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10日 星期二

《瑜伽的福音》第二章 真理


 2023年8月25日讀書會紀錄

 

撰文:Ayano
 
進入到《瑜伽的福音》第二章的讀書會,我們採用了與過去不同的方式進行。接下來的讀書會將由參與讀書會的同學們依照分組先行準備分配到的篇章,並在20分鐘的時間內,透過任何方式,無論是透過引導討論,還是透過表演等,根據自己的理解進行詮釋,將書中的教導呈現給所有參與讀書會的同學。經過三個禮拜的準備,終於到了8月19日讀書會的當天。讀書會正式開始之前,Ananda Ashrama早已聚集了各組同學,進行著最後的彩排演練。現場充滿了熱烈的討論和期待的眼神,彷彿每個人都迫不及待地想要分享真理的教導。
 

(圖1:讀書會開始之前的彩排)


 首先,第一組同學先針對佛陀曾闡述關於聖典的教導:「必須要親身確認過其正確性,不正確的話就沒有遵從的必要性。」提出了幾個問題,並邀請大家進行5分鐘的自我探問。

問題一:在生活中有認真地思考教導和自己的關係嗎?
問題二:有嘗試將教導實踐於生活之中嗎?
問題三:實踐後所獲得的體驗和一開始所認為的教導是相同的嗎?
 
在實踐教導之前,我們必須先了解其起源。在〈瑜伽與佛陀的普世性教導〉篇中提到了:「瑜伽不屬於特定宗教,但是瑜伽是一切宗教的本質。」這引發了我們對於宗教本質的探討。在現場進行了投票,不同人對於宗教本質的理解有所不同。有些人認為宗教的本質是消災解厄,有人認為是療癒人心,也有人認為是勸人為善或是精神寄託。然而,普世性意味著無論是瑜伽還是佛陀最初的教導,都超越了國族、膚色、宗教或語言的限制。
 
佛陀最初的教導中闡述了「四苦八苦」,這些苦源於欲望,而欲望又源自於自我(ego)和無知。無知可分為四個種類:不淨、無常、苦和非我,與「淨常樂我」相反。人們錯將無知當成真正的自己,因而產生了痛苦。在分組討論中,我們將不淨、無常、苦和非我的概念與生活經驗進行對照。有人發現在幫助他人時心中並不純淨,可能夾帶著對對方反應的期待;有人在與朋友的矛盾中感到痛苦,因生活中的變化無常,友情也可能會經歷波動;還有人因為對幸福有特定的想像,無論如何都想要買到限量物品,因而可能感到焦慮和不滿足;最後,有人意識到將他人評價視為自我價值存在,陷入非我的固著觀念之中,忽略了自我價值的本質。

 
圖2:可愛的象神組
象神下凡來和各位同學說明苦的原因

圖3:Yogi桑親筆所書寫之「淨常樂我」說明無知的種類




























若要將所有的痛苦消除,則要透過佛陀所教導的八正道修行,只要下定決心,持續且堅定不移,帶著純淨的身心為萬物獻身服務,就能到達那完全寧靜、所有痛苦皆消失的境界——涅槃(Nirvāṇa)。涅槃的概念對於每個人可能有不同的想像。每組同學獲得了一張白紙,可以在上面描繪各自所想像的涅槃。有人說涅槃應該是散發著光的,也有人畫了一個點,示意專注的意思,還有組別維持著原本白紙的樣子,表示涅槃是沒有自我中心和無知的。還有同學提問「你看到的是一張白紙嗎?」這突如其來的問句讓大家都笑了。還有人寫了「不知」,因為涅槃的境界不是用腦袋去知道,而是必須透過實踐去體悟。

 
即使現在還很難去理解涅槃的境界,但開悟的聖者們都是這麼說的:「你和我是一樣的。」即使我們的際遇和所做的事情有所不同,但這並不改變我們與聖者們相同的本質。為了能了解這樣的境界,我們需要對真理更深入的思考和實際行動,並且親身確認其正確性。透過讀書會由各組同學們精心準備的討論,將艱深的文字轉化設計成活動、問題的提出,讓我們能進一步思考和反思,對照真理是否存在於日常生活中,並融入到我們的生活中這是通向更深層次理解和體悟真理的重要一步。讓我們一起努力,走向追尋真理的道路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