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31日 星期五

尋找真正的自己

繪圖:Radha


2025冥想專科基礎篇 4


紀錄:資宜


冥想,雖然可以為我們工作中或生活中的難題提供解答,卻非其本來的用途。


冥想的真正目的,是了解真正的自己,那是尊貴的存在。真正的自己就好像天空中的光源,是光照在海面上使得海面波光粼粼,引人注目。而我們的心常常追逐著那些看不到的波紋,忘了真正的自己。


「我是誰」是自古以來很重要的冥想方式。


Sananda桑分享了以「我是誰」這個主題冥想的契機,源自於以前上班的某次休息時間,他望向遠方的山景,想到在自己心中有很多煩惱。轉念想到,擁有這個煩惱的是「我」,然而卻找不到「我」這個本體,那麼「我」到底是誰?在那之後,為了瞭解「我」到底是什麼?所以開始了「我是誰」的冥想。


當Sananda 桑開始執行「我是誰」的冥想後,他發現想要去做很多事、有著很多情緒的本體的「我」,是很模糊的。心的混亂,都是因為主體模糊而引起的,如果沒有解開這一點,心的動搖就不會停止。


心的力量是強大的,現代科技的成果亦是心智的力量開發出來的。過往的瑜伽行者,使用這股純粹又強大的力量探索當今人們不甚在意的主題——「我是誰」,他們發現,在胸口的最深處,有這最具魅力的東西,就是「那」,即真正的自己,至上的喜悅。


當時的Sananda 桑相信瑜伽行者們所發現的東西,而自己卻無法感受到。於是他心想,這是值得賭上人生去探索的事,也是他持續學習瑜伽的動機。Sananda 桑也勉勵大家找到自己學習瑜伽、冥想的動機。


課後討論到,有沒有人是以「我是誰」作為冥想的主題,邀請分享實作的經驗。有同學說到,一開始是以「什麼不是我」為主題,加上教導來排除浮現的念頭。但即使沒有念頭,仍然時不時會質疑,目前是不是還是心智運作的狀態。Prasadini強烈建議即使這個想法也必須要放掉,將意志集中在胸口中。任何念頭起來,就讓它靜靜消失。另一位同學也提供經驗,當念頭出現時,應該會感覺到正看著念頭的這個東西,去感覺它,然後想著「你是誰」,此時可能會再感到看著「看著念頭的東西」的東西,就再往下追問。對這位同學來說,想著「你是誰」會比「我是誰」容易,因為會感到兩者是有區隔的。


冥想要進步,不能單靠技巧,更重要的是熱情。

首先要一邊學習冥想的目的、一邊思考自己想要在冥想裡追求什麼,去培養自己的理想。


為了達到理想,必須了解心的運作,這是下一堂課的內容。





2025年10月20日 星期一

一群人,有力量


撰文:Amily


夢應作如是觀的系列活動,在8月3日來到了台中,是一場寫作與瑜伽的新手友善課程,對象包含對寫作有興趣的朋友以及瑜伽練習者。想著有機會能參與台中活動,和台中夥伴們多交流,讓我自告奮勇參與前置作業,規劃中除了課程內容,也包含了微型展覽,我和Marc要負責把展覽道具帶到台中與設置。


豈料,前一晚出發前發生了一些狀況,道具一度無法如期載到台中。緊急和台中、台北夥伴們聯絡後,更改了前往的交通工具以及佈展道具的打包安排等,讓我第一時間感受夥伴的支持。隔天一早出發,雖然大家坐在不同車廂,但一下高鐵就有人在車廂外接應,把手上的道具接過去,再指引前往搭乘接駁車。那時正下著雨,台中的夥伴Radha和先生已在定點等候,整個銜接過程流暢得讓我幾乎忘記了前一晚的混亂。




到了現場,Marula集合了工作人員並提醒著,擔任工作人員是個很珍貴、很難得的練習。每次的活動,都是練習行動瑜伽的機會,在行動中練習只說必要的交談跟溝通,像練習體位法一樣,安靜且專注在行動上,接下來我們會一起,做出好的服務。大家專心的聽著,語畢互相鞠躬後迅速的分頭作業著,專注在眼前的工作。展區的佈置由台北夥伴們負責,一組人處理出版品區的陳列、量測展版與展版的間距,協助固定牆面上的展版展示等,另外一組人佈置靈感森林的植物裝置,爬梯吊掛作業、確認植物姿態等細節;台中夥伴們負責這次場地清潔及整理、座位安排,細節絲毫不馬虎。



在那個時候,我感受到平常熟悉的作業都變成神聖的事務,夥伴們彼此之間雖然沒有過多的言語交談,在空氣中彷彿仍是彼此連動著,一下子一個多小時過去了,完成了場地佈置,夥伴們轉而迎接著陸續前來的同學們。




讓我印象深刻之一是展場燈光的調整作業,一開始由台北夥伴進行,台中夥伴在場地整理完備時一同加入,正當我們對於展區明亮程度有點不太確定時,台中夥伴從旁提醒當時對瑜伽展中冥想森林的植物光影的感受,給了我們可能可以調整的方向,讓靈感森林空間的氛圍更適切的被表達出來,過程中我感受到我們不是單一個體,而是大家一起支持著這場活動,為這場活動注入自己的力量,就像是大家將自身的光,照向同一個地方,我們一起讓目標更清楚明確。



這次活動結束後,和夥伴Marc討論著,好像和過往的經驗有些不一樣的感受,回想著以往在佈展前置,在有限的時間裡,總有些緊繃感,而這次活動卻是鬆鬆的感覺,它不是鬆懈,是我知道有一群人一起前進,相互扶持,就像Marula開場時介紹說:「幾年前幫群島放(場地名)寫了slogan:『一個人很自由,一群人有力量。』(現在正在群島的外牆上),瑜伽跟寫作,這兩件事都可以帶給我們自由和力量。只要持續練習一定可以感受到。」活動前置時到結束後,這個場地、這場活動,因為有大家一起建立,我感受到悅性滿滿。由衷感謝這一切因為有 Shri Mahayogi,您的教導讓我在學習瑜伽與服務的路上,充滿喜悅、充滿力量,我想要不間斷這樣實踐著。








2025年10月2日 星期四

一個瑜伽行者的自傳讀書會:與上師的關係



紀錄:Kay


上個月的讀書會,我們在慕昆達與上師聖育克鐵斯華相遇的精彩時刻中畫下句點,八月,我們繼續共讀了第十一章到第二十章,得以一窺慕昆達早期在上師身邊的學習歷程。梵文中「上師」為GURU(古魯),其中 GU 代表黑暗,RU 則是移除,意即上師是幫助弟子開啟智慧、驅除無明的人。透過慕昆達的故事與他與上師相處的點點滴滴,我們深刻體會到:上師,是修行路上不可或缺的重要存在。


在第十三章,慕昆達再度動念想前往喜馬拉雅山修行,即使上師對他說:「最好在開悟的人身上尋求智慧,勝過沒有生命的高山」,慕昆達仍帶著些良心不安離開了古魯,他前往拜訪拉希利・瑪哈夏的另一位偉大弟子「不眠聖人」,希望「不眠聖人」支持他在喜馬拉雅山獨自靜坐的想法,但聖人只是告訴他:「高山不能成為你的古魯」、「那個可以關門獨處的小房間就是你的洞穴」、「那就是你的聖山,就是你找到神國之處」,聖人簡單的話語瞬間消除了他一生對於喜馬拉雅山的迷戀,讓他明白真正的修行聖地並非遠在天邊,而是近在眼前,就在我們內心,他回到了聖育克鐵斯華身邊,繼續他的修煉。



這次讀書會,夥伴們發揮創意,用各種方式呈現書中內容,像是利用AI繪圖搭配「Om聲」,具象化了瑜伽南達描述的宇宙意識體驗。講述著名的「花椰菜竊盜案」時,則有栩栩如生的可移動式圖片道具來視覺化整個過程,讓故事生動有趣,這個因為忘記關門而引發的花椰菜竊盜案,聽起來荒謬好笑,背後卻是關於業(karma)的深長教導。今日的行動可能會造成日後意想不到的結果,而我們此刻的遭遇也可能源於過去的業。這並非要我們消極地聽天由命,而是讓我們相信,只要運用靈性的力量,就能突破業力的束縛。




在慕昆達與上師的互動中,我們反覆感受到了相信的力量,看不見的東西不代表不存在,就像空氣一樣。心念也是一種物質,一種能量,當我們願意相信並跟隨上師的引導,就能放下執念,透過練習看見更細微的世界。


上師真正的意義,是引導我們回到內在,那個內在是每個人靈性之中最真實的本我。雖然我們常為了迎合社會的價值與期待,不斷汲汲營營向外追尋,而讓真我層層被蒙蓋,在生活中時時與自我中心(ego)拉扯,但瑜伽的練習以及靈性夥伴們(gurubai)的互相支持,都是提醒自己回到內在的覺察。


弟子的職責是維持質樸、單純地活出教導,而不是向外追尋讓自己分心,這是慕昆達給我們最寶貴的示範。


2025年9月28日 星期日

2025冥想專科基礎篇 3


繪圖:Radha



紀錄:資宜


冥想專科的第三回,主題是呼吸的力量。

為什麼要討論呼吸以及為什麼要控制呼吸?

Sananda桑提到,呼吸是最簡單明瞭的、表現生命力的東西,瑜伽裡把這個生命力稱為普拉那(prana)。而Yogi桑也很常說,心、業(karma)、和普拉那是一體的,因此如果能夠控制其中一個,也就可以掌控其他兩個。相較於心是看不見的而難以掌握,普拉那則可以透過呼吸來控制,相較更為容易掌握。

普拉那與呼吸的關係為何?

Sananda桑解釋了普拉那是瑜伽的一大發現,小至原子,大至天體的運行等,都是藉由普拉那的力量推動。包含人的念頭、心臟及肺等器官的運作,也因普拉那的力量而工作著。普拉那沒有好或壞,就是一股力量的運作。

既然普拉那是一股推動萬事萬物的力量,也是我們生來即被賦予的力量,那麼我們應該把這股力量用在哪裡呢?在瑜伽中,我們用普拉那來實現真理,透過冥想我們調節普拉那,使其不至於紊亂。

Sananda桑進一步解釋普拉那如何在身體的左脈、右脈與中脈中流動,並強調普拉那在中脈中流動的重要性,藉由控制呼吸,會穩定人體的右脈太陽的通道)及左脈月亮的通道),並使得普拉那有機會進入中脈,如果中脈被堵住了,冥想就會很困難。最一般的情境就如我們吃肉,或者在生活中被很多雜念所困擾,都會使我們的中脈被堵住。

Sananda桑也介紹了左右脈交替呼吸法(Nadi Shuddhi),在冥想前做這個呼吸法練習會讓冥想更快進入專注的狀態。

 

今天的課程裡介紹了什麼是普拉那,普拉那與心、身體以及整個宇宙的關係,並且說明了普拉那如何運作,以及實際控制普拉那的方法。由於普拉那是一切生命活動的來源,因此要怎麼使用普拉那,用在業上或是用來實踐真實,等同於決定「想要怎麼活著」。Sananda桑引用Yogi桑的提醒道:在心臟還在運作的時候,請將行動用於正確的事情上。

最後,一如以往,Sananda桑再次強調每天練習是相當重要的。

 

 


2025年9月20日 星期六

至高白鳥No.15出刊





在日常生活中,心很容易因為外在事物而起反應,每天習以為常的傾向造就了我們的個性,煩惱和憂慮也從中衍伸出來。

本期期刊Shri Mahayogi 在面對不同關於困擾的提問時,像是一再收攏大家的心念,不要太過神經質地在一些支微末節上,好比在飲食上,說明了以蔬食為主最能淨化身心,控制舌頭等同於在控制心;讓心變得強韌是最為重要的,要努力去靠近學習到的真理,理解以後運用在生活上,一次又一次地消除心裡不必要之物,這樣就能剷除潛藏在心深處的根源煩惱。同時,當面對日常各種選擇的時候,只要清楚地確認自己「有沒有筆直地走在立志要達成瑜伽成就的理想」這個重點,努力地消除利己性的想法,不需要隨著世界一直變化著的樣貌而感到苦惱。

Yogi桑不忘提醒著,如果只是停留在知識上的理解,原本煩惱可能一時看起來消失了,但會變化成其他型態,繼續產生新的煩惱。不過「真實」是遠遠超越心之物,持續去實踐就能保持悅性的、透明的心,能夠映照出「真實」,自己就不會再被這世界所迷惑。

本期特輯分享兩篇練習者實際運用瑜伽的教導在生活中,透過在不同的處境,把學習到的教導實踐付出行動。


精彩的內容請期待收到會員期刊!



(入會資訊)

社團法人台灣摩訶瑜伽行者真理實踐會/MYM TAIWAN

加入真理實踐會 成為會員者,每年可獲得三次期刊,

分別於120日、520日、920日發行。


2025年度會員期間:202511日~1231

*年會費:1000

入會費: 300元(無會籍而加入時須繳納)

*入會申請連結: https://forms.gle/CPbSjnpbLDwWJKhs9   







2025年9月5日 星期五

飲食中的不貪練習





繪圖:Radha
Yama&Niyama實踐系列文章

撰文:Amily

上班時最大的慰藉,常常是食物。平日準備點心,讓自己在工作中有些期待;偶爾的下午茶、週末吃得好一些,再加上下班時候小酌一下,這些小確性好像就能讓生活變得比較輕鬆。我總能找到許多理由,來合理化自己對食物的渴望。

不過,瑜伽裡的飲食提醒我要以「八分飽」為原則,既能維持身體的舒適感,也減少身體的負擔。對照自己逐漸養成的習慣,反而和這個原則越走越遠。我也發現,關於「想吃點什麼」的念頭,總是很快就會被付諸行動,這讓我意識到自己需要停下來檢視。

想到日本前輩們的生活,他們只滿足最低限度的需求,這樣的姿態,也是我心裡一直嚮往的。勝王瑜伽中的「Yama」和「Niyama」有關不貪的教導——「不擁有必要需求以外之物,不接受禮物」——提供了一種尺度和方法。或許我能試著先分清楚:現在是因為飢餓而需要,還是只是因為想要?然後再做出選擇。

Shri Mahayogi在《瑜伽的福音》說:「飲食也應以『為了實現真理,這個身體是必要的,所以進食。』多少是必要的呢?真的一點點就夠了。」讓我理解到飲食的目的,其實不需要過量的進食就足以支撐這個身體的需求。《Seeking Truth》中也提到,身體是藉由農作物、水、空氣而維持,並非單靠自己的力量。懷著感謝的心情去進食,就會明白其實不需要過度攝取。當能夠以身體真正需要的營養來取用食物,也意味著我們不會多拿取資源,是更積極的想法。這樣對飲食需求的不貪練習,既是對自己健康的照顧,也是讓土地、大地資源能被更妥善使用的一種方式。


繼續收看系列文章

八卦是盜取他人資訊

對神的祈禱

回到十七歲


2025年8月19日 星期二

八卦是盜取他人資訊


繪圖:Radha


Yama&Niyama實踐系列文章

撰文:Marula


Yama(對外持戒)的第三個:不盜(asteya),指的是不盜取他人之物。包含有形的財物,也包括無形的想法、創意、點子等。最基本的實踐為不偷竊不屬於自己的物品,即使是免費的,例如:餐廳的紙巾、醬料包等等,也只拿取自己所需的量。另外,不隨意下載來源不明、未經作者授權的電子書、影音、圖檔等。


然而,人在江湖走闖,難免會希望自己消息靈通,以增加社交資本,與同溫層有相同話題也證明自己是被認可的。大量資訊與話題之中,包含了他人近況:情感糾葛、人事升遷、身體健康等等,可能是出自關心,但也可能是閒聊或議論。關心與八卦的界線在哪裡?我這樣是在盜取他人的資訊嗎?常常來不及思考就已經加入話題。


在跟隨Shri Mahayogi練習瑜伽、也在生活中嘗試實踐Yama、Niyama以後,有一次在聚會中,幾位朋友在角落竊竊私語,談論另一位不在場的朋友的事。我隱約聽到了一些關鍵字,好像是蠻重大的事,這時腦袋裡冒出許多問號:為什麼沒有讓我知道?我被排擠了嗎?我該偷聽嗎?——突然,另一個聲音壓倒性地撲滅這些念頭——我不知道而我該知道的唯一事情,只有真實而已。心在瞬間安靜了,我知道沒有必要花費力氣豎起耳朵做聽力訓練,也不用開啟內心小劇場。


在這之後,我讓自己保持接收最低限度的資訊。不加入八卦,並不是讓自己冷漠疏離,有些資訊在「後知後覺」之後,例如:他人的煩惱、誰與誰吵架等等,也會給予必要的關心與陪伴。不去因為自己知道的資訊量來認可自己,我感覺到更自由。我相信繼續練習下去,我該知道的事,應該會堂堂地來到面前——而我希望那只有真實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