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日 星期四

一個瑜伽行者的自傳讀書會:與上師的關係



紀錄:Kay


上個月的讀書會,我們在慕昆達與上師聖育克鐵斯華相遇的精彩時刻中畫下句點,八月,我們繼續共讀了第十一章到第二十章,得以一窺慕昆達早期在上師身邊的學習歷程。梵文中「上師」為GURU(古魯),其中 GU 代表黑暗,RU 則是移除,意即上師是幫助弟子開啟智慧、驅除無明的人。透過慕昆達的故事與他與上師相處的點點滴滴,我們深刻體會到:上師,是修行路上不可或缺的重要存在。


在第十三章,慕昆達再度動念想前往喜馬拉雅山修行,即使上師對他說:「最好在開悟的人身上尋求智慧,勝過沒有生命的高山」,慕昆達仍帶著些良心不安離開了古魯,他前往拜訪拉希利・瑪哈夏的另一位偉大弟子「不眠聖人」,希望「不眠聖人」支持他在喜馬拉雅山獨自靜坐的想法,但聖人只是告訴他:「高山不能成為你的古魯」、「那個可以關門獨處的小房間就是你的洞穴」、「那就是你的聖山,就是你找到神國之處」,聖人簡單的話語瞬間消除了他一生對於喜馬拉雅山的迷戀,讓他明白真正的修行聖地並非遠在天邊,而是近在眼前,就在我們內心,他回到了聖育克鐵斯華身邊,繼續他的修煉。



這次讀書會,夥伴們發揮創意,用各種方式呈現書中內容,像是利用AI繪圖搭配「Om聲」,具象化了瑜伽南達描述的宇宙意識體驗。講述著名的「花椰菜竊盜案」時,則有栩栩如生的可移動式圖片道具來視覺化整個過程,讓故事生動有趣,這個因為忘記關門而引發的花椰菜竊盜案,聽起來荒謬好笑,背後卻是關於業(karma)的深長教導。今日的行動可能會造成日後意想不到的結果,而我們此刻的遭遇也可能源於過去的業。這並非要我們消極地聽天由命,而是讓我們相信,只要運用靈性的力量,就能突破業力的束縛。




在慕昆達與上師的互動中,我們反覆感受到了相信的力量,看不見的東西不代表不存在,就像空氣一樣。心念也是一種物質,一種能量,當我們願意相信並跟隨上師的引導,就能放下執念,透過練習看見更細微的世界。


上師真正的意義,是引導我們回到內在,那個內在是每個人靈性之中最真實的本我。雖然我們常為了迎合社會的價值與期待,不斷汲汲營營向外追尋,而讓真我層層被蒙蓋,在生活中時時與自我中心(ego)拉扯,但瑜伽的練習以及靈性夥伴們(gurubai)的互相支持,都是提醒自己回到內在的覺察。


弟子的職責是維持質樸、單純地活出教導,而不是向外追尋讓自己分心,這是慕昆達給我們最寶貴的示範。


2025年9月28日 星期日

2025冥想專科基礎篇 3


繪圖:Radha



紀錄:資宜


冥想專科的第三回,主題是呼吸的力量。

為什麼要討論呼吸以及為什麼要控制呼吸?

Sananda桑提到,呼吸是最簡單明瞭的、表現生命力的東西,瑜伽裡把這個生命力稱為普拉那(prana)。而Yogi桑也很常說,心、業(karma)、和普拉那是一體的,因此如果能夠控制其中一個,也就可以掌控其他兩個。相較於心是看不見的而難以掌握,普拉那則可以透過呼吸來控制,相較更為容易掌握。

普拉那與呼吸的關係為何?

Sananda桑解釋了普拉那是瑜伽的一大發現,小至原子,大至天體的運行等,都是藉由普拉那的力量推動。包含人的念頭、心臟及肺等器官的運作,也因普拉那的力量而工作著。普拉那沒有好或壞,就是一股力量的運作。

既然普拉那是一股推動萬事萬物的力量,也是我們生來即被賦予的力量,那麼我們應該把這股力量用在哪裡呢?在瑜伽中,我們用普拉那來實現真理,透過冥想我們調節普拉那,使其不至於紊亂。

Sananda桑進一步解釋普拉那如何在身體的左脈、右脈與中脈中流動,並強調普拉那在中脈中流動的重要性,藉由控制呼吸,會穩定人體的右脈太陽的通道)及左脈月亮的通道),並使得普拉那有機會進入中脈,如果中脈被堵住了,冥想就會很困難。最一般的情境就如我們吃肉,或者在生活中被很多雜念所困擾,都會使我們的中脈被堵住。

Sananda桑也介紹了左右脈交替呼吸法(Nadi Shuddhi),在冥想前做這個呼吸法練習會讓冥想更快進入專注的狀態。

 

今天的課程裡介紹了什麼是普拉那,普拉那與心、身體以及整個宇宙的關係,並且說明了普拉那如何運作,以及實際控制普拉那的方法。由於普拉那是一切生命活動的來源,因此要怎麼使用普拉那,用在業上或是用來實踐真實,等同於決定「想要怎麼活著」。Sananda桑引用Yogi桑的提醒道:在心臟還在運作的時候,請將行動用於正確的事情上。

最後,一如以往,Sananda桑再次強調每天練習是相當重要的。

 

 


2025年9月20日 星期六

至高白鳥No.15出刊





在日常生活中,心很容易因為外在事物而起反應,每天習以為常的傾向造就了我們的個性,煩惱和憂慮也從中衍伸出來。

本期期刊Shri Mahayogi 在面對不同關於困擾的提問時,像是一再收攏大家的心念,不要太過神經質地在一些支微末節上,好比在飲食上,說明了以蔬食為主最能淨化身心,控制舌頭等同於在控制心;讓心變得強韌是最為重要的,要努力去靠近學習到的真理,理解以後運用在生活上,一次又一次地消除心裡不必要之物,這樣就能剷除潛藏在心深處的根源煩惱。同時,當面對日常各種選擇的時候,只要清楚地確認自己「有沒有筆直地走在立志要達成瑜伽成就的理想」這個重點,努力地消除利己性的想法,不需要隨著世界一直變化著的樣貌而感到苦惱。

Yogi桑不忘提醒著,如果只是停留在知識上的理解,原本煩惱可能一時看起來消失了,但會變化成其他型態,繼續產生新的煩惱。不過「真實」是遠遠超越心之物,持續去實踐就能保持悅性的、透明的心,能夠映照出「真實」,自己就不會再被這世界所迷惑。

本期特輯分享兩篇練習者實際運用瑜伽的教導在生活中,透過在不同的處境,把學習到的教導實踐付出行動。


精彩的內容請期待收到會員期刊!



(入會資訊)

社團法人台灣摩訶瑜伽行者真理實踐會/MYM TAIWAN

加入真理實踐會 成為會員者,每年可獲得三次期刊,

分別於120日、520日、920日發行。


2025年度會員期間:202511日~1231

*年會費:1000

入會費: 300元(無會籍而加入時須繳納)

*入會申請連結: https://forms.gle/CPbSjnpbLDwWJKhs9   







2025年9月5日 星期五

飲食中的不貪練習





繪圖:Radha
Yama&Niyama實踐系列文章

撰文:Amily

上班時最大的慰藉,常常是食物。平日準備點心,讓自己在工作中有些期待;偶爾的下午茶、週末吃得好一些,再加上下班時候小酌一下,這些小確性好像就能讓生活變得比較輕鬆。我總能找到許多理由,來合理化自己對食物的渴望。

不過,瑜伽裡的飲食提醒我要以「八分飽」為原則,既能維持身體的舒適感,也減少身體的負擔。對照自己逐漸養成的習慣,反而和這個原則越走越遠。我也發現,關於「想吃點什麼」的念頭,總是很快就會被付諸行動,這讓我意識到自己需要停下來檢視。

想到日本前輩們的生活,他們只滿足最低限度的需求,這樣的姿態,也是我心裡一直嚮往的。勝王瑜伽中的「Yama」和「Niyama」有關不貪的教導——「不擁有必要需求以外之物,不接受禮物」——提供了一種尺度和方法。或許我能試著先分清楚:現在是因為飢餓而需要,還是只是因為想要?然後再做出選擇。

Shri Mahayogi在《瑜伽的福音》說:「飲食也應以『為了實現真理,這個身體是必要的,所以進食。』多少是必要的呢?真的一點點就夠了。」讓我理解到飲食的目的,其實不需要過量的進食就足以支撐這個身體的需求。《Seeking Truth》中也提到,身體是藉由農作物、水、空氣而維持,並非單靠自己的力量。懷著感謝的心情去進食,就會明白其實不需要過度攝取。當能夠以身體真正需要的營養來取用食物,也意味著我們不會多拿取資源,是更積極的想法。這樣對飲食需求的不貪練習,既是對自己健康的照顧,也是讓土地、大地資源能被更妥善使用的一種方式。


繼續收看系列文章

八卦是盜取他人資訊

對神的祈禱

回到十七歲


2025年8月19日 星期二

八卦是盜取他人資訊


繪圖:Radha


Yama&Niyama實踐系列文章

撰文:Marula


Yama(對外持戒)的第三個:不盜(asteya),指的是不盜取他人之物。包含有形的財物,也包括無形的想法、創意、點子等。最基本的實踐為不偷竊不屬於自己的物品,即使是免費的,例如:餐廳的紙巾、醬料包等等,也只拿取自己所需的量。另外,不隨意下載來源不明、未經作者授權的電子書、影音、圖檔等。


然而,人在江湖走闖,難免會希望自己消息靈通,以增加社交資本,與同溫層有相同話題也證明自己是被認可的。大量資訊與話題之中,包含了他人近況:情感糾葛、人事升遷、身體健康等等,可能是出自關心,但也可能是閒聊或議論。關心與八卦的界線在哪裡?我這樣是在盜取他人的資訊嗎?常常來不及思考就已經加入話題。


在跟隨Shri Mahayogi練習瑜伽、也在生活中嘗試實踐Yama、Niyama以後,有一次在聚會中,幾位朋友在角落竊竊私語,談論另一位不在場的朋友的事。我隱約聽到了一些關鍵字,好像是蠻重大的事,這時腦袋裡冒出許多問號:為什麼沒有讓我知道?我被排擠了嗎?我該偷聽嗎?——突然,另一個聲音壓倒性地撲滅這些念頭——我不知道而我該知道的唯一事情,只有真實而已。心在瞬間安靜了,我知道沒有必要花費力氣豎起耳朵做聽力訓練,也不用開啟內心小劇場。


在這之後,我讓自己保持接收最低限度的資訊。不加入八卦,並不是讓自己冷漠疏離,有些資訊在「後知後覺」之後,例如:他人的煩惱、誰與誰吵架等等,也會給予必要的關心與陪伴。不去因為自己知道的資訊量來認可自己,我感覺到更自由。我相信繼續練習下去,我該知道的事,應該會堂堂地來到面前——而我希望那只有真實而已。



2025年8月13日 星期三

神啊,祢聽見了嗎?




對神的祈禱

Yama&Niyama實踐系列文章

撰文:星勻


過去,你問我相信神嗎?其實半信半疑,但是卻有很多對神祈禱的經驗,尤其是遇到人生重大考試的時候,就會拿著准考證到許多大家推薦香火鼎盛的廟裡去拜拜。拜拜的時候還要盡可能地把自己的姓名地址、生辰八字交代清楚,深怕神明會搞混或沒有辦法達到自己的願望,但有時看著神壇前許多的准考證影本,以及絡繹不絕來祈求考試順利的信徒,我又忍不住感到疑惑,考試的名額就只有那麼多,如果每個人都來拜拜,神明到底要選擇庇佑誰呢?學習瑜伽之後,我漸漸不再像以前那樣去廟裡拜拜,因為我知道神就在我之內,與其遠求,不如內觀。


近期到清邁去旅遊,參訪的寺廟裡都有佛陀的神像,讓我油然而生一種親切又想靠近的感覺,然而站在佛陀之前,我卻突然像一個學生站在自己敬愛的老師面前,發現自己不知道該祈求什麼。因佛陀已告訴我們業的法則,如果我們今天所發生的種種,都是收割自己過去所種下的因。如此,似乎未來人生中一切的成敗都取決於我自己過去的業,我又要向佛陀祈求什麼呢?


帶著過去的習慣,我的心裡還是有很多的願望,其中大多是一些世俗的願望,但我又想如果在佛陀面前叨叨念念著這些願望,豈不是讓他老人家失望的都想下來巴我的頭了。於是我在佛像之前佇立良久,思考著什麼是我這一生真正最渴望獲得的?我發現自己心裡的願望說都說不完,自己的身體健康,家庭關係和睦,外甥女的求學生涯能夠順利,甚至希望世界和平。但又想這些對於物質世界的追求,就如同天空不斷變化的浮雲一般,真的值得我耗盡一生的去追逐嗎?直到最後,我明白此生能夠學習到瑜伽的真理,已經是獲得了超乎我所能想像最大的幸福,並清楚的感覺自己心中最想要的願望,就是在臨終時我夠對自己完全的問心無愧,我希望自己的每一個念頭到行動,都是與神相同的,純粹聖潔,並且奉獻於這個世界。我希望神能夠讓我更堅強,能夠抗拒誘惑,並且無論在什麼樣的環境裡,都能夠為別人付諸行動。


回到台灣之後,我的心裡還是時不時受到生活的事物波動與吸引,讓我失去了對信仰的行動力,甚至浮現「就這樣盡情快樂地過一生吧!」這樣的念頭。我為了自己腦海中這樣的念頭感到羞愧,因此我試著在冥想時對著上師Shri Mahayogi冥想,著急地跟Yogi桑說:「您還在這裡嗎?可以幫幫我嗎?」。我試著在冥想中與Yogi桑更靠近,但卻沒有辦法感受到過去在Yogi桑身邊喜悅。


為了加深冥想,我努力地更落實每天的體位法與冥想,漸漸的,我明白那些在我心裡難以放下的 ,或許都是為了想證明自己這一生是沒有白活的,以及希望獲得別人對自己的認可。但我清楚在目前的階段,唯有每天履行體位法的練習,我才能夠獲得對自己的尊敬,並昂首闊步的在與神約定的道路上前進。


幾天之後,為了要完成這篇文章,我拿出至高白鳥參考裡面的內容,在一次的真理問答紀錄中,看到有人問Yogi桑什麼是「神的恩寵」,Yogi桑說:「神總是賜與恩寵,但是被自我中心(ego)或煩惱所污染的心卻不知道這一點,所以沒有辦法領受。領受恩寵往往是心被逼到極限、或是透過瑜伽,在心被施予淨化的過程中所領受。就是如此,恩寵是不間斷的,像太陽一樣地賜予我們」。


此刻,我再一次感受到神的恩寵,而每一天精進自己的修行,都是對神的祈禱。



繼續收看系列文章

八卦是盜取他人資訊

回到十七歲

飲食中不貪的練習










2025年8月11日 星期一

回到十七歲

繪圖:Radha


Yama&Niyama實踐系列文章

撰文:Radha


最近參加了台中瑜伽與寫作的課程,寫作的題目是「十七歲的我」。

雖然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但記憶中馬上想起的是那時候有傷害過的人,因為對方待我無怨無悔,而我卻把他對我的好視為理所當然,現在回想起來,那些傲慢與脾氣都還歷歷在目。

不傷害(ahimsa,又譯為非暴力)是瑜伽對外持戒(yama)的戒律中最重要的,是根基於萬物的本質都是珍貴的、一體的,而不去傷害他者、不施加任何苦痛於他者,包含言語、行動和思想上都不讓他者痛苦。言語是具有很大的力量,能夠說出甜美的話,同時也可能會傷害他人,而是先有思想,才會化作語言,所以思想一樣有傷害的力量。

這件事情讓我記起了一段真理問答的內容:

問:如果傷害了別人而無法挽回的話該怎麼辦呢?
Yogi:自己察覺到傷害別人是好的。可能的話,向你傷害的人道歉。如果無法做到,請在心中道歉,然後小心不再做出同樣的行為。
問:在心裡懺悔或是道歉,對那個人有影響嗎?會有什麼幫助?
Yogi:是為了自己。藉由如此,可以淨化心中的一個業(karma)。

寫作課的最後問了一個問題:如果可以選擇回到十七歲重來一次,你願意嗎?

本來沒有疑問的想要回到十七歲的時光去修補這個關係,但上述真理問答的內容已經讓我豁然開朗,此刻最重要的是不要再讓同樣的事情發生,而且不只是不傷害他人,更重要的是溫柔、真誠地對待身邊的人事物。


繼續收看系列文章

八卦是盜取他人資訊

對神的祈禱

飲食中不貪的練習






2025年8月8日 星期五

神啊,請 (xxx治療我的拖延症xxx) 賜給我靈感!


2025/08/03

紀錄:得到治癒拖延症良藥的 Ayano


颱風接連著罕見的強烈西南氣流,讓一向藍天的台中,午後也罩上了一層灰濛濛的雨幕。這天,我們在群島藝術園區的小劇院舉辦了「神啊,請賜給我靈感!瑜伽與寫作工作坊」。這是 Mahayogi Mission Taiwan 推廣「夢應作如是觀」展覽全紀錄系列活動之一。場地外的看板上寫著:「一個人很自由,一群人有力量。」呼應瑜伽可以帶給我們自由與力量。

參加者來自各地,一半是平日一起練瑜伽體位法的同學,另一半則是對寫作有興趣的朋友。年齡從16歲的青少年到中年的學員都有。小劇院平時是表演空間,今天迎接我們的,是整齊排列的課桌椅,以及延續「夢應作如是觀」主題、宛如走進森林般的微型展區。雖然天氣不佳,大家仍帶著熱情和好奇準時到場。

課程由作家、編劇劉梓潔帶領。她也是跟隨 Shri Mahayogi 多年的弟子,靈性名字為 Marula(中世紀印度女詩人的名字,意思是「從神那裡獲得靈感的人」)。一開始,Marula先帶著大家將呼吸慢下來,接著做了兩個簡單的坐姿體位法式,讓脊椎延伸、下背挺直、手臂伸展。

瑜伽跟寫作有什麼關聯呢?Marula談到平靜的心對寫作很重要。瑜伽是控制心念的波動1;寫作同樣需要在文字落到紙上之前,先安定那些翻湧的想法。兩者都需要實踐,文字沒有寫下來,都不是真的。Marula分享自己寫作的兩個關鍵條件,一個是「瑜伽」,另一個是「死線(deadline)」。

在課前的問卷中,詢問了大家為什麼想上這堂課、在寫作上遇到什麼困難。投票最高的答案是「拖延」。如何對抗拖延?Marula笑著說:「這不是寫作的問題,是人生的問題。」不過在談論人生之前,她提出了三個很務實的方法:

1.          訂定死線:她引用《黑鏡》編劇查理·布洛克的話:「不要談什麼天分、運氣,你需要的是一個截稿日,以及一個不交稿就打爆你狗頭的人,然後你就會被自己的才華嚇到。」

2.          移開阻礙:前輩Anandamali桑曾說:「是什麼阻礙著你呢?把它移開就好了」如果阻礙的是想法,那就要去仔細地審視它是什麼。

3.          建立好習慣:有人問 Shri Mahayogi 如何面對惰性,他回答:「那只是心的習性,來建立好習慣吧!」

接著,Marula拆解了寫作的架構。如何從「神」那兒得到靈感?對每個人來說,神的形象或許不同,但瑜伽裡的「神」是「真正的自己」,靈感不是從天而降的東西,而是內在的專注力帶來的直覺。有時我們會在詞彙不足、找不到恰當形容時卡住,但如果把寫作比作一棵樹,修辭與「金句」只是最頂端的葉片與果實。能讓文字紮根的,是最基礎的土壤(素材、經驗、養分)與根(感知與思考),以及像陽光、空氣、水般不可或缺的元素——對寫作的熱情。而讓一切成立的根基,最重要的是真誠,誠實地問自己:我真正有興趣的是什麼?我此刻在思考著什麼?我在每個經驗的當下,可有把心打開好好感受?

聽到這裡,我覺得一束光照進了拖延症的烏雲裡。既然寫作的土壤那麼重要,那不就是我們長期在瑜伽中最熟悉的事嗎?瑜伽教我們控制心念,也教我們細細檢視自己的心與想法,像剝洋蔥一樣,一層層往下探。久而久之,我們會習慣很認真地問自己:這真的是我想要的人生嗎?而且不只是思考,還要打開感知去直覺地接收答案。如果能不帶恐懼地看著那赤裸的心,真實地面對自己,就一定會有所感受。體位法的練習同樣對寫作有幫助,不但能練習控制呼吸、控制身體,進而控制心,還能讓我們伸展身體、鬆開緊張,當身體鬆了,靈感也就有了空間可以流動。

進入實作階段,Marula帶著我們先稍作冥想,讓心漸漸安靜下來。這次的寫作題目是:「十七歲的我」,25 分鐘、約 200 字。或許你現在在電腦前,也可以試試看。最後的觀摩與分享,多位學員主動上台分享自己的創作,像是與那個青澀的自己短暫重逢。間隙裡,也有人走去看微型展覽,像在不同時間與空間之間穿梭。會後Marula也即時地給學員們創作的回饋,並將瑜伽的教導與寫作的技巧交織在一起。原來,寫作與瑜伽的距離,比我們想像得還要近。

 

圖:微型展區2

1:原文為Yogaś citta‑vtti nirodhaḥ《瑜伽經》第一章第二節

2:場佈小彩蛋——本次場佈的森林裝置中使用了檉柳。在《一個瑜伽行者的自傳》〈極喜信徒及其宇宙羅曼史〉一章,慕坤達(斯瓦米.瑜伽南達)與瑪哈夏大師拜訪達克希內思瓦的卡利神廟後,曾駐足於神廟裡的檉柳叢間。檉柳開著羽絨般的粉紅花,會滲出獨特的蜜露。斯瓦米.瑜伽南達形容它為「象徵瑪哈夏大師賜予他天國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