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繪圖:Radha | 
2025冥想專科基礎篇 4
紀錄:資宜
冥想,雖然可以為我們工作中或生活中的難題提供解答,卻非其本來的用途。
冥想的真正目的,是了解真正的自己,那是尊貴的存在。真正的自己就好像天空中的光源,是光照在海面上使得海面波光粼粼,引人注目。而我們的心常常追逐著那些看不到的波紋,忘了真正的自己。
「我是誰」是自古以來很重要的冥想方式。
Sananda桑分享了以「我是誰」這個主題冥想的契機,源自於以前上班的某次休息時間,他望向遠方的山景,想到在自己心中有很多煩惱。轉念想到,擁有這個煩惱的是「我」,然而卻找不到「我」這個本體,那麼「我」到底是誰?在那之後,為了瞭解「我」到底是什麼?所以開始了「我是誰」的冥想。
當Sananda 桑開始執行「我是誰」的冥想後,他發現想要去做很多事、有著很多情緒的本體的「我」,是很模糊的。心的混亂,都是因為主體模糊而引起的,如果沒有解開這一點,心的動搖就不會停止。
心的力量是強大的,現代科技的成果亦是心智的力量開發出來的。過往的瑜伽行者,使用這股純粹又強大的力量探索當今人們不甚在意的主題——「我是誰」,他們發現,在胸口的最深處,有這最具魅力的東西,就是「那」,即真正的自己,至上的喜悅。
當時的Sananda 桑相信瑜伽行者們所發現的東西,而自己卻無法感受到。於是他心想,這是值得賭上人生去探索的事,也是他持續學習瑜伽的動機。Sananda 桑也勉勵大家找到自己學習瑜伽、冥想的動機。
課後討論到,有沒有人是以「我是誰」作為冥想的主題,邀請分享實作的經驗。有同學說到,一開始是以「什麼不是我」為主題,加上教導來排除浮現的念頭。但即使沒有念頭,仍然時不時會質疑,目前是不是還是心智運作的狀態。Prasadini強烈建議即使這個想法也必須要放掉,將意志集中在胸口中。任何念頭起來,就讓它靜靜消失。另一位同學也提供經驗,當念頭出現時,應該會感覺到正看著念頭的這個東西,去感覺它,然後想著「你是誰」,此時可能會再感到看著「看著念頭的東西」的東西,就再往下追問。對這位同學來說,想著「你是誰」會比「我是誰」容易,因為會感到兩者是有區隔的。
冥想要進步,不能單靠技巧,更重要的是熱情。
首先要一邊學習冥想的目的、一邊思考自己想要在冥想裡追求什麼,去培養自己的理想。
為了達到理想,必須了解心的運作,這是下一堂課的內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