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0日 星期五

《夢的覺醒 — 瑜伽的午後約會》



紀錄:Kay、Ayano


《夢‧應作如是觀 展覽全紀錄》的新書系列活動於5/18日來到台北舉辦。從忠孝復興捷運出來步行約莫五分鐘,轉入鬧中取靜的巷弄,便是今日活動的藝文空間,現場的擺設很簡單卻充滿巧思,一進門右手邊的書牆除了擺滿了這次發表的新書,還有《瑜伽的福音》中文版 ——2023年四月那場展覽的起源。


現場的展覽裝置,鼓勵參觀者手動體驗,吊掛式展版上的木框裡,第一眼看到的是《瑜伽的福音》的智慧語錄,如果掀開到下一頁,則是《Seeking Truth》中闡述相關的瑜伽教導。微型展覽的空間裡,有些人靜靜的思考著眼前的字句、有些人拿著手機搜尋各種不同角度捕捉最美的瞬間,也有許多熟悉的面孔相互問候,沒多久,將近50位參加者陸續到齊,活動正式開始。



簡單開場後,主持人昭淵引導大家閉上眼冥想一個情境:「今天是你生日,主管要求加班。下班後,你去酒吧遇到相談甚歡的對象,卻接到媽媽的電話說爸爸昏倒需要去醫院。接著你在路上被黑道圍毆綁架,矇上眼睛被帶到一個屋內,才知道這一切都是大家安排的生日驚喜。你詢問這是朋友的鬼點子,他卻說真正的導演,是全然知曉一切的意識。你大喊著問這一切全然知曉的意識是誰,卻從夢裡醒來,剛剛只是一場夢!」


睜開眼睛,瑜伽劇場登場。


劇中的年輕人探問:「要如何,才能從夢裡醒過來?」他告別戀人,立志尋找已經醒過來的人,過程中遇到不同身份的人,讓我們思索:受人尊重,生命就有價值了嗎如果所有一切終將消失,那什麼才能超越生死放下這一切,我還剩下什麼如果我不再執著這些短暫的事物,我是否還存在我的存在,是否比這一切更深遂


最終,年輕人透過冥想向內探詢得到了答案,他和戀人擁抱,用「我是你」回應了關於「你是誰」的詢問。瑜伽劇場在眾人充滿喜悅的梵唱中謝幕,也深深烙下了那個問句:「如果現在是一場夢,你想要醒過來嗎?」


進入新書座談的時間,昭淵和Priya先介紹了台灣摩訶瑜伽行者真理實踐會(aka瑜伽行者學苑),說明是如何的起心動念,為了那本書而做了2023年的展覽,又為了那個展覽,出了這本書。兩人接著以對話的方式深入簡出說明瑜伽修行的四大路徑:

  • 智慧瑜伽:核心概念是把不正確的東西消除,不是真實的就會消失(斷捨離的爽快)

  • 聖王瑜伽:藉由體位法和冥想,最終可以掌握我們的心(逆操作,很多時候我們都被心掌握)

  • 奉愛瑜伽:透過愛著神到達(眼睛張開看到的都是神聖的存在)

  • 行動瑜伽:當下盡力去做,為了他者行動(事前盡心盡力,事後聽天由命)




互動環節訪問了當時參展的工作人員及觀展者,大家分享著自己展覽中最喜歡的部份,行銷人Lilyian因為知道瑜伽行者學苑而去看展,她在社群分享的展覽心得文也收錄在這次的展覽全紀錄。她覺得主題以「夢」及「應作如是觀」開始到一系列六大展區的概念很完整清晰,從一開始「業的法則」喜歡、不喜歡的二元對立,帶著期待、嚮往的「六個寶藏」,在「變動世界」許下千百種各式願望,所有的外在追尋,終究如幻、泡、影一樣,像夢一樣短暫,她很喜歡掛起的串串心願,透明質地的心願卡,在燈光下隨風旋轉,很浪漫,也很像心的晃動,就像金剛經中的經文: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Lilyian也感謝了瑜伽行者學苑的夥伴們,在她眼中,這是一群最純粹的瑜伽人,各行各業不同領域的人,放下了手邊事務利用私人時間,從固定的團練、讀書會、飲食料理、花藝、展覽、林道漫步冥想,到現在把展覽化成紙上行旅,都在實踐上師的教導,以純粹、無私的奉愛去行動,就是佛陀說在修行中很重要的三寶「佛、法、僧」,而這樣一群人就像珍貴的僧團一樣,為的就是分享瑜伽,或者說生命存在的本質,實在感謝。


上師Sri Mahayogi 曾說:「所謂的修行是讓心變得乾淨,真心為別人服務。純淨的人越來越多,就會有越來越多的人服務其他人。」活動的尾聲,大家享用著夥伴們自製的捲餅,一邊討論著剛才意猶未盡的話題。有些人帶著瑜伽劇場的餘韻翻閱相關的瑜伽書籍、透過平板播放的影片了解瑜伽料理。在這場夢的覺醒的午後約會,即使台北的大雨也無法阻擋大家相聚,一起探尋生命的答案。






2025年6月10日 星期二

2025冥想專科基礎篇1

繪圖:Radha



2025/05/24


紀錄:Kay


2025年的推出了新企劃的冥想課程。

我們將2021年疫情期間由日本前輩Sananda桑主持的線上冥想課程加以剪輯並配上中文字幕,每月一次在Ananda Ashrama共同觀看課程、練習冥想實作,並進行Q&A討論。基礎篇【平息心的動搖】全系列共七堂課,5月24日是第一堂課,主題為【冥想的基礎】。


課程開始,Sananda桑先分享了自己的冥想經驗,他說冥想可以了解事物的本質,因為心就像鏡子一樣,偶爾染上塵埃汙點,可以透過冥想讓心變乾淨,心會變成空空的感覺,當心不再晃動就不會有煩惱,這時會湧現輕盈的喜悅感。「專注」是進入冥想的方式,我們跟著Sananda桑的指引先做了簡單的體位法暖身,然後開始練習輕鬆地坐著,脊椎保持筆直延伸,一開始是專注在呼吸,後來逐步練習專注在眉心、再到胸口的深處,去比較這之間的差別。放鬆的專注練習乍聽之下有點矛盾,專注要用力該如何放鬆?Sananda桑用了騎腳踏車為例,剛學習時需要很用力地保持平衡,一旦上手後,就可以很自然地順著力量輕鬆騎行了!


Sananda桑也幫大家整理了冥想常見的三個困難,第一個是腳痛,這時可以換腳或是無視疼痛繼續,如果遇上想睡覺,可以睜開眼睛,甚至在冥想的空間裡擺上照片去改變周圍的prana(氣/生命能量),在心裡頭跟自己喊話,例如要自己振作不能睡,也是另種改變Prana的方式,有雜念時,就讓念頭自己平靜下來,不要被捲入。聽Sananda桑講這些方法都很簡單,最困難的還是如何付諸實踐,如同他所說,知識的階段只是拿到地圖,我想這堂基礎課就是讓大家準備好出發,或是讓已經在路上的人再次確認方向吧!


由於上課的同學們大多都參加過2021的線上課程,討論的環節裡,大家分享了很多這些年持續練習的變化,甚至有夥伴笑著回顧影片中自己當年生澀的提問。第一堂課的尾聲,我們總結了Sananda桑冥想練習的四個重點,鼓勵彼此繼續努力:

  1. 養成每天冥想的習慣,那怕是五分鐘都可以。每天五分鐘勝過於一週一次半小時。

  2. 減少平日的雜念,培養專注力。

  3. 學習瑜伽的教導,透過真理的對照,調整自己和教導不一致的行為。

  4. 設定冥想的對象,因為加深冥想最後會與冥想對象合而為一,對著什麼冥想是很重要的,我們的心會變成我們想的東西。


延伸閱讀— 冥想入門:






2025年6月5日 星期四

不死甘露Amrita放映會紀錄




2025-03-09


紀錄者:Kay、Ayano


2005年,在Yogi桑的指導下,Mahayogi Mission前輩們領演的聖劇《不死甘露》(Amrita)於京都文化博物館上演。本劇取材自《奧義書》,講述主人翁納奇凱達斯(Naciketas)的故事。


納奇凱達斯出身婆羅門世家,在當時,婆羅門為了獲得生命、財富及個人福報,常舉行獻祭儀式。然而,在一次獻祭中,納奇凱達斯質疑父親的信仰,父親憤怒之下,便將他獻給了閻王(Yama)。於是納奇凱達斯便前往黃泉之國,然而,閻王當時不在家,納奇凱達斯在門口等待了三天。閻王回來後,為了補償對賓客的怠慢,允諾給他三個願望。


  1. 納奇凱達斯希望父親平息怒火,享有內心平靜。(閻王答應了)

  2. 納奇凱達斯希望學習可以前往天堂的火的儀式。(閻王傳授了火的儀式)

  3. 人死後會到哪兒呢?納奇凱達斯想知道死亡的秘密。


當納奇凱達斯說到第三個願望時,閻王試圖轉移話題,並用世俗的財富、王位、長壽以及美人來誘惑他,讓他放棄這個問題。但納奇克達斯堅定地拒絕,並說:「將人們束縛在無止盡輪迴中的財寶與快樂,像這樣的東西,對我來說毫無用處,如果不能知道真實,就連我這條命也是無用之物!」


閻王見納奇凱達斯如此誠心,便傳授了不死的秘密——真正的自己不是這個身體或心,是純粹的意識Ātman,沒有出生也不會死亡,是永恆的存在。閻王以馬車為喻,將身體比作馬車,五感為馬,心為韁繩,理智為車夫,而純粹的意識(Ātman)則是車內的主人。唯有在冥想中才能了悟。


影片觀賞結束後,三位當初參與Amrita的日本前輩在線上跟大家分享當時籌劃和演出的經歷。雖然已經是20年前的事情,但大家說起細節仍栩栩如生,好像是才剛發生的事。Yogadanda桑飾演主角納奇凱達斯,他提到劇中有段台詞:「人們束縛在無止盡輪迴中的財寶與快樂,像這樣的東西,對我來說毫無用處,如果不能知道真實,就連我這條命也是無用之物!」為了進入角色,他像誦持真言(mantra)般反覆唸著這句台詞。然而,這段台詞其實是來自Yogi桑的原創,並沒有在《奧義書》裡。Yogi桑不僅參與了整個籌劃過程,還細心設計如何呈現場景,以簡潔又極具象徵性的方式傳達了奧義書的精髓。像是納奇凱達斯要赴黃泉之國的場景中,他在原地繞行三圈半,象徵昆達尼里的蛇盤踞於尾骨三圈半;當盤旋的能量鬆開後,便進入非物質的世界。


接著,Saci桑分享了從設計過程的討論,例如海報標題「死的秘密」所使用的紅色字型曾引起多方意見,很多人認為會聯想到血而有負面的感受。然而,Yogi桑卻認為紅色代表「生」,正如日本神社—鳥居的顏色那般,充滿了生命力。Yogi桑曾說,思考整個企劃是最開心的,因為企劃成形後,接下來就只需要專注於實現,企劃的過程就已經包含了結果,她觀察Yogi桑在這過程,展現了「去做、去玩」的態度。唯有在自由的狀態下才能遊戲其間,Yogi桑彷彿親身示範了Līlā(神的遊戲)的境界。


最後發言的Sarani桑,當時負責統籌整個聖劇活動。她提到Yogi桑對規劃方向要求是以祇園祭和日本文化為重點,若脫離這兩者,活動就會淪為表面形式。而「死的秘密」正是深刻影響日本文化的佛教教導。「我從哪裡來、要往哪裡去」,Yogi桑超越宗教的隔閡,去傳達所有宗教都是來自同樣的根源與前往相同的目標。他對工作原則的指示:

  1. 團隊需彼此連結,而不是一個人埋頭苦幹

  2. 表達自己的意見,不要有所顧慮

  3. 對外溝通須細心應對

  4. 不可以說謊


放映會的尾聲,台灣的gurubai們互相分享自己的心得。雖然沒有機會跟Yogi桑一起工作,但很感謝前輩透過這次放映會的分享,讓我們得以感受Yogi桑的設計品味——像是簡潔的舞台設計,去除不必要的元素,僅用最少的道具,卻透過視覺色彩、甚至演員呼吸頻率等細節,傳達出對了悟真實的熱情和純粹的信仰。我們在聖劇裡面學習不死甘露(Amrita),也從中看到Mission的工作態度,Yogi桑總是以極大的熱情和專注投入每一個細節,無論是設計舞台還是指導演員,都展現出追求完美的精神。Yogi桑的存在就像是Amrita的化身,這份精神透過前輩的分享傳承給我們、持續上演中。








2025年5月20日 星期二

至高白鳥No.14出刊





處在現代的瑜伽修行者們很難像古代一樣隱居在山林之中,而是生活在社會裡,很自然地會與人共處,也可能需要處理各種事情。

最新一期會員期刊裡,Shri Mahayogi傳遞了如何在生活中以扎實、精練的方式削弱煩惱,以及與人應對時如何保持內心穩定,提醒著只要專注在手頭上的工作,以輕巧的方式行動,避免多餘、不必要的想法,不去領受行動後的結果,便能使心保持在空白而自由的狀態。

實踐瑜伽就是採取利他的行動,不僅可以幫助我們除去無知與自我中心,也能更靠近聖者們的行為風範。Shri Mahayogi教導著,我們雖然容易對周遭熟悉的事物自然會有情感,不過要努力不抱持偏見去對待事物,因為萬物在表面上看似不同,但無限的姿態是來自同「一」個起源。

本期特輯精選春季慶典的內容,以斯瓦米.維韋卡南達(Vivekananda)行動的完美姿態作為啟發,多篇祝辭直觸我們心靈,讓我們更加體會維韋卡南達內心的堅強、慈悲,而且能以此作為我們實踐的方針。

本期期刊彷彿是一本教戰手冊,教導我們如何在生活中精進自我的穩定性,打造出一個真正的人的姿態。



 (入會資訊)

社團法人台灣摩訶瑜伽行者真理實踐會/MYM TAIWAN

加入真理實踐會 成為會員者,每年可獲得三次期刊,

分別於120日、520日、920日發行。


2025年度會員期間:202511日~1231

*年會費:1000

入會費: 300元(無會籍而加入時須繳納)

*入會申請連結: https://forms.gle/CPbSjnpbLDwWJKhs9   





 

2025年5月14日 星期三

《夢・應作如是觀 展覽全紀錄 | 紙上展覽&幕後紀實》新書小巡迴





第一場
台中:瑜伽的早午餐約會

撰文:Radha


兩年前因為出版《瑜伽的福音》而有了一場展覽,兩年後的現在,我們再把展覽變成了一本書:《夢・應作如是觀 展覽全紀錄 | 紙上展覽&幕後紀實》。



一本新書的誕生總是能激起企劃活動的契機,為期一年的各式宣傳活動也陸續展開。台中作為起跑,在54日舉行了名為「瑜伽的早午餐約會」的第一場活動。





活動內容包含瑜伽不同路徑的練習方式,一早集合在東海大學充滿綠意、鳥鳴縈繞的草坪上做體位法與梵唱。戶外練習除了對身體的考驗、專注力外,不免會有炎熱、蚊蟲、噪音、路人走路的聲音等各種容易產生干擾的外在條件,在這時刻更讓人體會到,瑜伽的練習是對心的挑戰與克服眼前的狀況。在充滿不可控因素的戶外,偶爾會有一陣微風撫過、小鳥嘰嘰喳喳的叫聲,瞬間撫平了焦躁,顯得彌足珍貴。也有同學分享在大自然的氛圍下做體位法,身體卻意外的輕柔且感受到呼吸變得和緩。




接著是轉場,我們漫步在林道前往室內空間。據說這個空間是被列為古蹟的建築,保有原始的樣貌,沒有做過多的改建,或許是天氣炎熱,進到涼爽的空間讓人愉悅,大家開心地選定一個座位坐下,並翻閱著桌上已擺放好的新書。





室內的第一個活動是「看著自己的心」,請大家閉眼,隨著引領的情境式故事,想像自己是故事主角,感受當下所經歷的事件,觀察自己隨著情節忽喜忽憂、發生一連串高低起伏無法預料的事情,有什麼變化?故事結束後,有人分享看見自己的心防衛著投入劇情、有人說在投入的過程中因為內容太離奇了,不免退一步看著事件的發生。是啊!生活就像這樣不時的有各種事件發生,這一切如果能把心好好的看守著不做反應,看作是夢一樣,一定能避免很多煩惱、衝突產生吧!




新書介紹的一開始,播放了展覽的紀錄影片,並介紹了六大展區。當初親身觀賞展覽的人也分享讓人印象深刻的展區,有人對掛滿心願卡的「變動的世界」記憶猶新;有人回想起拿著球池裡撈起的「六個寶藏」,抵達「死亡的衝擊」前要放下手中的寶藏,像是要放下這一生追求的東西,心裡產生糾結,進入布幔裡,鏡上一排字寫著「有一天你也會死的」,更感受到衝擊。也有人突然發自內心的說:「這麼棒的展覽應該要再來一次!」

這次出版的新書,有一部分是「紙上展覽」,能夠讓看過展覽的人重溫,也讓當初無緣一窺的人透過紙頁回到現場。正如《瑜伽的福音》所教導的一期一會——「現在的這個時刻或許不會有第二次,這是為何此刻很珍貴。」







接著,大家一邊享用輕食,並分享兩個問題:

・現在所擁有的、希望可以永遠不改變的東西是什麼?
・曾經擁有、後來失去了的東西,對現在的你來說是什麼感覺?

過程中互相了解彼此的想法,也聽到幾個很深刻的回答,例如:在職場上努力升遷、樂於挑戰,但把身體搞壞了;或是曾經最想得到的是「別人的讚美」,但經過幾年發現沒有必要因為別人的期待而做多餘的事情;也有人對什麼事情都沒有太大的熱情,讓自己保持淡然的心、不過度想要擁有著什麼,但也發現會不會是因為害怕失去而不敢擁有;有人也感性的分享,剛好這兩年生命裡有很多的轉變和面臨家人的離去,在那段日子裡能擁有力量面對一切,一定是過去在瑜伽上的累積、學習發揮了功效。




參加者大部分是台中團練的同學,也有第一次來的人,幾個人不約而同地說,對瑜伽這件事抱持著不想改變、希望持續下去的心願。其中也有人很可愛地說很多東西都想擁有不想放下,大家真誠、坦率的分享過程中不時哄堂大笑。

最後分享了書內的內容:

因為世界會不停變化,要從中找到不變的是不可能的,

看著大海而非海浪,因為唯有「那」是實際存在。

那是沒有形體,沒有名字,沒有出生,也沒有死亡,此時此刻就存在著,是我們真正的自己,是神,是真理。
——《夢應作如是觀 展覽全紀錄》p44

瑜伽的教導是很貼近生活內容,並非是遙不可及的困難知識或哲理。或許我們還沒掌握到是什麼,但我相信這一切的一切,背後一定有著更高且純粹的力量一直支持著我們,能和大家一起學習想必也是註定好的美好的緣分吧!

 



新書小巡迴下一場:
台北 夢的覺醒 瑜伽的午後約會

https://www.accupass.com/event/2503311603329273340380




2025年4月28日 星期一

撼動世界的聖者_從無名僧到宗教會議上大放光彩-6

繪圖:Radha


斯瓦米・維韋卡南達的故事

 

橫跨過太平洋以後,斯瓦米吉從溫哥華上岸,搭火車朝向芝加哥,宗教會議預定在那裏舉辦。斯瓦米吉到萬國博覽會的服務台詢問宗教會議相關的訊息,才得知宗教會議延期到九月的第一個禮拜(當時才七月的尾聲),而且如果沒有團體的信任狀,就無法代表出席,甚至登記出席的時間早就過了。不過美國的物價比他們所認知的更高,他所帶來的錢不夠他在芝加哥停留到九月,因此有人建議他去物價比較便宜的波士頓。

 

火車上,有一位富有的女性注意到斯瓦米吉,很溫暖地接待他,並將他介紹給自己的朋友。其中有一位教授認為斯瓦米吉應該代表印度教出席宗教會議,幫他寫了信並幫他買了火車票。不幸的是,到達芝加哥以後,他發現沒有帶委員會的住址,也不知道要到哪裡求助,只能先在鐵軌旁的空貨車度過一夜,隔天即使他在路上詢問人們宗教會議的場地,人們的態度都很冷淡,他有試著向幾戶人家乞討,但都被僕人粗率地對待。斯瓦米吉因為疲憊而坐在路旁,有一戶人家的女主人請僕人來詢問他是否為宗教會議的代表者,斯瓦米吉把現在的困境傳達給這位婦人,喬治 W. 海爾George W. Hale 夫人,海爾夫人為他準備了食物,帶他去宗教會議的辦公室,將他介紹給宗教會議的主席,因此能順利參加會議。斯瓦米吉再次確信一切都是主的引導,並祈禱自己能成為配得上神的旨意的道具。

 

1893911日,星期一,開始了宗教會議,這個會議是附隨於哥倫比亞世界博覽會。這個博覽會是為了紀念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400周年而舉辦,主要目標之一是要普及物理及科學上的知識和進步。因為宗教也是文化裡重要的一部分,所以併同舉辦宗教會議。

 

會議上有各個宗教團體,非基督教團體的有印度教、耆那教、佛教、儒教、神道教、伊斯蘭教、祆教等等,會場擠滿了七千人。斯瓦米・維韋卡南達不代表特定宗派,而是代表吠陀的普世性宗教。

 

維韋卡南達沒有準備任何講稿,而且他沒有在這樣的場合演講過,他向智慧女神薩拉斯瓦蒂(Sarasvatī)祈禱後,就以「美國的弟兄姊妹們」這句話向聽眾們打招呼,頓時,數千人起身為他鼓掌,為他的自然、坦率、溫暖的話語而感動。他的演講內容以普世性的寬容與接納為基礎,講述了印度自古以來就會包容宗教難民,也從聖典引用了以下兩段話,傳達了印度教徒的寬容精神:

 

「擁有不同發源地的河川也全部都會在大海裡融合為一。主啊,同樣地,擁有各種不同性質的人,他們走的道路也各有不同,有的是彎曲的,有的是直的,看起來各式各樣,一切都是引導至您的道路。」

 

「來到我這裡的人,無論是甚麼樣的姿態,我都會向他伸出手。無論是誰,都在每一條會到達我的道路上奮鬥。」

 

聽眾們都拍手回應,彷彿他們已經等待這樣的宗教調和的話語很久了,有人感受到斯瓦米吉不是只代表自己的宗教,而是代表世界上所有宗教在發言。其他的代表者講述了自己的理想或其所屬的宗教派系,而斯瓦米吉講述的是信仰的終極目標,神才是信仰的本質。羅摩克里希那所教導的真理——所有的宗教是為了到達同一個目標的複數的道路,由斯瓦米吉打破種族、膚色、信仰的障礙,向全世界發聲。

 

維韋卡南達在宗教會議做了12次演講,向西方世界展現了普世性的真理。上師曾說納倫有一天會撼動世界,完全就如他所預言,一個原本默默無名的印度僧侶,經過一個晚上,成為了宗教界的名人,芝加哥的街頭上貼著他本身大的肖像畫,許多人經過都會對著畫像低頭致意。許多報社刊登了他的演講,都給予他很高的評價。印度的雜誌與報紙也刊登了宗教會議的事情,讓許多印度人感到非常驕傲,維韋卡南達的師兄弟們一開始還懷疑是否真的就是他們的納倫,但後來收到斯瓦米吉的信,就解開了他們的疑惑,也對最愛的納倫的偉大功績感到非常自豪。

 

宗教會議上大為成功後,許多有錢人招待斯瓦米吉,他接受他們豪華招待的同時,想到在祖國被貧困壓得喘不過氣的人們就非常心痛,甚至有的夜晚會痛苦地在地上打滾呻吟,向聖母哭喊怎麼樣才能幫助印度的人民站起來。他開始研究美國人生活的各個面向,把他對美國物質繁榮的觀察傳達給印度的弟子們。

 

其後,他如旋風一般巡迴東部與中西部的大都市,做了許多演講。不過他前進的道路上並不總是灑滿著薔薇花瓣,許多人出於傲慢、偏見、對外國文化的無知而大肆批評他,也有人因為維韋卡南達坦率的發言而對他抱持著敵意,甚至會毀謗、中傷他。然而,維韋卡南達的心從未因此動搖。許多人聽了他的演講後深受吸引,他不屈的精神、與生俱來的純淨、崇高的理想主義等等,吸引了許多誠摯的美國人成為弟子。




撼動世界的聖者_年少時期-1

撼動世界的聖者_真正理解而非盲從-2

撼動世界的聖者_遇見上師-3

撼動世界的聖者_上師與弟子-4 (1)

撼動世界的聖者_上師與弟子-4 (2)

撼動世界的聖者_上師與弟子-4 (3)

撼動世界的聖者_在沒有道路的道路上大步邁進-5



 

 

2025年3月21日 星期五

撼動世界的聖者_在沒有道路的道路上大步邁進-5

繪圖:Radha


斯瓦米・維韋卡南達的故事

 

        

納倫(Naren)開始意識到自己的命運並不是作為一個靈性隱遁的修道者,而是要為了成就人類的善而付出自己。每次當他想要體驗三摩地的至上幸福,就會聽見無數還陷在貧困與無知中的印度人的痛苦呻吟聲,所以他問自己,難道無數的印度人民只能在貧困與無知中,像牲畜一般苦苦掙扎地活著?

 

他也開始感覺到西方的人們表面上看似過得很幸福,內在其實充滿苦悶,因為科學的急速成長,生活上有所發展,但也因為這些機械性的、物質性的概念,折損了西方人的靈性活力,他看見西方文化瀕臨毀滅性的危機。無論東西方,人們的苦痛拉扯著他纖細的心。他開始理解到,只有吠檀多的教導——靈魂的神性與全一性——能夠療癒印度和世界的傷口。但一個二十五歲的年輕人能做得到甚麼呢?即使他與師兄弟們提起這件事,也沒有人能理解,就算如此,他也決定要去做些什麼。

 

他決定要去喜馬拉雅山,更加潛進思想的更深處,在未獲得至高的智慧之前,不再回來,這件事也得到了 Holy Mother 的祝福。在喜馬拉雅的地區,納倫德拉在深度的冥想中了悟到宇宙與人類(小宇宙)為一體,存在於宇宙中的也全部存在於人體裡,全宇宙是以原子存在著。在喜馬拉雅的地區停留五個月後,納倫再次感覺到自己應該踏上流浪的旅程,他祈禱自己的雙足會被印度的塵土所覆蓋,走遍印度各地。

 

納倫德拉在這六年期間,從北到南走遍了印度,這段經歷影響了他的生涯,讓他更了解印度,也授予他書上學習不到的智慧。他與各個階層的人有所交流,今天他可能投宿在不可接觸賤民的小屋,隔天就與土邦的王或首相、傳統的學者、大學教授等有平等的對話。因此,他了解了印度人民的喜悅與悲傷、希望、不滿,同時直接目擊了近代印度的悲劇,看見需要援助的人們,他的心無比沉重。

 

流浪的旅途中,他一邊學習也一邊傳授教導。他對印度教徒述說要傾聽奧義書的真理、尊崇寺院與信仰的象徵、以出生在印度為豪,也教導要避開舊儀式的陋習和錯誤的理性主義。與所有階層及處在不同階段的人們交流後,對於他的誠實、溫柔、辯才無礙以及對印度和西方文化的廣泛知識,大家都印象深刻。即使納倫德拉在流浪中隱姓埋名,人們不只用斯瓦米(對僧侶的敬稱)稱呼他,更崇敬地尊稱他為斯瓦米吉Swamiji)。

 

斯瓦米吉在流浪中所相遇的人們裡,有些人成為他忠實的弟子,其中幾個很重要的相遇,包含結識了凱特里(Khetri,拉賈斯坦邦金基農縣的一個城鎮)的摩訶羅闍(ㄕㄜˊ)(maharaja,英屬印度時期對土邦王公的尊稱,意為「偉大的君主」),以及波爾本達(Porebandar)的首相——同時是梵語學家——尚卡爾・潘杜朗(Pandit Sankar Pandurang)。尚卡爾・潘杜朗首相深深為斯瓦米吉的知識與獨創性傾倒,建議斯瓦米吉應該前往西方,認為西方人將會被他吸引,在印度教義上會深受他啟蒙,這番言論與斯瓦米吉內心的感受一致。

        

這個時期的斯瓦米吉感覺到印度復興是現在最重要的課題,如果印度重新覺醒,就能給世界帶來很大的救贖。現在印度教徒之間見解過於狹隘,又處於無知及貧困中,但是他也不贊同一昧地模仿西方,他想要培養印度教徒的自信心,認為如果繁榮的西方列強能夠認同印度的靈性文化,印度教徒就會對自身的傳承建立起自信。有弟子聽到他想前去西方後,很樂意為他籌錢,但斯瓦米吉這時想要先至印度南方的拉梅斯瓦拉姆Rameswaram作聖地巡禮。在拉梅斯瓦拉姆,他遇見了一位未來會成為弟子的巴斯卡拉・設帕提Bhaskara Setupati),這位羅闍斯瓦米吉聊了許多印度大眾教育及農業的問題,他還強烈建議斯瓦米吉要代表印度參加在美國芝加哥的宗教會議,答應會提供援助。

 

告別後,斯瓦米吉來到了印度最南端的科摩林角Cape Comorin)。他很興奮地奔進寺院裡向聖母禮拜後,游泳到南邊的小島上,在岩石上坐了下來,他的內心感動不已,自己從白雪覆蓋的喜馬拉雅來到了印度的盡頭,這個流浪的旅程即將來到尾聲。

 

在這塊岩石上,斯瓦米吉進入了深思,他想起印度民眾的悲慘狀況,他問自己,應該將世界視為一場夢幻、隱居起來與神交流嗎?但是他沒有忘記自己曾立下誓言,要作為一個出家者為神奉獻,而且他也確信他所敬奉的神也透過人類顯現著,正因如此,他感覺到對神的奉獻必須從對印度人民開始。斯瓦米吉大聲喊道:「無論轉世幾次,無論遭受千般不幸的痛苦,我都將崇拜我唯一信仰的神——所有靈魂,尤其是邪惡的、受苦的、以及所有民族中貧困的我的神!」

 

他下定決心要使人們沉睡的神性覺醒,他認為印度文化是從印度教的核心——棄絕與奉獻的雙重理想——中產生與維持,如果以這樣的方針去強化國民的生活,一定就能解決所有的問題。要提升人們的生活水準,首先需要教育、食物、健康、科學與技術知識,畢竟,要如何對飢腸轆轆的人述說形而上哲學呢?但要達成印度復興,需要更多神的僕人,這些人要能捨去自我中心、忌妒、貪念、權力的欲望,要能在窮人、病人之中看見神,他想到了尋求神而捨棄世間的僧侶。過往的僧侶,大部分都過著非生產性的生活,斯瓦米吉靈光一現,想到他們應該要獻身於對民眾的服務。然而,要透過甚麼方法才能夠實現他現在所描繪出的遠景呢?一個啟示顯現,他的心裡閃現出美國,這塊充滿財富、樂觀與寬大胸懷的新大陸。他想起來朋友曾熱心建議他參加芝加哥宗教會議。

 

在岩石上,斯瓦米吉畫下了復興印度和將靈性帶向西方的偉大藍圖後,游泳回到印度大陸,沿著東岸再次走回北方途中他公開表示想要去美國,而且他夢見一個很象徵性的夢,夢裡聖・羅摩克里希那走在海上向自己招手,然後聽見聖・羅摩克里希那說「去吧」,於是他知道美國行是出於羅摩克里希那的旨意。他也寫信給 Holy Mother,回信中,Mother 也祝福他能成就所願。

 

凱特里的摩訶羅闍知道斯瓦米吉要前往美國後,贈與他橘色的長衫、土黃色的印度頭巾、船票等,並給予他即將聞名世界的名字——維韋卡南達Vivekananda)。於是,斯瓦米吉搭上前往美國的船。印度母親將維韋卡南達這個優秀的兒子,全心擁抱所有的人類、因千萬人而湧現普世性慈悲的兒子,曾在聖・羅摩克里希那足下接受靈性薰陶的印度之子,送往美國宗教會議。

 

走遍了印度的維韋卡南達,現在正大步邁向西方,走在一條從未有人走過的道路上。




撼動世界的聖者_年少時期-1

撼動世界的聖者_真正理解而非盲從-2

撼動世界的聖者_遇見上師-3

撼動世界的聖者_上師與弟子-4 (1)

撼動世界的聖者_上師與弟子-4 (2)

撼動世界的聖者_上師與弟子-4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