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5日 星期六

撼動世界的聖者_上師與弟子-4 (3)


繪圖:Radha



斯瓦米・維韋卡南達的故事

 

        

1885聖・羅摩克里希那被診斷出喉癌年輕的弟子們自發性地投入上師的看護中。不過,上師的病情沒有看到恢復的跡象,這些年輕人更加努力在看護上,但當他們感到氣餒時,納倫德拉總是給予鼓勵。有一次納倫發現有些人對靠近上師有所猶豫,原來是因為聽到上師的病會傳染,納倫德拉把他們拉到上師的房間裡,看到房間角落放著上師喝剩的粥,就一口飲盡那碗粥,安定了他們的心。

 

納倫知道最愛的上師時日不多後,沉浸於自己的修行中,他感到很渴望能見到神,便請求上師可否賜予自己恩惠,讓自己三、四天都沉浸在三摩地之中。上師對他說:「你這個笨蛋,有比這個更高的境界啊。你之前不是還唱著『喔,神啊,存在的事物全部都是您』?」、「首先請解決家庭的問題,這樣你就會知道有比三摩地更高的境界了吧。

 

聖・羅摩克里希那在萬物之中都看見神,也以向一切禮拜的精神去服務大眾,所以他也希望自己的弟子能如此。「不去看神,而只去看世界」是無知(ajnana),「不看世界,只看著神」是哲學上的知識(jnana),「看見神遍佈在萬物之中」是至高的知識(vijnana),只有極少數倍受祝福的靈魂能看見寄宿於所有一切之中的神。上師希望納倫能到達至高的知識。

 

之後納倫德拉又提了一個類似的請求,聖・羅摩克里希那斥責他:「知不知羞恥!你想要這種無聊的東西嗎?我希望你長成壯大的榕樹,讓無數的人能在你的樹蔭下休息,但現在你卻只祈求自己的解脫。」納倫德拉雙眼含淚,他了解到聖・羅摩克里希那有多麼偉大。

 

納倫德拉的內在燃起了強烈的火焰,忘我地尋求著神。上師很開心見到他在靈性上的奮鬥,也告訴他,今後其他年輕的弟子就交給納倫德拉了。聖・羅摩克里希那在肉體生命落幕之前,將納倫德拉叫來身邊,一動也不動地注視著他,然後進入了很深的冥想。納倫德拉感覺到某個像電流一樣的精妙力量進入身體,他漸漸失去了外在意識,過了一段時間當他恢復意識時,上師哭著對他說,自己已經將所有一切給予他,現在自己只是身無一物的乞丐,納倫將會因為這份力量達成世界偉業。

 

1886816日凌晨,聖・羅摩克里希那唱頌最愛的聖母之名三聲後,就進入了最後的三摩地,再也沒有回來這個物質世界。上師過世後,這些年輕的弟子們立下出家的誓言,開始一起過苦行生活。這些純淨的靈魂,就像是一顆一顆的珍珠,由羅摩克里希那為線,串起了他們。他們沉浸在冥想、禮拜、研究與信仰的歌曲之中,納倫德拉不希望這些師兄弟只成為執拗的苦行者,他認為應該要擴展世界、掌握世界的思潮,要大家一起學習各國的歷史和哲學,也充分討論印度哲學體系,包含智慧瑜伽、奉愛瑜伽等,如果有矛盾之處,就參照聖・羅摩克里希那的教導和經驗來解決。

 

後來這些年輕的僧侶開始渴望苦行僧的生活,希望能去聖地巡禮。納倫德拉也希望能沉浸在孤獨的平靜之中,他作為無名僧開始了流浪的生活,直到1893年,在芝加哥的宗教會議上大放異彩時,他才以斯瓦米・維韋卡南達之名為人所知。



撼動世界的聖者_年少時期-1

撼動世界的聖者_真正理解而非盲從-2

撼動世界的聖者_遇見上師-3

撼動世界的聖者_上師與弟子-4 (1)

撼動世界的聖者_上師與弟子-4 (2)





 

 

2025年3月8日 星期六

撼動世界的聖者_上師與弟子-4 (2)


繪圖:Radha


斯瓦米・維韋卡南達的故事

 

納倫德拉在準備畢業考試時,父親突然病逝,他們發現父親有高額的欠債,又有親戚來爭奪財產,家庭陷入了極大的困境。作為長男,為了養活家人,他開始尋找工作,這時期他體會到許多人際冷暖。有一天他從早到晚不停走路,淋著雨到處求職,傍晚時,他因為太過疲累,坐在路邊,他理解到不幸並不會損傷神的主權,也不會碰觸到人類的真我,而可能存在於慈悲的神的創造之中,他得到了深深的平靜。他決定要出家,但出家前,想要得到上師的祝福,而去見了聖・羅摩克里希那。雖然納倫沒有透露自己的秘密,但顯然上師知曉弟子的一切。上師流著淚對他說:「我知道你是為了聖母的工作而出生,我也知道你會成為僧侶,但是在我還活著的時候,請你還留在這個世間。」不久後,納倫就找到一份臨時的工作可以幫助家裡的生活。

 

上師曾經向有錢的信徒尋求給納倫的經濟援助,納倫感覺到自尊受傷,委婉地抱怨了一下,上師流著淚說:「喔,我的納倫!為了你,我甚麼都可以做,我可以挨家挨戶去乞討。」納倫德拉深受感動,當下說不出任何話。聖・羅摩克里希那這份偉大的愛,成為納倫的力量,讓他可以冷靜地面對人生困難,使他的心更加成熟。日後,因為他的想法總是領先時代與周遭的人,所以常常受到誤解,但他是這樣說的:「為什麼要期待被人理解呢?被他們所愛已經很足夠了。我究竟是誰?聖母是最清楚的。聖母在做她自身的工作,為什麼要覺得自己是不可欠缺的呢?」

 

家境的貧困不一定是難以得到救贖的壞事,納倫就因此而培養出他性格的其他面向,開始會為窮人或受苦的人感到強烈的心痛。上師曾經說過,如果納倫一直處在優渥的家庭環境,就會變成不一樣的人,可能是政治家、律師、演講者或社會改革者等等,但他為了服務人類而獻出自己的一生。

 

聖・羅摩克里希那是這樣看這位弟子的,以下引用他曾說過的話:

 

「我有時候會去感覺信徒們,有的人像是有十片花瓣的蓮花,有的人像是一百片花瓣的蓮花,但在這之中,納倫德拉是有一千片花瓣的蓮花。」

 

「對比其他的信徒是水瓶或是水瓢,納倫德拉是很大的木桶。」

 

「納倫德拉不受任何東西所支配,他不被執著或快樂束縛,就像一隻公鴿,如果想要抓住牠的鳥喙,就會立刻逃跑,但如果是母鴿,就會乖乖被抓。在有集會的時候,如果納倫德拉跟我一起出席,我會感覺非常安心。

 

納倫德拉敏銳的知性讓他能理解聖・羅摩克里希那教導的精妙。例如,上師曾經說過毗濕奴派有三個重要的教義,愛著神的聖名、對信徒的服務、對一切生物的憐憫。不過上師不太喜歡憐憫這個詞,對大家說:「講述憐憫是多麼愚蠢的事情!人類就是在地上爬來爬去的小蟲子,這樣的人說要憐憫別人!多麼愚蠢啊。不是憐憫,而是去服務大家。去知道一切是神的顯現,而去服務他們。」其他信徒聽了以後,不太了解是什麼意思,但是納倫能夠理解,他對朋友們說明,聖・羅摩克里希那的話語投射出耀眼的光芒,是非二元理論哲學伴隨著不執著的教義,以及二元論哲學伴隨著愛的教義,這兩者間沒有矛盾。非二元論者的心並不像沙子一樣乾枯,也不是要逃避世間一切,而是因為只有大梵(Brahman)存在於萬物之內,所以非二元論者必須去愛和服務一切。只要還未見到他者之中的神,就還無法實現愛的真意。納倫又說,上師的話調和了知識的道路(jyana yoga)和行動的道路(karma yoga),開悟的人沒有必要保持無為的狀態,他者既然是大梵的顯現,那透過服務他們,就能夠和大梵交流。

 

聖・羅摩克里希那是印度信仰的體現者,他教導了納倫德拉印度教義的真髓。納倫德拉幼時坐在母親膝上學到的信仰,因為大學教育而折損,但是納倫德拉現在了解到,印度教的真髓並不是教義或信條,而是內在的體驗,且深深包含對所有信仰、思想、努力和開悟的尊重,多樣性之中的統合才是理想。納倫德拉又更加了解到,宗教的極致是超越所有種性制度或民族的障礙,是打破時空限制的洞察力。

 


撼動世界的聖者_年少時期-1

撼動世界的聖者_真正理解而非盲從-2

撼動世界的聖者_遇見上師-3

撼動世界的聖者_上師與弟子-4 (1)






 

2025年3月4日 星期二

撼動世界的聖者_上師與弟子-4 (1)



繪圖:Radha



斯瓦米・維韋卡南達的故事

 

很難特定納倫接受聖・羅摩克里希那為上師的具體時期。不過在他首次拜訪達克希什瓦時,已經建立起他們之間的靈性關係,從那個瞬間,上師已經完全信賴且深愛這個弟子。上師的愛與信賴幫助急躁的年輕人,成為他的後盾,抵抗世間的誘惑,引導弟子從懷疑到確信、從苦悶到達神的至上幸福。

        

完美的上師聖・羅摩克里希那對於各種性格的弟子不會規定同一種修行方式,他對納倫沒有嚴格的飲食限制,也沒有要他相信神的實際存在,因為納倫的理性的心不需要受偶像崇拜的訓練,但是上師嚴格地關注他的實踐,例如辨別、不執著、自我克制、有規律的冥想。聖・羅摩克里希那也很享受聆聽納倫德拉和其他信徒展開熱烈的議論。不過他不會容許納倫嘲笑其他師兄弟對有形的神的信仰。

 

納倫德拉雖然身來即具有靈性的傾向,但他的理性卻有所對抗與想要挑戰,他聽到羅摩克里希那所說,會先思考和測試是否為真。聖・羅摩克里希那也很高興納倫貫徹自己的思考,跟他說可以盡情地測試。例如,納倫有時候會聽到上師說自己因為靈性體驗的結果,神經系統完全改變,再也無法碰觸金銀等金屬。有一天當羅摩克里希那出門,納倫德拉就在上師的床墊下藏了一枚硬幣,當上師回來一坐上床鋪,上師馬上像是被蟲刺到一樣,痛地跳了起來,檢查後才找到了硬幣。

 

另一方面,上師也會測試納倫,有一次納倫進到上師的房間後,上師完全無視他,連招呼都沒有打。一週後納倫再來拜訪,上師的態度仍然一樣,第三次、第四次的拜訪也是,完全沒有緩和的徵兆。一個月後,聖・羅摩克里希那對納倫說:「最近都沒有和你交談,但就算這樣你還是會來。」弟子回答:「我會來達克希什瓦,是因為我愛著您和想見到您,我不是為了來聽您講話。」上師非常高興,擁抱了弟子,跟他說是在測試納倫,想要看他會不會繼續來,上師說只有像納倫這樣內在那麼堅強的人,才能夠承受這樣的對待,換作旁人應該就不會再來拜訪了。

 

聖・羅摩克里希那曾經對納倫德拉說,要把自己因為苦行和見到神所得到的各種神通交給他。納倫不懷疑上師擁有這些力量,但他詢問這些力量對了悟神是否有幫助,羅摩克里希那馬上否定,但補充說,未來納倫作為靈性的導師而工作時,會派得上用場。納倫回答:「首先,請讓我了悟神,這樣我應該就會知道這些超能力是否有必要。如果我現在就得到這些力量,也許會忘了神而做利己性的使用,導致自我毀滅。」

 

十九世紀中葉,印度的大學導入英式教育,如西洋科學、歷史、哲學,年輕人開始受吸引而形成新的思潮,納倫德拉也不免受到影響。他很看重科學方法,想要解開羅摩克里希那沉浸在神之中的恍惚狀態的謎題,為了神經系統的運作,甚至修了西洋醫學的課程,但這些只是加深他內在的混亂。哲學上,當時有名的懷疑論、不可知論也曾填滿了他的心,不過他也逐漸感覺到某種乏味,心裡充滿了倦怠感,雖然納倫德拉在懷疑主義和物質主義上達到了知識的勝利,但心裏無法得到平靜。他逐漸注意到,單純的哲學難以解決尋求靈魂救贖的問題和受誘惑驅使的掙扎。他感受到自己的無力,以及需要夏克提(sakti)的力量幫助自己改變。

 

周遭沒有任何團體的指導者到達靈魂的實現,唯一只有羅摩克里希那以確信的態度闡述,羅摩克里希那親身體驗過「存在・意識・至上幸福的絕對者」(Satchidananda Brahman) ,他的力量為納倫德拉煩惱的心帶來平靜與療癒。納倫德拉向聖・羅摩克里希那詢問冥想的教導,羅摩克里希那的回答對他來說是平靜和力量的泉源,在上師的指導下精進冥想的納倫德拉開始感受到內在的安定。

 


撼動世界的聖者_年少時期-1

撼動世界的聖者_真正理解而非盲從-2

撼動世界的聖者_遇見上師-3

撼動世界的聖者_上師與弟子-4 (2)



 

2025年2月27日 星期四

撼動世界的聖者_遇見上師-3



繪圖:Radha


斯瓦米・維韋卡南達的故事

 

在親戚的推薦下,納倫德拉終於見到了聖・羅摩克里希那,他們在達克希什瓦神廟的相遇極其重要。聖・羅摩克里希那一眼就看出這個年輕人將來會成為自己的傳道者。雖然聖・羅摩克里希那對待納倫德拉彷彿像認識的人一樣,例如流著眼淚對他說「你怎麼這麼慢才來?你讓我等好久」、「我一直在等理解我的想法的人,讓我能對他傾訴心聲」,或是親手拿著點心餵納倫德拉等等,但是理性主義者的納倫覺得這只是狂人的戲言,甚至覺得他有點煩。即使如此,羅摩克里希那還是讓納倫答應再來看他。

 

納倫德拉問羅摩克里希那:「大師,您有見過神嗎?」羅摩克里希那立刻回答:「有啊,我能看見神就像我現在看著你一樣,而且是非常清楚地看見。我見得到神,也能和神說話。但是有誰真的在意神呢?人們為了妻兒、財富會淚如雨下,但是有誰會為了尋求見到神而哭泣呢?如果認真地尋求神而哭泣,一定會見到神。」

 

納倫德拉非常震驚,這是他第一次見到篤定地說見過神的人。他感覺到羅摩克里希那說的話來自於他內在深刻的體驗,毫無懷疑。但是這番話和剛才羅摩克里希那奇怪的言行根本對不起來,更加令納倫德拉困惑的是,羅摩克里希那在其他人面前表現地非常正常。納倫德拉一邊感到困惑,一邊又感受到內在的平靜,就這樣回家了。

 

第二次和第三次的拜訪,納倫德拉都有奇妙的體驗,他很混亂,以為羅摩克里希那對自己下了催眠術,但即使保持了最大的警戒,還是無法抵抗,處於恍惚狀態下的羅摩克里希那一碰觸到他,納倫德拉就失去了意識。其後,聖・羅摩克里希那曾提及這件事,他使納倫處於無意識狀態後,問了納倫幾個問題,包含他的過去、他今生的使命和這輩子的壽命等等。日後,羅摩克里希那和其他的弟子說,納倫在今生出世前已到達完成狀態,是熟練的冥想者,如果納倫知曉了真正的自己,就會依他的意志,以瑜伽之力捨棄這個肉體。

 

兩人的相遇對彼此來說都是人生裡非常重要的事。初遇羅摩克里希那時,納倫德拉的心彷彿暴風肆虐,羅摩克里希那經驗過相同的苦戰,因為與神的親密交流,以及實現了大梵(Brahman),他已經定錨於祥和寧靜之中。聖・羅摩克里希那精通印度的靈性傳統,並不熟悉現代式的思考方式;另一方面,納倫德拉是近代精神的象徵,他求知慾旺盛、聰明、有一顆開放的心,不會接受沒有合理證明的論點,他也批判偶像崇拜和印度教的儀式,不認為上師(guru)有存在的必要,他甚至嘲弄過羅摩克里希那,說羅摩克里希那見到的神的影像只是幻覺。

        

不過,這位上師充滿了忍耐、寬容和深刻的愛,就算納倫德拉多次測試羅摩克里希那,他連一次都不曾要求納倫德拉捨棄理性,而且很高興看到這個弟子保持懷疑,因為他知道 納倫將來會將自己的話語傳遞給世界。




其他故事:

撼動世界的聖者_年少時期-1

撼動世界的聖者_真正理解而非盲從-2

撼動世界的聖者_上師與弟子-4 (1)

撼動世界的聖者_上師與弟子-4 (2)










2025年2月19日 星期三

撼動世界的聖者_真正理解而非盲從-2



繪圖:Radha




斯瓦米・維韋卡南達的故事

納倫德拉從小就不受恐懼和迷信所惑。他和朋友們的其中一個遊戲是攀爬附近的樹木和摘花,有一次,某一棵樹的主人為了讓他們不要爬樹,就嚇唬他們說:「有一個穿著白衣服的幽靈在看守著這棵樹,如果你們打擾了他,他就會來折斷你們的脖子。」這群孩子嚇到不敢靠近那棵樹。但是,納倫德拉說服他們跟著自己,像平常一樣開心地爬樹,還故意折斷幾根樹枝,然後對他的朋友們說:「你們怎麼這麼傻!你們看,我的脖子不是還好好的嗎?那位老人講的完全是謊話。除非你們自己知道是真的,否則不要相信其他人說的。」

 

這番單純而大膽的話語暗示了將來他傳遞給世界的訊息。

 

其後,在眾多的聽眾面前,他時不時會說這段話:「不要只是因為你在書上讀到就全然相信;就算有誰說是真的,也不要盲目相信;不要因為是傳統上推崇的話語就完全相信。請自己去發現真理,解明真理,那才是真正的理解。

 

 

 

 

其他故事:

撼動世界的聖者_年少時期-1

撼動世界的聖者_遇見上師-3

撼動世界的聖者_上師與弟子-4 (1)

撼動世界的聖者_上師與弟子-4 (2)






 

 

 


2025年2月18日 星期二

撼動世界的聖者_年少時期-1



繪圖:Radha


斯瓦米・維韋卡南達的故事


斯瓦米・維韋卡南達(Swami Vivekananda)出生於1863年1月12日,他的俗名為納倫德拉納特(Narendranath),家人會暱稱他為 納倫德拉(Narendra) 或納倫(Naren)。他身長在一個富裕、學識豐富的家庭,從小就活潑可愛,非常好動,還會對妹妹們惡作劇。他很疼愛家裡飼養的各種動物,例如:母牛、猴子、孔雀、鴿子、山羊和天竺鼠。納倫德拉也會和朋友一起在濕婆的神像前冥想,因為曾經聽說古代印度聖者非常沉浸在對神的冥想中,甚至頭髮會長到像榕樹的樹根一樣深入地面,他在冥想中還會時不時張開眼睛,確認自己的頭髮有沒有延伸到地面了。他從小也對人類之間的差別待遇存疑,父親的事務所依照傳統印度的習慣,準備有依種姓制度不同的客戶的煙斗,還有分開放伊斯蘭教徒用的菸斗(註1)納倫德拉把所有菸斗甚至是伊斯蘭教徒的菸斗都吸過一遍,說,不知道到底差在哪裡。


納倫德拉也受父母影響許多。他的父親是律師,有一顆寬大的心,會照顧有困難的親戚,甚至其中有人是酒鬼。有一次納倫德拉向他爸爸抗議,覺得爸爸沒有判斷力,他爸爸回答:「你怎麼能夠了解人生的悲劇呢?如果你越知道人類的苦惱,你就會同情這些不幸的人,他們只是想要用酒精忘卻悲傷,即使只是一下下也好。」有一天納倫德拉問爸爸:「我在這個世界上應如何行動呢?」父親回答:「不管發生什麼事,絕對都不要表現出你的驚訝。」之後在他波瀾萬丈的人生裡,不管是在宮殿裡與王子共度時光,或是在乞丐的茅草屋裡度過,這個珍貴的建議都幫助他保持心的平靜。

        

他的母親是信仰深厚,品德高尚的傳統印度女性,納倫德拉自小受母親的影響,培育了對印度眾神的愛。在德行的培養上,納倫德拉的母親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有一天 納倫德拉在學校受到不合理的對待,母親聽了,安慰兒子說:「只要自己是正確的,那就沒關係了吧?不要在意結果,永遠要遵循真理。如果緊緊抓住真理,可能常常會因為不正當又不愉快的結果而痛苦,但不管在什麼樣的情況下,絕對不能放掉真理。」多年以後納倫德拉還會自豪地向聽眾說自己所得到的知識,一切都承繼自母親。母親也教導納倫德拉純潔的意義,告訴他,出於對這個家庭傳統的忠誠,要守護自己的名譽。但是對納倫德拉而言,純潔並不是消極的美德,不單純是節制肉體上的歡愉,他感覺到保持純潔,等同於保持強大的靈性力量,這股力量會展現在往後人生裡崇高的向上心之中。他把自己視為 Brahmacharin,亦即印度傳統的單身學徒,注重勤勉與禁慾,尊敬神聖之物,因身口意的潔淨而喜悅。對他而言,純潔是專注力、記憶力、洞察力、不屈不撓的精神力和身體活力的泉源。

 

納倫德拉有很高的智力和記憶力,很容易就背起來《羅摩衍那》和《摩訶婆羅多》的長詩篇,不只是課業上,在各項運動及音樂上也都展現才華,很快就學會英語,閱讀了很多英語和孟加拉文學的書籍,理解力也很強,據他自己說,他甚至不用讀完一整本書,就能完全理解作者要表達的東西。他十六歲就進入大學,被教授誇讚為真正的天才。

 

當時受英國殖民的印度,在接觸歐洲文化下,許多印度年輕人注意到印度社會的許多缺點,種姓制度的階級區分、宗教的形骸化、人民被地主壓榨、許多女性處在悲慘的狀況下,進步派和傳統派都著手進行印度的改革運動。納倫德拉接觸其中一個進步派的團體,他曾經從該團體的活動中感受到心的昂揚,但他很快就注意到這並不是來自靈性的實際體驗,他所希望的神的實現。但即使他問遍團體裡的高層或指導者,沒有人可以提供答案。其中一位也在協會裡的親戚推薦他,如果他是認真地想要學習靈性上的事,那應該要去達克希什瓦神廟拜訪羅摩克里希那(註2)

 

拜訪羅摩克里希那的故事就留待後話,但我們可以看出納倫德拉在靈魂深處對靈性的憧憬。年輕時的納倫德拉每晚入眠之前,會看見兩個景象,一個景象是他成為世俗的男人,有一位謙恭的妻子和孩子,享有財富、奢華的享受、名聲和社會地位;另一個景象是出家人(sannyasin)的姿態,沒有任何世間的保障,專心於對神的冥想。納倫德拉認為自己擁有實現這兩種理想的力量,但當他思考任一方的德行,必然地會受棄絕所吸引,因為世俗的魔力中就會褪色、消失。他的深層的自己本能地選擇了禁慾的道路。

 

 

 

註1:對當時的印度教徒來說,伊斯蘭教徒是排除於種姓制度之外更低等的一類人。

註2:聖・羅摩克里希那(Sri Ramakrishna)是實際存在於十九世紀的開悟者。因為對卡利女神的強烈的愛,讓他見到了神。其後,為了拯救追尋靈性的人們,他窮盡一生訴說教導。

 




撼動世界的聖者_真正理解而非盲從-2

撼動世界的聖者_遇見上師-3

撼動世界的聖者_上師與弟子-4 (1)

撼動世界的聖者_上師與弟子-4 (2)






 

2025年2月17日 星期一

誰來清貓砂


AI繪畫



系列文章:學習瑜伽後的小小成長


撰文:Priya


我和室友一起養一隻貓,我們都很愛她。不過愛歸愛,可愛的貓不管有多療癒或讓人融化,仍然必須面對現實的吃喝拉撒,其中一個議題就是:誰來清貓砂?很明顯不會是小貓自己來清 (可惜現實生活中不太可能發生日本動畫中<能幹貓今天也憂鬱>這樣美好的事),那自然是我跟室友該做的事情。


幾年前我們住在同個房間,貓砂盆放在我們共用的洗手間裡,其實也沒特別講好分工,就是誰看到誰清一下。有一陣子我忽然覺得對方都裝作沒看到,幾乎都是我在清理,越想越生氣,就把室友唸了一頓。不知道室友怎麼想的,只是默不作聲,然後這件事就暫且過去了。


結果過一陣子換室友爆發了,他說我根本只有客人來住的時候才會積極清理,平常也不是這樣。聽到對方的指責,我的內心有點委屈,覺得只是都湊巧有些原因導致我當下沒辦法馬上處理,不是我真的不做,而且客人來的時候積極清理不是正常嘛!現在是在指責我只會做表面功夫嗎!!


不用擔心,當下我沒有回嘴,上述的抱怨只在我心裡發生,所以沒有形成一場大戰XDDD但我忽然覺得好厭倦這樣的衝突,下定決心:從現在開始,我再也不要管對方到底清不清,只要看到該清理,那我就去清理!


從我下定決心以後,就開始無視內心的抱怨和指責,不管出現什麼聲音就全部丟到一邊,總之,就是動手去做。過了一段時間後忽然發現,心裡的不滿好像消失了,清貓砂加上掃地,其實也就是幾十秒的事情,根本不難。從此之後,清貓砂對我來說不再是一個負擔了,不管是心理上或行動上,跟室友也不再因為貓砂事而爭吵。雖然只是一個小小的清貓砂的經驗,但往後這個經驗讓我可以應用到生活裡好多好多事情!


之前為什麼這麼不情願?


很多時候不是因為自己沒有能力做到,而是心裡有很多聲音阻礙著自己去行動。例如:我真的很累,我需要休息;今天都上班一整天了,現在看個漫畫放鬆一下沒關係吧;這件事我又不擅長,我才不要做;嗯,現在就是不想做!現在就想滑手機!……等等,甚至會覺得:我已經做這麼多了,誰誰誰都沒做,他就應該做,不是我!


心想要往它覺得舒適的方向去行動,但心誤以為的舒適常常帶來許多不愉快的結果,很多時候我們都沒有察覺到這之間的關聯性,反而把責任歸咎到其他人事物上,或是一直責怪自己,但是反省成錯的方向,只徒然增加心裡壓力,卻難以解決事情。


Shri Mahayogi說:「放下執著吧——自由,這才是自由,是心原本的狀態。如此,對於這世界上的事情,就能夠在必要的時機做必要的事,因為沒有執著,接下來就能做得到各種事情。」--《瑜伽的福音》p.195


這幾年持續實踐下來,真的覺得心裡輕鬆好多,不再被自己的心綁住,可以輕盈地採取行動,這樣的感覺真的很自由!這是我學習瑜伽以後覺得很棒的一點,就是能夠了解心的運作模式,然後針對痛點對症下藥(把教導實踐在生活中發生的事情),真的很謝謝有瑜伽!




*《瑜伽的福音購買連結:https://reurl.cc/ZZqAv3

*入會資訊


社團法人台灣摩訶瑜伽行者真理實踐會/MYM TAIWAN


加入真理實踐會 成為會員者,每年可獲得三次期刊,

分別於120日、520日、920日發行。


2025年度會員期間:202511日~1231

*年會費:1000

入會費: 300元(無會籍而加入時須繳納)

*入會申請連結:https://forms.gle/CPbSjnpbLDwWJKhs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