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6日 星期一

瑜伽角度看電影:王牌冤家


撰文:Lu

  How happy is the blameless vestal’s lot
  The world forgetting, by the world forgot
  Eternal sunshine of the spotless mind
  Each prayer accepted and each wish resign’d

  純潔的維斯塔多麼快樂 
  遺忘塵世,亦被塵世所忘 
  純淨心靈常耀永恆陽光 
  每次禱告均被接納,每個希望皆得捨棄

                     摘錄自 <Eloise to Abelard>   by Alexander Pope



12月10日星期六Kirtan結束後,大家一起看了電影「王牌冤家」。

這部電影裡最有趣的設定是,人在分手以後,為了忘卻失戀的痛苦,可以求助忘情診所,消除掉關於對方種種記憶,故事環繞在這個設定上而展開。男主角喬爾與女友克蕾婷是個性完全不同的人,一次大吵後他們都消除了關於對方的記憶,再次重逢後卻仍然深受對方吸引。縱使雙方後來都知道了兩個人曾有一段情、對方有什麼樣的缺點,但還是想再給彼此一個機會。

很多年前第一次看王牌冤家時,就非常喜歡這部電影。故事設定很有意思,畫面很美,導演表現消除記憶的拍攝手法、場景安排也很棒;電影裡角色念了文章一開頭的詩句,好有意境、好美;而且我覺得這個故事非常浪漫,因為男女主角即使忘卻了彼此,仍然能再次相遇、再次愛上對方,決定攜手往前走。

學習瑜伽以後,再看一次這部電影還是非常有趣——為什麼男女主角即使消除了關於對方的記憶後,仍然會愛上對方?以前的我認為「因為他們之間是真愛啊」,所以覺得很浪漫。不過,如果說男女主角間是真愛,為什麼經過兩年交往後,卻常常有無數的爭吵、又痛恨對方到要刪除記憶呢?難道診所助理瑪麗再次愛上醫生也是因為真愛嗎(但她最後顯然對醫生很失望)?

瑜伽裡有一個梵文名詞是Samskara,意思是印記,它是我們透過自己有限的理解與知識去經驗這個世界時所產生的記憶,儲存於心底深處。每個人有各種不同的習性與傾向,那會影響我們的思考及行為模式,長久下來就逐漸形成印記;印記則會讓我們產生欲望或執著,也因此會產生痛苦。我們心底深處有龐大數量的印記,不是輕易可以消除的,有時候甚至很難察覺到有哪些印記存在。
【推薦閱讀:業(Karma):苦及其原因】

回到王牌冤家上,我們可以清楚觀察到男女主角的個性與模式:
〔喬爾〕個性溫和、觀察力強、多愁善感、不善於吐露心聲、非常在意他人眼光
〔克蕾婷〕情感豐沛、直接、大膽、衝動、容易厭倦、沒有安全感

就像喬爾自己說的,他覺得自己的人生一成不變而無趣,但克蕾婷是如此大膽與多變,下一秒不知道會把他帶到哪裡,這讓他深受克蕾婷吸引;而克蕾婷喜歡喬爾的原因雖然沒有明說,不過喬爾散發出的憂鬱、神秘氣質或許有一定的魅力(因為他話很少XD),還有他的穩定與安定,應該也吸引著容易沒有安全感的克蕾婷。

我們會受什麼樣的人吸引,和我們的業(karma)有關,其實也和印記有關係。如果只是消除表面的記憶,卻未改變原有的習性與模式,那很自然地就會愛上類似的人,依照原本的模式與對方相處,結果就是浮現一樣的問題點,一再重複原有的爭執與不愉快。喬爾和克蕾婷,瑪麗與醫生,不就是這樣嗎?

不管是誰,都在追求幸福快樂。
Shri Mahayogi告訴我們,其實我們的本質就是無盡的喜悅,但是因為我們心底潛沉了無數的煩惱、無知與自我中心,讓我們沒辦法知道這一點。而學習真理、冥想、並試著實踐生活中的話,可以讓我們的心重返原本的純淨透明,有一天我們一定可以像Alexander Pope詩裡說的那樣,閃耀著永恆陽光,毫無條件的如此快樂。



2016年12月22日 星期四

2016年末聚餐


撰文:Lu

2016年咻一下地即將進入尾聲。自從今年三月分開始,星期二晚上的練習換到了新場地,慢慢地大家也開始規律地來上課。為了讓大家彼此之間更加認識,以及可以互相分享、交換這段期間的學習心得,在12月20日星期二晚上,將原本的練習時間改為年末聚餐(其實就是同樂會啊 >w<)。

-----以下為當天的活動剪影與回顧-----

Essay、Vivi、潘潘、伯勳從中午就開始準備食材,以及布置場地;Lynn老師下課後也趕回家幫忙:


午後から食事の準備


豐盛的餐點們!!!(現在看照片還是會流口水啊XD)
這是我們第一次辦將近20人的聚餐,以自助方式讓大家自行取用。
(不過漏拍了蔬菜湯、炊飯和蒸餃⋯⋯)








這次全部都是蔬食喔!聽到好幾位同學說「今天根本不像在吃素!」、「好好吃喔,這樣的素食我可以接受。」等等的。沒錯沒錯,吃素也可以這麼美味可口喔^^





水果公主Vivi 

大廚Essay~(シェフ エッセイ)
吃飯時間分組聯絡感情。大家的笑容好可愛~~



組分け。みんな食事しながら楽しく話しました。



用餐告一段落後,大家圍成一圈分享自己的體會與心情。


食事が終わり、輪になって自分いままでの体験や成長をお互いに分かち合いました。




時而感動,時而全場爆笑。真的非常感謝每一個人真誠的分享~~~
學習及實踐的路上或許有考驗、有很艱難的時刻,
雖然沒有人能代替自己面對,但是大家可以互相給予支持與鼓勵。
不要害怕,我們都在彼此身邊!^^
明年也一起繼續努力吧!!

最後,獻給大家一首滿懷愛情的Kirtan……
歌名是Radha Krishna Karna Lola
一月份的Kirtan會再唱這首歌,可以一起來唱喔!!


みんなにキルタンを捧げました。

【文末彩蛋】其實在大家來之前,我們有練習了一下kirtan,唯一一張練習照是這樣:


哈哈哈哈~

下星期二會有今年的最後一堂團體練習,接下來就是新的一年了!
先預祝大家聖誕快樂及新年快樂~~~




2016年12月19日 星期一

聖・羅摩克里希那的故事——財富的正確使用方法

1868年時,一次馬托魯先生要去朝拜聖地瓦拉納西(另一譯為巴拿勒斯),
除了帶著妻子與女兒以外,還帶著廚師和超過一百人男僕、女僕等,非常大陣仗。
羅摩克里希那在姪子的陪伴下也跟著馬托魯先生一起去朝聖。

中途他們經過一個小村莊,然後發生了一件大事。
那個村莊正受飢荒侵襲,村人們因為飢餓而瘦成了皮包骨,
連移動的力氣也沒有,只能蹲坐在路邊。
羅摩克里希那自出生以來,第一次看見如此悲慘的景象,心碎欲裂,
馬上請求馬托魯先生幫助那些人們。但馬托魯先生回答:「我們一行人要旅行好幾個月,現在就把錢布施給村人們的話,旅費就會不夠了。這跟我們加爾各答的時候不一樣,請不要做這樣無理的要求。」

當然,羅摩克里希那是聽不進去這樣的藉口的,他流著眼淚這麼說道:「你簡直不是人!我不要去瓦拉納西了!」然後就一屁股坐在路旁的垂死之人身邊。
馬托魯先生非常了解羅摩克里希那這種像刁蠻孩子一般的樣子,所以一點辦法也沒有,
只能花了數天分發糧食給全部村民,又給每一個人衣服與金錢。
如此一來,羅摩克里希那很快就心情轉好,向跪地叩謝的村民們道別後,繼續踏上旅程。

又有一次,馬托魯先生要去收取田租,因為一時糊塗把羅摩克里希那也帶去了,
結果不但延後了佃農們繳納田租的期限,還得發給每一位佃農一些金錢與食物。
像這類的事情,為將來成立的羅摩克里希那協會所作的無數社會慈善事業,開啟了源頭。


聖・羅摩克里希那


2016年12月12日 星期一

阿西西的聖方濟



編按:本文由日本的前輩Yukti所寫,原文刊登於Mahayogi Mission的《ヨーガを生きる》部落格上,翻譯成中文並刊登於「瑜伽的目的,在於實現真實」部落格時,略微刪減部分段落。

撰文:Yukti
© Mahayogi Misson 保留一切權利



我會對方濟產生興趣,是因為他的生活方式對德蕾莎修女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德蕾莎修女在12歲時讀了方濟的傳記後深受感動,那份感動一生中都停留在她心中;她敬愛方濟,並以他的修道生活作為模範。有一篇聖方濟和平祈禱文,雖然不是方濟所著作,但表現了他的精神。「主啊!讓我做祢的工具,去締造和平;在有仇恨的地方,播送友愛;在有疑慮的地方,激發信心……」,德蕾莎修女非常喜歡這篇禱詞,在彌撒之後時常朗誦。

說到聖方濟,或許會讓人想到他以作為動物的守護聖人而聞名,例如向鳥傳道、讓吃人的野狼與人類和解等等;然而他生活方式的軸心,其實是清貧。德蕾莎修女所創立的「仁愛傳教修女會」(註1)修道院裡的修女姊妹們,過著遠超越我們想像的、徹底的清貧生活。德蕾莎修女不只把理想停留在念頭裡,而是實際地去活出理想,至今仍然可以證明這件事。


那麼,為什麼方濟會以清貧為生活方式呢?就像德蕾莎修女以他為模範一樣,方濟是以耶穌基督為榜樣。雖然他出生在富有的布商家庭,但非常不可思議的是,和耶穌一樣,母親琵卡是在家中馬廄產下他的。青年時代的他是一個敗家子,成天和朋友們過著享樂生活,直到19歲才發生了精神上的重大變化。那時,他受功名心驅使而志願從軍,卻因為染上疾病而被軍隊留下,在病床上他聽到了神的聲音,這成為他改變的契機。說來,聖者們好像時常聽見神的聲音呢。


神向他詢問:「給予你更多恩惠的是主人還是僕人呢?」他問神:「主啊,您想要我做的是什麼呢?」神回答:「回家吧。到時我會告訴你應該要做什麼。」回到阿西西的方濟,不再像以前那樣享受自然美景,也感覺到與朋友們的放蕩生活中的空虛,有時候就閉門不出,在家裡冥想或是祈禱。


到他24歲的時候,當他在十字架前祈禱,再度聽到了神對他說話:「請重建我的教會。」方濟開始為朽壞教會的修復工程而奔走,但他的父親不能理解兒子的行動,在公眾面前宣布和他斷絕父子關係。方濟當場脫下身上的衣服,說「一切都返還予您」,並將衣服奉還給父親,表示自己的父親只有「天父」一人,切斷了親子關係。此後,他一個人一邊托缽化緣,一邊努力修復教會,以及看護痲瘋病患者等等,努力服務貧窮的人們。還有,他也開始在街頭或廣場上宣揚基督的教導。


據說,使他下定決心要過清貧生活的轉戾點,是由於一次他聽到馬太福音第十章的教誨,內容關於耶穌基督派遣12名弟子去宣教時,闡述了清貧。耶穌在馬太福音裡是這麼說的:「去吧!去傳達『神的國度近了』。你們所白白獲得的都必須白白地給予出去。腰帶中不能放入金銀銅錢,也不能帶著手袋、替換衣物、鞋子和手杖。」方濟馬上脫下他的鞋子而裸著腳,丟掉他的皮帶,改為以繩子束腰。在他身上感覺到共鳴的人們漸漸地聚集到他身邊,他們以「小兄弟會」之名進行各種活動。


福音書上耶穌所下的命令,方濟都如實遵守,想要徹底模仿耶穌的生活。的確就是「赤裸地跟隨赤裸的基督」。現代的我們可能會說,他能實踐那樣的生活方式是因為他身處在那個時代。但是在方濟各的時代真的就是比較容易實踐耶穌生活方式的時代嗎(註2)?絕對不是這樣的。


方濟生活的那個時代,聖職者或修道士去托缽化緣、沒有神父職權限的人去宣教等等的行為都是被禁止的。實際上,周遭的人始終把他當成怪胎看待。方濟為了向教皇請求活動的許可而造訪羅馬時,樞機主教們將他一無所有的清貧托缽生活與宣教活動,視為危險且實踐困難的異端行為,對於給予他認可這件事表示出為難的神色。但是,某位樞機主教所說的一句話推翻了一切。他說:「若是用那樣的理由拒絕的話,不就代表了不可能實踐福音。如此一來,難道不是冒瀆了賜福音予我們的基督嗎?」

如同耶穌、佛陀、羅摩克里希那,這些神的化身不是只述說著夢或理想而已,他們敦促我們要在現實中活出教導。完全依循著教導而活的其中一位聖者,就是方濟。即使讓聖職者們如此為難,他也只是真誠地想要如實活出耶穌的生活方式。


這份真誠純直,也與瑜伽的聖者們如Nag Mahashay、Swami Adbhutananda(註3)等是相通的……Yogi桑也說,弟子保持真誠純直是很重要的。方濟只是愛著耶穌而決定成為耶穌,我想像他一樣,如此一心一意,真誠純直。







註1:Missionaries of Charity,德蕾莎修女在1950年創辦。台譯:仁愛傳教修女會。日譯:神の愛の宣教者会。

註2:聖方濟誕生於12世紀末,義大利中部一個名為阿西西的城鎮。

註3:Nag Mahashay及Swami Adbhutananda均為聖者羅摩克里希那的弟子。

2016年12月2日 星期五

練習日記07:眼前的工作就是最好的工作!

藉由實際地付出行動,把心裡的抱怨與碎碎念都清掃乾淨吧!
編按:久違的練習日記系列~~瑜伽的練習絕對不是只有體位法而已,真理的學習、思考與實踐都是非常重要的。日常生活的一切都是練習的絕佳機會。這次Vivi在她的生活中體會到了什麼呢?讓我們一起讀下去吧^^

撰文者:Vivi


曾經在百貨業上班,擁有一份不錯的薪水和職位、很彈性的休假,和完美的工作團隊。我很努力地在工作上盡可能表現到最好,沈浸在這些物質、金錢或是名譽,一切看似完美;然而在離開這份工作的前一年,漸漸開始懷疑,並且一直聽到心裡的吶喊,這是我活在這世上的目的嗎?我得到這些了,然後呢?為什麼曾經充滿挑戰、熱情的心都不見了呢?我已經完全無法說服自己繼續這樣的生活。我開始認真思考我的下一步是什麼?

我曾問過Shri Mahayogi:我應該選擇什麼樣的工作?他說:
1.首先要知道,工作是為了支持妳的生活。
2.選擇ㄧ個能夠對別人有益的工作。

我開始評估下一份工作的內容、必要的生活開銷和休假。不久後,一個意外的工作機會來到我的面前,提供足夠的休假,工作內容也很單純,能夠讓我有時間做自己的事情,但是薪水卻跟上一份工作年收入差了有三倍之多。很努力思考後,我知道這時候必須放下對金錢的執著,並且要知道現在什麼對我來說是最重要的。

工作室只有我一位員工,對我來說是很自由的,那時我以為工作室的一切都可以隨著我的做事方法進行,所以我覺得世上已找不到更好的工作了!不過就像是熱戀期那樣,一開始都是美妙的。
很快地,磨合期來了!(畢竟如果一齣戲都沒有情節轉折的話,那會有多無聊啊!笑)其實老闆有另一套她的做事方式,她開始要我遵照她的方法做事情。所以我必須常常跟老闆反覆地溝通,一再調整自己的做事方式。我雖然試著壓抑自己,然而頑強的自我一直對著我抗議。

另外,乾淨的工作室是老闆最介意的地方,卻是我最不擅長的部分。我每天必須整理廁所、廚房和大教室。剛開始打掃起來,我心裡總是撈叨個不行,「我的工作是打掃阿姨嗎?」、「天阿!廁所馬桶哪個死孩子給我尿到外面」、「我覺得自己很卑微,這真的是我要的嗎?」
我明明想改變自己的習性,所以很認真地學習瑜伽,想要把瑜伽的教導帶入生活,但我不禁覺得,這樣根本就是在謀殺自己,每天要朝自己亂刀揮舞,不得不跟自己戰鬥。

我開始尋找方法「如何渡過每天的上班」,上班的車程我會刻意放著kirtan的歌曲,讓我放鬆以及保持心情愉悅,包包裡放著《Satori》 這本書(註),我隨機翻開一頁開始閱讀,然後帶著滿滿信心進入工作室,有時候才一踏進去就馬上破功了,有時則可以安然平靜渡過一小段時間。每天支持我的力量就是從書裡閱讀到的教導。但是讀再多或是瞭解文章的內容,都不如真正去做而體會到得來的深刻。

我曾經一度想放棄眼前一切,想逃離現在的工作,甚至還開始尋找下一份工作。當我找了幾天後,突然問自己:到底有沒有想清楚什麼是現在最重要的?我想逃離的是這份工作還是自我?很明顯的,習性只是想逃往舒適的地方。

漸漸的這一年過去了,我慢慢地養成了打掃的習慣,甚至不只在工作上,回到家裡也能如此。還有,近期我們有很多讀書會、梵唱活動等等,事前總是需要前製的擺設、清潔,現在做來也輕鬆許多。

現在老闆吩咐我工作的時候,我會趁心裡還來不及冒出想做或不想做的念頭前,就馬上付出行動。還記得2014年9月剛開始跟著Lynn練習Raja Yoga的時候,也有幫忙上課前的擺設整理,那時Lynn老師曾說:「等一下做清潔工作時,我們練習禁語,只說必要的話。除了表面上的安靜之外,當然內在的安靜也是很重要的。」兩年後我才終於明白這一句話,原來必須用力地實踐瑜伽的教導在生活的每個角落,讓它變成習慣後,才能讓吵鬧的心逐漸安靜下來。

我也試著去學習傾聽我老闆生活上的大小事,我很努力去辨別,什麼樣的回答是必要的話,什麼樣的表情態度是對的方式。雖然剛開始做起來很不自在,舊有的模式一直想竄出,心裡還是不小心跑出批評的念頭,但每每都會想起,Shri Mahayogi,他無時無刻都如此溫柔地對待別人,所以我盡力把注意力只放在如何可以幫助老闆,或是如何讓她開心。我的老闆是我最好的學習,因為她讓我又再次看仔細我需要改進的部分。

這一年這樣練習下來,從原本每天上班都有一種要去山裡進寺廟修行,下班後覺得自己又撐過一天了的感覺,轉而現在只專注在「怎麼樣可以把事情做到最好」,不去聽心裡又想抱怨什麼。
瑜伽的教導我已經聽了很多,但是其實必須實際落實在生活裡,積極去面對,才能真正減少不自由的感覺。我想要持續練習下去,希望能讓有你、我分別的二元性關係越來越模糊。


註:《Satori》為Mahayogi Mission之出版品《悟り》之英文版,內容記錄著Shri Mahayogi與弟子間對於真理的問與答。


2016年11月25日 星期五

Niyamā的實際練習:心的淨化



撰文者:Lu (Priya)


一次在討論Yamā及Niyamā的過程中,在場的每個人輪流說出自己想練習的項目,約定好試著落實在生活裡面,我選擇了「潔淨(śauca)」。


潔淨(śauca),意指要淨化身體與心,並且保持身心的清淨。關於淨化身體的部分,因為大部分時間吃素,有慢慢減少食量,以及盡量每天練習體位法,我想應該繼續保持下去即可,所以將絕大部分的注意力放在淨化心的部分。

不過,要怎麼樣淨化自己的心呢?


依據瑜伽的教導,心智並非永恆而完美的,因為不僅每一個人的心是不一樣的,即使是同一個人的心,也已經不同於三年前或一年前的狀態。認真觀察自己的話,會發現心智真的非常非常忙碌,大大小小的念頭不斷升起,或是因為外在發生的事情而有各種情緒變化。在一般的情形下,我們會以為這些想法、念頭就代表了「我」,可是真的是這樣嗎?那些想法或念頭就像是標籤一樣,貼滿在自己身上,束縛著自己。


若要淨化自己的心,我想必須去認真迎戰那些如野草一般春風吹又生的念頭,讓心安靜下來;接著,必須努力撕去那些標籤,除去虛假的自我認同。但光用自己的意念要去抑制念頭的發生真的非常困難,所以我下定決心要採取實際的行動去取代舊有的模式。


首先,在面對眼前的事情時,只要注意到腦海裡冒出討厭、想逃避、不想面對等等的想法,就反而積極去行為。我發現生活裡有好多好多可以練習的機會,例如,有一陣子公司的女廁裡常常有人將馬桶坐墊弄髒,每次看到都覺得很討厭,心裡忍不住大罵把坐墊弄髒的不知名人士,馬上出來換另外一間廁所。為了改變這樣的模式,又遇見被弄髒的坐墊時,我改為努力按捺住奪門而出的衝動,把坐墊擦拭乾淨,好好地使用那間廁所。這樣練習一段時間以後,發現心裡不再充斥著討厭啦、煩耶、可惡等等的想法,變得可以平靜地處理這件事情,不會再浪費多餘的能量在抱怨廁所方面。


我也試著將這個方法運用在每天體位法的練習上。每天要練習體位法之前,心裡常常會冒出五花八門的藉口,工作太累啦、身體不舒服啦、沒有心情啦……一開始每天在做體位法前都忍不住跟室友吐苦水,可是幾天以後不禁想:即使每天這樣抱怨,還不是得做,那還花這些時間抱怨幹嘛呢?根本一點益處都沒有。所以接下來不管心裡到底又冒出什麼聲音,無論如何就是閉上嘴,踏上瑜伽墊開始練習。一段期間以後,發現心智好像沒那麼喋喋不休,比較容易消音了。


另外,關於除去虛假的自我認同的部分,講起來很帥,實際要做真的非常困難。我天性害羞、我害怕蟑螂、我喜歡讀書、我不擅長運動……很多很多的慣有想法或自我認同都已經跟著自己十幾二十幾年以上,最初光只是要「察覺」它們的存在,就很不容易了,更遑論要消除它們……不過!!「這太難了我做不到」也是一個虛假的自我認同啊!心智很滑頭,絕對不能被它牽著走。即使一次只能努力一點點也沒關係,但是絕對不能放棄!我常常這樣催眠……哦不,是鼓勵自己(笑)。


當慣性想法太過強大,嚴重影響自己時,我嘗試的解決方式是轉而將注意力完全集中在眼前應該要做的事情上。


最近幾個月的梵唱(kirtan)活動,有幾次是我負責打鼓,那幾次的經驗就是我很好的練習機會。其實以前我完全沒學過鼓,一開始是因為原本的鼓手沒有辦法每次都來,苦惱之下,我半開玩笑半認真地自告奮勇說要打鼓,請鼓手教了我最簡單的方式,順利度過了第一次公開活動。之後就是每次有需要時,請他教我該曲目的打法。有一次的梵唱(kirtan)則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大挑戰—要唱我沒學過的曲目,又因為大家行程都很忙碌的關係,唯一一次可以排練的時間已經是活動的一周前!那次排練的時候,鼓手教了比較複雜的打法,我一時之間很難立刻上手,加上活動日期逼近的壓力,心底忍不住瘋狂吶喊:「這太難了我不會、我做不到」,有幾度甚至很想拋下鼓走掉。但是我並不能真的一走了之,那該怎麼辦呢?


當下我不停告訴自己:「現在心裡感覺很糟糕也無濟於事,現實就是必須做到這件事。與其分心去想『我做不到』,不如完全專注在打鼓上!」當我拚了命全心全意專心在打鼓上,不再把注意力分給呶呶不休的心智,不知不覺中它就消音無聲了。原來那些「我做不到」的念頭是這麼不堪一擊啊!這個小小的成功經驗也成為支持自己繼續努力的動力。


和自己的心智對抗,並不是一件舒適愉快的事,老實說甚至也有很痛苦的時候。但是,當發現自己在某些事情上不再被心智所綑綁住時,那種自由無比的感覺是難以形容的美妙。有點像是,終於從某個狹小陰暗的牢籠裡掙脫出來,黑夜中拚命跑、拚命爬,登上了高塔,新鮮的空氣吸進肺裡,腦袋隨之逐漸冷靜,變得更為警醒清明;天色剛要破曉,開始看得清楚底下的景色,曾經束縛住自己的建築是多麼渺小,而底下的世界是多麼遼闊!


我不想繼續被心智困住,我想要獲得真正的自由,那我就必須從淨化自己的心開始。進度多慢、遭遇再多失敗都沒有關係,重點是要保持信念,默默地持續努力。我很高興我已經開始這麼做了。


2016年11月18日 星期五

與MYM相遇之路 之五:為什麼要問為什麼?


撰文者:Essay


  接觸MYM的體位法練習已經一年半,與Yogi桑的初次見面也滿週年了,我在「每天練習體位法」這件事上,還是很難每日貫徹,常常一週連續做了六天之後,就想著,啊,休息一天不要緊吧!到外地出差過夜忘了帶瑜伽墊,啊,就跳過一天吧!晚上聚餐吃太飽了做不了,明天再多做一點補回來吧。
  大腦,真的是個狡猾又強韌的東西,一旦意念先往「不想做」傾斜,理由與藉口會瞬間到位。

  有一次,到台北與gurubai(意指靈性上的兄弟姐妹)相聚的時候,我先坦誠說出自己無法貫徹的狀況,接著便脫口問出:為什麼要每天練習呢?Lynn引用前輩的話回答:「因為每天練習,是作為弟子的責任。」
  我聽了之後,仍不是很懂。在回家的高鐵上,繼續想著這個問題,不過,我想的已不是「為什麼要每天練習?」,而是反問自己:「為什麼,要問為什麼?」

  我想起有次與日文老師閒聊時的對話。
老師說:「教日文教久了之後,看著這麼多學生,哪些學生會留下來好好學習,大概第一次上課就能看出來。」
我聽了有點吃驚,不是因為老師的超能力,而是我想起,第一次去長岡京上課,課後與前輩談話時,也聽到他說過類似的話:「哪些練習者會成為弟子留下來,大概第一次見面就看得出來。」
於是,我問日文老師:「怎麼看呢?」
老師回答:「看這個人,是不是素直的學生?」(su-na-o,日文:純樸、天真的意思)
這讓我更驚了!因為Yogi桑在教導弟子的必要條件(文章連結)時,也提到了「素直」這個特質!
我繼續問:「那麼,不素直的學生,是怎麼樣的學生呢?」
老師直率地回答:「就是一直問為什麼的學生,這個為什麼要這樣?那個為什麼要那樣?為什麼動詞要變化?為什麼形容詞要過去式……問個不停。」接著,老師笑著看著我:「像是Liu桑,你就從來不會問為什麼。」
我也不禁笑出來,說:「因為那樣的話,就永遠學不會啊!」
回想起這段對話,讓我覺得很羞愧。

  如果我大言不慚說著,我想要好好學習瑜伽教導,卻又問著:為什麼要每天練習,根本就像是說著我想要好好學日文,卻又抱怨著為什麼要背單字,那樣地愚蠢可笑吧。
  在輕率問出「為什麼」之前,我應該先想想,為什麼要問為什麼?是為自己找理由逃避卸責,或是真的虛心求教。若沒有先身體力行,謙虛而持續地經驗,讓大腦挾持身體逃走,我想,這只會讓自己下一次踏到墊子上時,身體更僵硬罷了。

  「為什麼要每天練習?」我自己找到了這個問題的解答,那就是:「如果可以做到每天練習的話,就不會問這個問題了。」
  所以,接下來我給自己的訓練便是,當一有「今天可不可以不要做」的念頭冒出來時,就立即斬斷,到房間裡鋪好墊子,開始練習。我想這是讓那個喋喋不休的大腦馬上閉嘴的最好方式。


後記:至今大約過了三個月,必須很誠實地說,一個月內還是會有一兩次,敗給大腦製造出來的懶散、疲勞等理由,但我還在繼續努力,相信不久將來一定可以做到。



2016年11月15日 星期二

業(Karma)的法則


編按:本文章記錄了2016年10月在京都Mahayogi Ashrama舉辦的真理集會*的部分問答內容,原文刊載在日本部落格「ヨーガを生きる」上。

*註:瑜伽的目的是覺悟真實,這條靈性道路已傳承數千年。在瑜伽學習上,一位已經實現瑜伽的上師是不可或缺的。超越言語的上師的指導,對於走在這條道路上的我們來說,是無可替代的。所謂的Satsangha(真理集會,或譯作真理問答),是圍繞著上師的神聖集會,也被認為是可以直接從上師獲得教導、最為重要的學習場所。


撰文者:Dharmini
© Mahayogi Yoga Misson 保留一切權利




這次有人提出了關於業(Karma)的問題。瑜伽教導我們,事實上不管是誰,過去都體驗著無數次的轉世,這被稱為輪迴轉世,在過去若還留有什麼事情沒有完成,就會再一次被生下來,試著在新的人生裡實現那份遺憾。原因發生後承受其結果,這就稱為「業(Karma)」。


提問者:「我想請教關於『業(Karma)』的問題。假設在人生裡有兩條道路,即使經過徹底考慮後終於選定了其中一條,從更高的視角來看的話,會選擇哪一條其實都由業(Karma)決定好了嗎?」

師:「是的。從結果上來看的話,不得不這麼說。所謂的業(Karma)就是收割在過去所種下的種子,因此無論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而要二擇一,就是因為有種子存在吧。


提問者:「這代表人生會依照業(Karma)而發展前進,沒有以自由意志選擇的餘地嗎?」

師:「通常是沒有的。正是因為業(Karma)的發生而被生下來,被生下來以後就不能不繼續活著對吧。可以看成,是按照名為『業(Karma)』的設計圖往前進。因為所謂的業,已經編入心的記憶之中了。為了逃離業(Karma),就要破壞心本身,不然就是要消除無知,因為無知會變成心中的原因。藉由如此,就可以去除或是稀釋業(Karma)帶來的效力。


提問者:「為了消除業(Karma),最為重要的事情是什麼呢?」

師:「由於業(Karma)是在心智與無知的熔爐中製造出來的,那藉由破壞其中的一個,就能夠消除業(Karma)。


提問者:「想要破壞的話,必須要做什麼事呢?」

師:「學習瑜伽真理,然後要在瑜伽上有所精進。所謂的精進,不只是體位法或冥想而已,要在沒有自我中心、沒有無知的狀態下去行動,包含我們的日常行為及心念等等;接著,要積極地尋求真實的實現,亦即體驗證悟。因為大家都已經在學習瑜伽,也正努力精進中,即使不去在意業(Karma)的事情,也一定可以逐漸遠離業(Karma),所以不如更加把心思專注在真我、神、或是說真實之上,請這樣做吧。


上師是在教導我們,領會真實、然後實現真實的話,就能夠超越由業(Karma)所擺布的人生。


存在於世上的有什麼是真實的呢?應該要去知道這一點。所謂的真實,就是要去看它作為實際存在是否擁有真實性。有真實性的實際存在,不僅不會改變,也不會消失。因為是真實,所以必須是永遠存在的,也不會死亡。而那個永遠的存在,正是每個人的本性、真正的自己,同時也是全宇宙的本質。宇宙裡星系的推移或宇宙的誕生及消滅等,也只不過是在這之中的一個現象而已。而在這些事物的深處,有一個確實的存在,只有「那」是存在著的。表象的世界,不管是這個世間或是宇宙,全部都是虛幻,去了解真正應該了解的事情,也就是宇宙的本質、自己的本質、這些的起源,去了解「那」。只有「那」才是起源,而且現在也是由「那」所維持著,只有「那」永遠地存在著。


上師教導我們,這個世界上最不可思議的事情是不知道真正的自己。上師一再重複地教導著,我們誕生於世的真正目的,不是活在輪迴轉世這樣的業(Karma)的循環中,不是生活在虛幻世界中,而是超越業(Karma)去實現真實。持續尋求真實的瑜伽士們,正一步一步地向靈魂旅程的終點靠近,我是這麼認為的。




2016年11月4日 星期五

生活中的瑜伽體會--合宿之門內與門外



編按:今年八月第一次舉辦了合宿活動,資宜是其中一位參加的同學。24小時的合宿看似短暫,但因為有大家的積極參與和真誠互動,而迸發出美麗的火花。資宜誠實又仔細地寫下了她的體會,非常感謝她的分享~~

撰文者:資宜

那是一個瑜伽讀書會結束的週六晚上,結束了瑜伽經典的研讀,和讀書會的夥伴們隨性地吃著飯,聊著聊著我們說到了即將在一個月後展開的,為期 24 小時的瑜伽合宿,沒有多餘的猶豫,我馬上在行事曆上記下了這個活動。

活動流程不繁複,聊天、煮飯、善後、看影片、聊天;一早的冥想、打掃、準備早餐、聊天、準備午餐、善後、體位法練習,活動便結束了。聽起來與平常週末活動的內容相似度達 80%以上,除去了先前幻想的焦慮與壓力,我想這將是個悠閒與優雅的24小時。

然人生的有趣,大概就在它從來不若預期。

雖然已很習慣於煮飯,也很有為大家準備菜餚、邀請大家來家裡作客的經驗,但也許自由慣了,擺盤時總是隨性,少有為達份量的比例平衡而小心斟酌的經驗;也許覺得再簡單不過了,於是一刀劃下去便讓豆腐缺了一角,或舀出過多的醬汁。一次又一次,發現自己也許熟練,卻不夠用心,把事情做完了,卻離做好還有好大一段的距離。

最初我的瑜伽練習起於表哥的半推薦半強迫,沒想到現在卻緩緩地踏上了修身養性之路。在合宿密室裡,更被迫必須思考練習瑜伽的真正目的,以及什麼是生命的意義。曾經階段性地追尋目標,目標達到了,就再換下一個,於是生活一直在找尋目標達成目標,再找尋目標,再達成目標中度過。面對獲得的戰利品,時而感到驕傲,時而驚慌或恐懼。

如果有一個普世的最終目標,那是什麼?如果是個⻑期的追尋,現在能做的又是什麼?那一晚,我們分享了自己的習氣,也談到了對外持戒與對內精進。
對我而言,在生活中隱約察覺自己的習氣並不困難,但在其他人面前說出自己的脆弱,需要極大的勇氣。在生活中體察這些習氣積累的原因也不需多費氣力,但當被提醒找尋原因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從當下開始作改變時,我醒了過來——以新的態度,不斷地往前,更勝於回首過去。在對外持戒與對內精進的戒律裡,最後我選擇了「不傷害」作為近期的練習,對家人,也對身邊所有的人,無論如何 要溫柔。

第二天的合宿始於早上6:00的冥想,接著我們打掃,準備早餐。 如果瑜伽是生活的一種狀態,為什麼總忘記在生活中練習瑜伽?一邊打掃,一邊我問自己。在平常的生活中,我的打掃徹底了嗎?是否有些工作,我從來沒有做過?是不是有某個角落,總有千百個理由沒有去整理?也想起媽媽總有做不完的家事,開心的時候做,和爸爸鬧彆扭時也做——以前一直不解媽媽怎麼總有做不完的家事,原來從外在整理內在,是沒有說出口的瑜伽練習。

以為24小時的合宿很短,回到家卻筋疲力盡。專注地檢視自己的生活原來是這麼地耗盡心力。知道的很多,做到的卻很少,這條路如此漫⻑又艱辛,是否真的要一直走下去?關上了合宿地點之門,答案只在每個人的心中。但,它讓我知道這條路上並不孤獨,也沒有誰好誰壞,我們都是一起的,要追尋普世的唯一真實。



2016年10月23日 星期日

夏合宿:一切都是瑜伽的練習


撰文:Lynn


八月底的一個週六早晨,陰暗的天空似乎就要下起大雨。Lu跟Essay 正在盤點、裝箱要帶的食器及器具,鍋子中還在炸著晚點要帶出門的白蘿蔔,等一切就序後,我們就等Vivi 從市集採買結束,驅車來接我們一起前往目的地。下午果然下起大雨,聽說是有颱風吧!大家仍然依約在台北市的這間民宿集合。一行九個人,決定在這間房子中生活24小時——這24小時裡我們將暫時從原來的生活中抽離,同時,還要深入生活之中。

時間回到兩個月前,這樣合宿的想法出現在我們的談話中。Sangha(註)中的同伴思考著:我們在體位法、讀書會之後能夠如何加深瑜伽的學習?無可避免的,我們會來到 「實踐」 這個課題。過去拜訪京都時,每每被京都前輩們那自然而然實踐著瑜伽教導的生活方式所感動。瑜伽對他們來說,並不只是一種遙不可及的理論,是在日常生活中準備食物的過程中,在每一個待人處世及談話中,更在面對生命決擇的判斷中。透過身體力行的實踐,或許會面對內在習氣的衝突與掙扎,但除此之外,我們又有什麼選擇呢?帶著這樣的出發點,我們開始規劃讓大家在這間民宿中一起煮三餐、打掃、冥想、及做很多的討論。

下午四點半,同學們陸續地抵達。稍稍休息之後,我們就分工煮晚餐,有人洗菜,準備食材,有人佈置用餐空間。突然一句臨空而降的話讓大家笑了出來:「食物看起來好少喔!會不會吃不飽啊?」原來這是大家內在深深的恐懼!沒有了平常飲食中習慣的菜色,取而代之的是一人一份適量的蔬菜;又被交待這24小時中不能出門,有人開始後悔進門前沒拐個彎去帶些零食了。但,畢竟所有食物都是精心計算過分量,並以瑜伽烹飪理念所烹煮而成,結果充滿滋味及能量的蔬菜不但讓大家驚艷,也享有絕對的飽足;同時,這小小的插曲讓我們了解到腦海中不必要的擔憂及恐懼有多麼的充滿戲劇性。






晚餐時大家聊了很多,其中一位參加的同學資宜就分享到,在分裝食物時,她注意到Essay 用心地將每一個食材擺放入碗中,試圖呈現食物最完美的樣貌,這讓她印象非常深刻,原來,即使是這樣的小動作,都是Essay帶著「辨別」的態度完成的。其實,在瑜伽學習的道路上,「辨別」的能力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例如:在商店看到一件很適合自己的衣服時,就必須要「辨別」自己是需要還是想要,如何做才是依據瑜伽教導而行動呢?甚至必須去思考、去「辨別」為什麼瑜伽會有這樣的教導。




晚餐結束後,我們一起看了一部「佛陀的故事」野台演出的影片,那是日本Mahayogi Yoga Mission的前輩們多年前在日本演出的紀錄。40分鐘的演出中,述說著悉達多王子從出生享盡榮華富貴,到捨去世俗、一心追求真理,及最後領悟真理成為開悟者——佛陀的過程。或許我們對佛陀的故事並不陌生,也知道悉達多王子是在城外看到了生命中必然的苦,才開始他那一世艱辛的修煉,並誓言了悟並超越一切,但細細回想人生過往的話,會發現到我們的生命不也時刻在經歷這些苦?而我們又如何從現在的狀態中往前踏出那一小步呢?於是在接下來的時間中,我們探討了瑜伽中的Yama、Niyama 內涵,這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開始實踐的一小步吧!大家誠實地分享著當下的狀態,及自己接下來要做那一個練習改變現狀。例如,有人厭煩於自己總是買了自己不需要的東西,而選擇練習「不貪婪」,也有人反省自己對待家人的態度,希望能做到 「 不傷害」 而保持溫柔。




看著大家誠實地分享自己的困境,讓Lynn非常地感動。這除了表示我們開始誠實地面對自己之外,同時也代表著願意顯露自己的脆弱或不安。在薄伽梵歌中,偉大的戰士阿周那(Arjuna) 因為痛苦、不知所措,才讓克里希那 (Krishna)有機會向他闡述瑜伽的教導,而我們也只有脫掉 「自我」 層層的武裝之後,才能開始謙卑地自教導中學習。

經過這一晚的討論,Lynn感受到大家的態度改變了,似乎更認真地面對當下所說出的話及每一個行動,我想大家應是帶著新的決心入睡了,而且將這樣的決心,帶入隔天早上的冥想,打掃及進行體位法自我練習。

第一次的「合宿計劃」結束了,而我們的旅程才正要上路。期許我們回到原本的生活中,仍然有這樣的決心面對自己原有的習性,也許過程會遭遇挑戰或挫折,但幸運的是,現在我們有一群一起努力的同伴,在這路上互相勉勵、打氣及給予提醒。讓我們一起實踐學習到的瑜伽教導吧!


註:Sangha,瑜伽實踐者所組成的團體,定期聚集在一起練習、學習,互相砥礪、努力實踐教導。


2016年10月4日 星期二

聖者的話語07:保持無所畏懼吧!

說著「我真是不幸」等等的話語,就等同於惡魔崇拜。
每個人都背負著沉重的負擔啊。

若是認為自己很不幸,那就試著超越它吧。試著讓自己變得幸福!

請常保內心喜悅。

如果憂鬱的想法來襲,就把它踢飛!

讓人不安的理由是不存在的。保持無所畏懼吧!

使自己變得純淨,是通往自由的最短道路。

                                               --斯瓦米‧韋維卡南達(Swami Vivekananda)--




2016年9月29日 星期四

聖・羅摩克里希那的故事——神所尋求的是?!

人類會自豪於自己擁有的權力或財富,
所以認為神也同樣會以權力或財富為豪,
以為極力讚揚神的富裕或威力的話,就能取悅神。

曾經有個有錢人對著羅摩克里希那說:
「請祝福我,讓我能把自己的全部財產奉獻給神的蓮花聖足下,直至死亡。」
羅摩克里希那答道:「對您而言,財富是寶物,是僅次於性命般的重要。您說要把它獻給神?對神來說啊,那些東西就如同木屑、泥土、碎紙片喔。

有一次,廟裡的毗濕奴神堂遭竊,神像上的金銀珠寶裝飾都被偷走了,
馬托魯先生和羅摩克里希那擔心地一起去看看神像到底變得如何。
馬托魯先生埋怨著:「多麼不可靠的神!實在是沒辦法啊。您身體上的寶石裝飾明明都被取下來了,怎麼不出來做點什麼呢!」
羅摩克里希那聽了以後回答:
你這傢伙到底在說什麼!雖然你說了好幾次神的金飾、神的寶石裝飾,但對祂來說,那些東西就跟泥土沒有兩樣啊!祂的妻子可是財富之神拉克什米(Lakshmi,或譯為吉祥天女),你好意思為了避免你那一點微薄的財產被偷,就叫神當你的守衛嗎?不要說這些無聊話了。

對神,財富或權力什麼都做不到,「信仰」則是有可能的。
祂尋求著什麼呢?不是金錢喔,是敬慕的心,是愛,是信仰,是消除執著——祂尋求的是這些東西啊。


聖・羅摩克里希那



2016年9月26日 星期一

聖・羅摩克里希那的故事——金錢=泥土

到底什麼東西時常造成與聖母(神)合一的障礙呢?
聖.羅摩克里希那自覺到最大的障礙物就是物欲與性慾,他決心要克服它們。
所以他放棄了自己名下僅有的一點點財產,還立誓從今爾後不再碰觸金錢。

他坐在恆河岸邊,身旁放著幾枚盧比和一小座土堆。
然後右手拿取兩、三枚盧比,左手抓起一搓土,
對著自己的靈魂如此說道:
「我的靈魂啊,這個就是所謂的金錢。它可以用來買米或蔬菜啦,或是建造房子啦,此外,還擁有達成世間人們各種願望的力量。但是,為了見到神、為了證悟大梵,它一點都派不上用場,所以就和泥土沒有什麼兩樣。」

然後就一邊反覆唸著「錢是泥土、錢是泥土」,
一邊將盧比與泥土混合在一起,在心中完全消除二者之間的區別,
接著把它們擲入恆河之中。週遭的人都以為羅摩克里希那發瘋了。

在那個時期,馬托魯先生(當時卡利女神廟的贊助者)曾經在羅摩克里希那身上
披了一條以黃金綴飾邊緣的披肩,價格高達一千五百元盧比。
最一開始時羅摩克里希那看起來非常高興,
下一秒他就把披肩丟到地上,使勁踩踏又吐口水,然後開始用那條披肩清掃房間地板。
接著他說了:「這樣的東西徒增虛榮心,對於了悟神是有害的。這種東西和破布一樣。」

在這樣的修行後,羅摩克里希那掌握住了
「捨去物欲,不碰觸金錢」的觀念(在佛教裡也有一樣的戒律)。
好幾年以後,一次羅摩克里希那正在睡覺時,一個弟子將錢幣放在他身邊,
結果竟造成他暫時性的雙手彎曲、身體麻痺。


聖・羅摩克里希那

2016年9月23日 星期五

如何面對死亡的恐懼?

2016.04.27 真理問答集會

本文摘選自2016年4月27日(三)真理問答集會中,參與者S與前輩Mirabai 之間的問答。
© Mahayogi Yoga Mission 保留一切權利

參加者S:
   除了來上瑜伽課(指體位法課程)以外,有沒有其他方式可以找回健康?當一個人面對死亡的時候,會感到恐懼,也會胡思亂想。一般人會說做瑜伽可以怎麼樣怎麼樣,但是當我沒有辦法來做瑜伽的時候,我還有別的管道可以讓自己舒壓嗎?


Mirabai:
   也許您已經知道了,不過在此我想要稍微介紹一下佛陀的教導。
   對人類而言,有四種無法避免的痛苦,第一個是老去的痛苦,第二是生病的痛苦,接著是死去的痛苦,人只要誕生到世上就一定會死;第四種,是前面三者的原因,也就是被生下來的痛苦。佛陀說這是誰也無法避免的四種痛苦。因此,請先確實地理解關於這四種痛苦的教導。佛陀又說,正因為有這四種痛苦,所以請以脫離這四種痛苦的境界為目標。究竟該怎麼做才能脫離呢?就像前面話題有提到的,就是「開悟」。
   那麼,我們會了解到什麼呢?人在過去某個時間被生下來,數十年過去後就會死去,我們認為自己就是這樣的存在,但是這其實只是在說我們的身體而已。我們的本質絕對沒有出生、也沒有死亡,是永遠的存在。若是能了解到這一點,我們就能真正安心下來。不管是誰,身體在經過數十年以後都會老化,只是像是把穿舊了的衣服脫下來丟掉那樣,當我們再度轉世,又會穿上新的身體,因此,每個人遲早都必須捨棄掉舊的身體。那麼,就不要再考慮太多關於身體的事情,請只注視著我們永恆的靈魂。
   因此,首先要做的是讓自己安心下來。即使不來上課也沒有關係,但請閱讀與方才這番話有關的書籍。


參加者S:
   我沒有練習瑜伽,現在也時常一個人在家。如果沒有其他人幫我轉移注意力,會不禁想很多東西,也容易出現負面的想法。要怎麼樣能安定頭腦,讓自己一個人的時候也能夠平靜?

Mirabai:
   如果能夠外出的話,稍微散個步、轉換一下心情或許會好一點。一旦頭腦裡的想法開始打轉的時候,靠念頭去把它停止下來其實是很困難的。因為很容易會演變為被那些想法追著跑,為了避免這樣,可以藉著活動身體來轉換環境。剛剛我說的那些東西絕對不是困難的事情,如果您能試著這麼做,讓心安靜下來,那就太好了(微笑)。
   所謂的心智,是說變就變的。也就是說,我們會往自己所想的那個方向走。如果總是看著負面的想法或痛苦,同樣地自己的心也會被痛苦填滿。因此,請試著盡量去看相反的事物。這樣做的話,自己的心也能夠從負面的循環裡脫離,心情能夠一點一點地變得比較輕鬆愉快。


2016年9月2日 星期五

聖・羅摩克里希那的故事——慈悲與奉愛

西元1885年4月左右,聖‧羅摩克里希那開始感到喉嚨疼痛,
一開始雖然他不太在意,但因為一個月內越來越惡化,
弟子們很擔心,請了醫生來看,診斷為慢性喉頭炎。
羅摩克里希那聽從醫生的一切指示,但唯獨兩件事不管醫生怎麼囑咐,他都不遵守。
其一是讓聲音器官休息,其二是不要進入三摩地,因為血液逆流會給喉嚨帶來負擔。

然而羅摩克里希那說道:即使只是為了拯救一個人的靈魂,
不只病情加重無所謂,就算因此要死幾次也都沒關係喔。
所以他照常唱誦讚歌,回答來見他的人們所提出的問題,講述著神然後進入三摩地。
最後,喉嚨開始出血,被醫生診斷為喉癌。

羅摩克里希那告訴弟子們:「身體會生病是沒辦法的事喔,畢竟是由五種元素所組成的啊。對肉體來說,病痛是避免不了的。但是,痛苦著的只有肉體而已,不是自己。

有一個來訪的學者這樣建議羅摩克里希那:「古代聖典裡有記載,精通瑜伽者藉由將意識專注在身體生病的部位,可以自己治療自己的疾病。您是一位偉大的瑜珈行者,為了拯救更多的人們,請您一定要使用瑜伽的力量治療自己的疾病啊!」

羅摩克里希那沒有回答他。但是那個人又重新再提了一次,
所以羅摩克里希那微笑著這麼回答了:
沒想到你是個無聊的人耶。我已經將自己的心全部奉獻給神了。
   直到如今,才要把它取回來然後用在這個貧弱的容器上嗎?
   這樣太羞恥了,我做不到啊。


聖・羅摩克里希那


2016年8月29日 星期一

Kirtan,共振與連結

2016・08・20 奉愛唱頌
撰文:Essay

五月初,Mirabai桑回京都之後,
台灣練習夥伴們開始思考,如何延續台灣練習者的熱情?
如何把喜愛奉愛唱頌的練習者們定期聚集在一起?
我們決定開始每月一次的Kirtan聚會,並在聚會後研讀「瑜伽的福音」。
形式自由,可以兩者皆參加,也可以只參加一項。

上週六,8月20日的Kirtan,總共來了十多位參與者。
因為七月份台東遭受風災,八月份Kirtan的隨喜金額,作為救災捐款,
也在網路上廣發宣傳。因此,有完全新面孔、也有生平第一次參加唱頌的朋友。

我住在台中,因為距離,並不是每一場讀書會與課程都能參加,
這次活動開始前,協助準備午餐、場地清潔與佈置、歌詞大字報、報到流程,
突然發現夥伴們對這些工作已經越來越熟練,彼此默契也越來越好,
減去許多溝通與慌亂,而更能專注在工作上。
這份專注與寧靜,在唱頌開始之後,也持續地感染著所有人。
唱誦的曲目是Narayana與Bolo Bolo,其實歌詞都不算好記,
但參與者們快速地融為一體,一點都不像是第一次唱這兩首歌。
就連報到時看起來害羞的朋友,唱頌時也相當投入。








我非常喜歡重新編曲的Bolo Bolo,在莊嚴肅穆中,又多了新意。
在重複唱著Dama Dama時,真的感受到了
彷彿Shiva(濕婆神)搖著雙面鼓,創造出宇宙的振幅。
我想到之前在Shri Mahayogi的教導中讀到:
(在研讀聖典時)不只是單純地去「理解」這些神聖文字,而是去「感受」它,這些文字是真的有力量的。透過這麼做,可以加強與純淨意識(真我、Atman)直接連結的力道。

在唱頌中,不需思考與辯證,可以直接感受到歌詞背後的浩瀚意境。
我也更明白了「理解」(understanding)與「感受」(sensing)的差異。
那是一種不需經過大腦,而直接由內在共振回應的美好經驗。

期待這一份共振,能不斷地擴散。Jai!





2016年8月26日 星期五

勝王瑜伽:對外持戒(yamā)及對內精進(niyamā)

2015年 臺北  真理問答場景
撰文者:Endo(Mirabai)

文章來源為 MYM New York網站
© Mahayogi Yoga Misson 保留一切權利

瑜伽等同於體位法嗎?


每個人開始學習瑜伽的目的不盡相同,對我而言,開始參加Mahayogi Mission的體位法及冥想課程,是因為想擺脫心裡的煩惱。那時我完全不了解瑜伽,但記得第一次練體位法時,身體和心變得輕盈了,當下馬上感受到瑜伽的厲害之處。但說到瑜伽的教導—「實現瑜伽」時,這真是艱澀難懂啊。

曾經有段時間因身體的狀況無法練體位法,之後我又開始規律地練習,那時的我認為練瑜伽只意味著練體位法,因此,當天有練體位法等同於當天有練瑜伽,但同時我也開始懷疑:「如果不能練體位法,是否意味著我不能練瑜伽?」這樣的想法似乎遺漏了什麼重點。


勝王瑜伽的八支行法


在建立起每天的體位法練習,並多次在真理問答(satsangha)上聆聽Shri Mahayogi的教導之後,我逐漸能夠掌握那些對我來說曾經難以捉摸的真理教導。最關鍵的因素是規律地練體位法及冥想。透過練習,我的心逐漸安靜下來,這讓我能夠謙虛地聆聽教導。突然間我發現心中的煩惱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對真理的嚮往開始在心裡萌芽。

體位法的練習是勝王瑜伽的一部分,勝王瑜伽,或譯作「王者瑜伽」,是古典瑜伽。據說佛陀也透過這條路徑到達開悟。勝王瑜伽是一條以科學的方式分析心智、控制心智、消除心智,而實現真理的路徑。體位法不是目的,而是到達開悟(三摩地)的前置作業之一。勝王瑜伽的八支行法(或步驟)為:


1. 對外持戒(yamā)

2. 對內精進(niyamā)  

3. 體位法(坐姿,āsana)

4. 生命能控制法(呼吸控制,prāṇāyāma)

5. 感官收攝(感官控制,pratyāhāra)

6. 專注(dhāraṇā)

7. 冥想(dhyāna)

8. 三摩地(超意識狀態,samādhi)


在學習瑜伽初期,我把重點放在練習體位法的紀律上。現在回想起來,我早該知道「正確理解瑜伽全貌」的重要性,才能即時走上瑜伽之路。


對外持戒(yamā)及對內精進(niyamā)


對外持戒(yamā)是對他人的行為,也是邁向讓心完全靜止的第一步;對內精進(niyamā),是對自己的行為,在學習過程中保持積極主動的態度。


在熟悉體位法的練習後,Shri Mahayogi曾多次對我說,我應該要理解、鍛鍊並掌握八支行法。對於瑜伽的目的及八支行法我有知識上的了解,也知道它們的重要性,實際上對我而言,它們與瑜伽並沒有關聯性。


接著,以下Shri Mahayogi的教導引起了我的注意:


萬物的本質都是珍貴的、是一體的。因此,任何人無法傷害他者。


當重複地閱讀這段教導後,我開始意識到那遺漏的重點是什麼了,就是「正確地看待真理」。如果萬物是一體的,那麼便沒有加害者及受害者的角色存在,這是真理,是整體在行動。一旦我明白了這一點,便能夠聯結起來以前所不理解的八支行法(包含了它的意義、原因以及練習的必要性),欣然接受它並視為「唯一能依循的真理」。重要的是,必須先學習真理,然後再教導自己的心。能正確地看待真理之後,接著必須依循勝王瑜伽八支行法的步驟,一開始提到的步驟便是對外持戒及對內精進。


對外持戒(yamā):與他人有關的行為。

(1) 不殺生(非暴力,ahiṃsā):不傷害任何生命;是對外持戒中最重要的。

(2) 誠實(satya):只說實話 ;真誠並且不對他人說謊。

(3) 不偷竊(asteya):不偷取他人之物。

(4) 禁慾(brahmacarya):純潔。

(5) 不貪(aparigraha):不獲取一個人最低需求以外之物;不接受他人的禮物。


對內精進(niyamā):自我修煉,使行為、語言和思想皆遵守紀律。

(1)  清淨(śauca):保持身體和心的潔淨。

(2)  知足(santoṣa):辨別和認識生活所需的最低要求。

(3)  苦行(tapas):克服所有生理和心理的二元性。

(4)  學習聖典(svādhyāya):加深對真理的理解。

(5)  個人對神的純粹奉獻(iśvarapraṇidhāna ):對神的純粹信仰。


誠實(satya)


對外持戒中的satya被譯為「誠實」,意思是「要真誠」並隱含著「誠實地面對自己」的意涵。當我詢問Shri Mahayogi這是什麼意思?他的回答非常清楚、令人印象深刻,因此,以下讓我以簡明扼要的方式與各位分享:


對外持戒中的「誠實」意為:從行為的初始就以他人的存在作為考量。顯然地,由身體和言語表達出來的行為必須誠實,對他人的體貼和良善也是必要的。所以,首先,你必須要有這些觀念,然後按照真理去思考並善待他人,不偽裝自己,要真誠。很多時候心中的想法、說出來的話語和展現出來的行動是相互矛盾、毫無道理可言。心智有一種慣性,會下意識地重複同樣的行為模式,好似理所當然。


為了讓你的想法、話語和行動互相一致,鍛鍊自己是必要的。其中一個方法是誠實地面對自己,單純地表達自己,並且專注在特定的行動上。然而,心智有好的或不好的思想,如果你有不好的思想出現了,勿將它們付諸於行動,在這樣的情況下,要鍛鍊自己轉化思想。


你可能會說:「如果有一個不好的思想出現了,但我沒有把它付諸於行動,這是對自己的不誠實。但我也不應該將之付諸於行動,因為這不是好的,我不應該有這種想法,另外一種想法才是正確的,我應該要用另一種想法去行動。」


你必須鍛鍊自己以便養成立即調整和轉化思想、表達自己和做好事的習慣。如此做的話,你就可以打破心智先前的慣性,並且逐漸能控制心智。


satya的意思是:思想與行動彼此間沒有矛盾或做作,不管是對內或對外。


當我聆聽著這段教導,憶起Shri Mahayogi總是說:「真實已存於我們之內。」他說這不是透過知性上的了解,而是來自於直覺,我們必須知道所有生命的神聖性。我們應該做的是讓心智平靜下來,傾聽深藏於內在的聲音,單純地採取相應的行為。


不僅是satya,而是所有對外持戒和對內精進的德行中,都存在著真理。唯有在我們肯定和承認這點之後,才能正確地應用在體位法和冥想的練習中。它們彼此相互關聯,在對外持戒和對內精進的實踐中進步或退步,亦能相對應地影響冥想的狀態,這就是為什麼瑜伽的進展會體現在日常行動中。我們常常會忽略對外持戒和對內精進,但它們是非常重要的步驟,是實現偉大目標的基石。


我終於開始實踐對外持戒和對內精進,下定決心從現在開始,要按部就班地學習真理,將它牢記在心,並誠實地落實在日常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