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Kay
上個月的讀書會,我們在慕昆達與上師聖育克鐵斯華相遇的精彩時刻中畫下句點,八月,我們繼續共讀了第十一章到第二十章,得以一窺慕昆達早期在上師身邊的學習歷程。梵文中「上師」為GURU(古魯),其中 GU 代表黑暗,RU 則是移除,意即上師是幫助弟子開啟智慧、驅除無明的人。透過慕昆達的故事與他與上師相處的點點滴滴,我們深刻體會到:上師,是修行路上不可或缺的重要存在。
在第十三章,慕昆達再度動念想前往喜馬拉雅山修行,即使上師對他說:「最好在開悟的人身上尋求智慧,勝過沒有生命的高山」,慕昆達仍帶著些良心不安離開了古魯,他前往拜訪拉希利・瑪哈夏的另一位偉大弟子「不眠聖人」,希望「不眠聖人」支持他在喜馬拉雅山獨自靜坐的想法,但聖人只是告訴他:「高山不能成為你的古魯」、「那個可以關門獨處的小房間就是你的洞穴」、「那就是你的聖山,就是你找到神國之處」,聖人簡單的話語瞬間消除了他一生對於喜馬拉雅山的迷戀,讓他明白真正的修行聖地並非遠在天邊,而是近在眼前,就在我們內心,他回到了聖育克鐵斯華身邊,繼續他的修煉。
這次讀書會,夥伴們發揮創意,用各種方式呈現書中內容,像是利用AI繪圖搭配「Om聲」,具象化了瑜伽南達描述的宇宙意識體驗。講述著名的「花椰菜竊盜案」時,則有栩栩如生的可移動式圖片道具來視覺化整個過程,讓故事生動有趣,這個因為忘記關門而引發的花椰菜竊盜案,聽起來荒謬好笑,背後卻是關於業(karma)的深長教導。今日的行動可能會造成日後意想不到的結果,而我們此刻的遭遇也可能源於過去的業。這並非要我們消極地聽天由命,而是讓我們相信,只要運用靈性的力量,就能突破業力的束縛。
在慕昆達與上師的互動中,我們反覆感受到了相信的力量,看不見的東西不代表不存在,就像空氣一樣。心念也是一種物質,一種能量,當我們願意相信並跟隨上師的引導,就能放下執念,透過練習看見更細微的世界。
上師真正的意義,是引導我們回到內在,那個內在是每個人靈性之中最真實的本我。雖然我們常為了迎合社會的價值與期待,不斷汲汲營營向外追尋,而讓真我層層被蒙蓋,在生活中時時與自我中心(ego)拉扯,但瑜伽的練習以及靈性夥伴們(gurubai)的互相支持,都是提醒自己回到內在的覺察。
弟子的職責是維持質樸、單純地活出教導,而不是向外追尋讓自己分心,這是慕昆達給我們最寶貴的示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