透過閱讀和討論瑜伽的教導,我們明白瑜伽並非要我們盲從,而是要去思考、去探索。即使在開始時可能不清楚正在探索什麼,卻能夠感受到前方的道路上有著重要的目標等待著我們。雖然答案不會很快揭曉,但可以帶著好奇心前進,對於「認真地活著」的想法在不同階段也可能有所變化。同時,也有同學提到了「心智由無知所生,在開悟中死去」這個教導,並提出了她的感受:「再次看這個教導覺得很勵志,因為感覺可以解讀成,如果開悟,心就會自己去死了。」這個感想引發了現場的歡笑。在這樣令人歡欣鼓舞的氛圍中,相信真理的力量,能賦予我們更多的勇氣繼續探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