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29日 星期一

我讀《一個瑜伽行者的自傳》

撰文者:Vivi

人生中買過的書真的是數得出來,拿到這本書已經是兩三年前了,
曾經花了好幾天的時間,拖著厚重的眼皮,硬著頭皮讀,
卻只有辦法看到那永遠的第33頁,無法再往下。
當時我實在覺得,這本書是在說什麼奇特不合乎邏輯的話嗎?!
因此把它封進櫃子裡。

就在2015年已經去了京都第二次回來,
又再打開了《一個瑜伽行者的自傳》這本書。
這時我開始覺得這裡面發生的故事不再離奇,
甚至裡面發生的事情跟說的話,我都感到很有興趣。

當我看到第10章以下這段話:
也許我的眼神流露飢餓,我只知道,我是真的餓。 
   修道院的第一餐總是在中午十二點才開飯,
   而我早已習慣家裡上午九點即備好的豐盛早餐。 
   為了迎接戴亞南達尊者歸來,弟子準備了許多佳餚。
   空氣中充滿了令人垂延的飯菜香等待的時光,天色已黑,我幾乎要昏厥 。
   我那年輕從沒被餓過的胃已經發出嚴重抗議聲。
我笑了出來,這不正是我第一次去京都餓肚子的感受嗎?
原來不是只有我餓肚子! 
不過繼續閱讀下去時,我看到尊者吉說到:
永遠不要以為你是靠食物而不是上帝的力量存活!
  祂既創造每一種營養物質,賜予我們食慾,也必然讓祂的子民能維持下去!
當下我自己也跟著慚愧了起來,很多時候會因為習慣於慣有模式,
當事情進行的不一樣的時候,那波動的心總是起伏不定。

瑜伽南達從小一心只想去喜馬拉雅山,他以為會在那找到他的上師。
雖然我在瑜伽的道路上沒有過追尋上師的過程,
不過原來我也曾經一直質問著自己:我到底要什麼?什麼是我該追逐的?
在見過Shri Mahayogi後我才能明白,
為什麼要有上師,為什麼瑜伽南達非得找到他的上師不可。
如果有一條道路點滿了溫暖的燈,甚至已經清楚的指引出方向,
我想不管走到哪裡,心裡一定都不會感到害怕。

雖然瑜伽南達在歷經千辛萬苦找到了他的上師,
仍然還是想去神秘的喜馬拉雅山一窺究竟。
到底是什麼事情讓他甘願不再對著那座嚴峻的喜馬拉雅山繼續執著了呢?
是不是也像我必須經過一次又一次的確認,
又或者是生活上總總的考驗後,最後甘心不跑了,妥協了這一切呢?
因為現在我跟瑜伽南達一樣都有著上師的引導,以及這將永遠分不開的情感。
當然每個人都有著自己的故事,不過前輩的經驗對我來說讓我更加堅定立場,

這是一本充滿對真理渴望的書,或許翻一翻可以給你一些靈感。

--------------------------------------------------------------------------------------------------------------------
編按:《一個瑜伽行者的自傳》真的是一本很棒的書,非常推薦大家閱讀!
目前所知道的有幾個版本,以下做一個簡單的介紹。

目前臺灣可以買得到的版本

SRF協會自己出的中文版本,可以網路上向位於美國加州的協會訂購
訂購網址連結

簡體字版本,但挑了幾個章節比對之下,有些部分有所缺漏,比較不建議。



2016年2月25日 星期四

瑜伽的成就

摘選自Mahayogi Yoga Mission出版品〈瑜伽的福音〉
© Mahayogi Yoga Mission 保留一切權利




如同湖面的漣漪無法真正映照出月亮的姿態般,
我們內心的騷動掩蓋著真實。
若能透過瑜伽讓騷動的心歸於平靜,
真實的自我將會自己閃耀光輝。

                                                                      --Shri Mahayogi

--------------------讀後心得------------------------
撰文者:Lu

一個真正的瑜伽行者,不管發生什麼事情、身處什麼環境,心裡都不會動搖半分。
譬如,就做體位法這件事來說,不管是在舞台上示範體位法,
或是在自己房間裡做體位法,對瑜伽行者來說並沒有分別,
他不會因為緊張而表演失常,也不會因為沒有觀眾而鬆懈,
只是一如往常,一樣的平靜。
Shri Mahayogi就是一個完美的瑜伽行者,他時時刻刻都安住於當下。
我曾經有幸觀賞過一個非常久以前、也約莫二十年前的電視節目,
那個節目採訪了Shri Mahayogi,請他聊聊何謂瑜伽;
在回答主持人的問題時,二十年前的Shri Mahayogi和現在簡直就是一模一樣,
經過二十年,長相當然有發生變化,
但是,他的態度是一樣地那麼專注,宛如大海深處一樣平靜,
即使是上電視節目,即使周遭包圍著很多工作人員,
也不會有一絲緊張、或是被採訪的洋洋得意等等,
完全就和平常的Shri Mahayogi沒有兩樣!

對於Shri Mahayogi來說,安住於當下是如此自然的一件事,
但對我而言卻是如此難以達成。
以前我曾經覺得,即使手上沒有事情要做,
腦袋中也要一直不斷思考事情,才是有「好好利用時間」。
不過很多時候,其實只是在後悔過去或擔憂未來,
過去已然無法改變,未來會發生什麼也不是自己所能掌控,
即使在腦中想再多,也不過是無謂地消耗自己的心力而已。
可是,就算理智上可以了解這一點,
我還是無法控制它,腦海裡總是有許多念頭不停湧現。

當我去見Shri Mahayogi的時候,和他相處的那一、兩個小時,
是我曾體驗過最接近「騷動的心歸於平靜」的狀態。
那些時光裡,喜悅從心底綻放,就像是春天的花朵一樣;
對一切都感到非常的安心,
真心覺得自己在這個世界上是安全無虞、備受祝福的;
彷彿全身充滿力量,能夠面對任何挑戰而無所畏懼。
再多的語言,都無法貼切形容那樣的感受,
但我深刻記得那時的自己,是無比的輕鬆自在,
如果我每天24小時、一年365天都能保持這樣的狀態,
那會是多麼美妙的一件事!
非常感謝Shri Mahayogi給予我那樣的經驗,讓我對瑜伽產生更多信心。
如果繼續努力實踐瑜伽的教導,我相信未來有一天
自己也能像Shri Mahayogi那樣,
全然地安於當下,全然的自由。

2016年2月22日 星期一

聖者的話語02




有時候愛遠方的人很容易,
想到印度飢腸轆轆的窮人也很容易。
但是,
你必須要先看見你的家裡、你的鄰居、
你住的街巷和所在的城鎮裡,
已經有了愛,
然後你再去關心外面的世界。


                                                                              --德蕾莎修女



2016年2月18日 星期四

聖・羅摩克里希那的生平介紹

聖・羅摩克里希那
Sri Ramakrishna
(圖片來源:《インドの光》)
撰文者:Lu

西元1836年2月18日,聖・羅摩克里希那誕生於孟加拉鄉下的一個婆羅門家庭裡,
他從小就很喜歡關於宗教的一切,非常憧憬神;
他曾經短暫上過學,算術讓他很頭痛,但是繪畫與用土捏造神像是他的強項;
平時很喜歡觀賞宗教劇,或是聆聽神話和敘事詩的朗讀,
戲劇或朗讀結束以後,他能默背出台詞並且模仿得維妙維肖。

羅摩克里希那最初的神秘體驗是在六歲的時候。
一天他沿著田間小路散步時,看見天空裡一角出現烏雲,
烏雲漸漸擴展遍佈天空,然後一群白鶴朝著烏雲飛去,
在這樣的美麗的景色下他忽然進入三摩地中,失去一切知覺而倒在地上,
在田地工作中的人見狀將他抱回家中。家人們雖然一度很擔心,
但羅摩克里希那回復意識後又與日常沒有兩樣,於是暫且安心下來。

父親過世後,羅摩克里希那的長兄Ramkumar肩負起照顧家裡的責任,因緣際會下
到加爾各答的達克希什瓦・卡利女神廟(Dakshineswar Kali Temple)(註1)
擔任主要祭司。在羅摩克里希那十六歲左右的時候,
長兄就帶著他到卡利女神廟裏擔任役僧。
起初羅摩克里希那很抗拒這樣的安排,但他漸漸越來越喜歡卡利女神,
強烈渴望可以見到卡利女神。他埋頭於對神的禮拜和嚴苛的修行之中,
直到他的熱切達到最高峰,甚至生命垂危的時刻,終於他了悟了神。
他開始可以看到卡利女神的形體,也可以與女神交談,
他稱呼卡利女神為Ma——意味著「神聖的母親」,常常沈浸在與神交流的歡喜裡。

卡利女神廟裡提供免費住宿,所以全印度的各種修行者在經過此地時都會前來投宿。
在卡利女神的引導下,他曾經和濕婆派的女瑜伽行者學習密教,經過各種修行後,
他不僅常常能見到克里希那神(註2),也體驗到宇宙全體都是克里希那神的化身;
向一位出家僧學習吠檀多哲學與修煉法門後,他進入了最高層次的三摩地;
也曾經跟著伊斯蘭教的教師修行而見到阿拉真神,跟著基督教徒學習而見到耶穌基督。
此後,他揭示了偉大的真理:無數的宗教,是朝向唯一真理的各種路徑。
所有一切都是從那個「一」所衍生;無實體無形象又真實存在的祂,同時也擁有各種形體,
祂是藉由各式各樣的形態而展現在我們眼前

這個世界不僅僅是一場虛幻而已,一切都是神的顯現;
不是去否決這個世界,而是把一切看作是神,去愛、去禮拜祂。
這是羅摩克里希那所領悟到的最終真理。
而羅摩克里希那的偉大教導,由他深愛的弟子斯瓦米・維韋卡南達(Swami Vivekananda)傳播到世界,而且至今仍指引著我們。

註1:卡利女神,Kali,另有譯為「時母」。
註2:克里希那神,即印度著名的神祇之一 —— Krishna,亦有譯為黑天。

2016年2月15日 星期一

以瑜伽行者為目標 (中)


撰文者:Sananda
文章來源為MYM New York網站
© Mahayogi Yoga Mission保留一切權利


(續前文)以瑜伽行者為目標 (上


為了找到我們的幸福而去尋找生命的意義,最終將實現的目標是消除我們的「自我」、「我的」和「我擁有的」。這並非故弄玄虛,也不是文字遊戲,我們必須通過切實的體驗來實現真我,智性上的理解僅是第一步。


總結我的想法,追求生命的意義會引導至實現真我,也就是移除「自我」、「我的」和「我擁有的」,而這正是瑜伽的道路。

人人都希望可以「更好」,我們希望創造更好的明天,我們希望今天能解決昨天所遭遇的問題,我們希望無論承受什麼樣的苦痛都能變得強壯和堅定。而我認為,人類最終的目標就是成為瑜伽行者。


許多人可能會發現瑜伽行者的生活方式很怪異,他們並不會沈浸於世俗的享樂、對於金錢、名聲甚至穩定的生活沒有依戀;他們滿足於簡單的生活,同時不會熱衷於奢華的生活方式,他們生活的方式也許是那些在社會中努力奮鬥、立志比別人強大、富有的人所無法理解的。但是,如果瑜伽行者知道生命的秘密,且他們生活在我們尚未了悟的真實裡,那麼答案必定在他們的生活方式中。


人們為什麼匆忙地奮鬥?其原因同樣也是渴望內心的平靜,我們努力變得強大是為了求得一個牢不可破的、永恆的、普遍的寧靜。我們所追尋的是一樣的,唯一的差別只是方向。我們可以藉由膨脹自我(ego)來與各種敵人較勁;然而,當瑜伽行者消除了自我的同時,也消滅了敵人。我們越是試圖保護自己,敵人也會變得更強大。


當我們放下了自我,真我於是覺醒。


好了,你們當中很多人已經知道這些事情。現實情況是,我們知道卻不做或做不到。的確,我們知道若能夠過著瑜伽的生活方式是很棒的,並且想成為瑜伽行者。但同時,心智被世界的魅力所吸引著,且我們想要享受和體驗這些樂趣。


「為什麼我們不應該享受這個世界?」


「生命短暫,藉由享受和品味這個世界來體驗活著的樂趣有什麼不對?」


「我為什麼不應該滿足於為一家優秀的公司工作,有一個美好的家庭,不奢侈地、和平地、幸福地生活著?」


「為什麼我不應該享受會帶給我快樂的最新電子產品、旅行、享用美食、做我能做的服務,並過著平靜的生活?」


「嚴格的修行生活是艱苦的,且放下是困難的,為什麼我不應該滿足於感恩地過著健康的生活就好,何必去夢想著要實現絕對的開悟呢?」


這些想法也曾經盤旋在我的腦海裡……



生命的意義‧第二部分


我對幸福的觀點,在現代可能是很普遍的。


這種想法是吸引人的,因為在這種想法下,只要適度地練習瑜伽,透過體位法與冥想調整身心,應用瑜伽的教導在日常生活裡,愛他人並為其服務,在生活裡享有適度的樂趣而不過度執著—這聽起來的確相當合理。


瑜伽的教導對於減少痛苦是非常有用的,而且體位法和冥想確實能強化身體與心靈,對於引領人渡過生命的風暴是非常有幫助的。這是什麼意思呢?這意味著我的願望就是:「透過將教導適當地應用在日常生活中來享受人生」。這聽起來真的似乎是合理的,但事實上,基於三個理由我反對這樣的想法。


首先,事實上生命並不會如我們所願,上述的願望是基於我擁有好的社會地位,基於我有良好的經濟狀況、健康、人際關係和工作各方面的前提所做的假設。


但是,這是不可能的!


假設我們出生的環境是由業的法則所支配,也就是說,它是不受意願的支配且不為我們所控制的。實現幸福必須仰賴著過去的行為,但沒有人能對自己過去的行為有完全的自信,也沒有人知道卑微的生命何時將謝幕。即使生活一帆風順,這樣的人生到底有多少價值?享受著適度的樂趣和品嚐著適度的苦難,這樣的生活又有什麼意義?


當然,你可以不去思考生命的意義,帶著某種程度的滿足感,讓生命隨時間流逝。然而,即使你看似過著快樂悠閒的生活,事實上,你仍然是內心各種欲望的奴隸,就像是一條悲哀的魚,拼命掙扎著想要在乾涸的岸邊找到一個小水坑,卻不知道身旁就是一片寬闊的海洋。


此外,我們總是忘記了「死亡」。古老的經文《奧義書》提到:這世上最令人費解的就是,沒有人認為死神會降臨,但事實是你無法保證明天或死亡哪一個會先來臨。我們雖然知道,或至少理智上能理解,總有一天我們一定會死去,但實際上我們不會認真去面對自己的死亡。當死亡降臨時,所有的一切都如同朝露,轉瞬即逝。


其次,沒有所謂的「適度地練習瑜伽」這樣的事情,瑜伽的特點就是「徹底」。我認為瑜伽行者們的生活方式中展現了「徹底」的精神,他們徹底地解開了心智的運作,而現代科學或心理學由於缺乏對真理的探求,仍然無法完全解析這一點。


舉例來說,我們知道,「為他人行善」是一件好事,所以會讚美聖人的行為,例如德蕾莎修女。但是,如果審視內心,會知道我們還無法完全放棄個人的歡愉;我們所尋求的生活,混合了自我享樂以及服務他人的快樂。乍看之下,我們可能會說服自己這樣就夠了,但瑜伽修行者的目標,是徹底的自我犧牲和自我捨棄。自我(self)是以自我為中心的意識(ego-counsciousness)。透過徹底地拋棄自我的私慾,瑜伽修行者力求喚醒真實的自己(True Self)。


傳統對於幸福的觀點和瑜伽行者生活方式之間的差異,在於接受或放棄自我的私慾。假設世間對於幸福的觀點是以滿足利己的欲望為前提,這就與瑜伽的真理互為矛盾;然而自我私慾這樣的描述其實是模糊不清的,「實現瑜伽」的欲望是一種自我私慾嗎?答案是否定的。


驅使心產生欲望的力量是一樣的,但重要的是欲求的對象為何。因為世上的一切必然是有限的,它們不是真理,也非永恆,正因如此,它們只能是自我私慾的對象。然而,如果欲求的對象是瑜伽,這意味著對象是永恆不變的真理;當對瑜伽的欲求達到極致,它將成為「普世性」的欲求,那就不是自我中心的。


因此,這種享受生命的生活,適當地挪用瑜伽的方式,便不再是瑜伽。在實踐過程中,這種情況可能會發生,但只要瑜伽行者堅定地保持瑜伽的初衷,這份追求就不會半途而廢。所以,享受著半調子瑜伽的生活方式,等同於放棄瑜伽,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如果只有做一半,倒不如全部都不要做。


然而,真正的原因是第三個:我的靈魂無法滿足於這種半調子的瑜伽。即使我這輩子都不缺乏感官上的享樂,但若當自己的人生已來到盡頭,卻尚未觸及瑜伽行者已經實現的境界,如此,我仍然會認為自己的人生是失敗的。光是想到這一點,我就不禁唏噓悲嘆。


您可能會持反對意見,認為像瑜伽行者這樣聖者般的存在是非常特殊的,不是每個人都能像他們那樣實現真理;對於普羅大眾來說,與世間做出適度的妥協,在日常生活中體驗喜怒哀樂,不也還不錯嗎?


但是,這種妥協後的理想並無法說服我的靈魂。假設我愛上一個身份地位遠高於我的人,我能因為地位不同而放棄愛她嗎?她是人,同樣的我也是,社會地位只是心智的產物。同理可推,即使我煩惱纏身、罪孽深重,我仍然可以像佛陀一樣尋求開悟。這不就是戀愛嗎?


繼續閱讀:
〈以瑜伽行者為目標(下)〉

2016年2月4日 星期四

以瑜伽行者為目標(上)



撰文者:Sananda


生命的意義‧第一部分


生而為人,你必須學習生命的目的和意義。

然後,你必須反思它。

究竟有多少人在思考這一點呢?

——Shri Mahayogi Paramahansa


在這變化萬千的娑婆世界中,有時候會像是被捲入旋渦一樣,不小心迷失自己。在這些時刻裡,偶有幾次,我的心會突然安靜下來,仿若處於真空狀態,Shri Mahayogi 上述的那段話便出現在我心中。


接著我的心墜入這些文字的核心,外界的紛擾逐漸消融。然後,有著一股強烈的渴望想知道:我到底是為了什麼而活著?那就像盼望著與愛人相見的心情,讓人感到錐心之痛。這股渴望激起我強烈地想知道自己存在的奧妙:我為什麼在這裡?我為什麼活著? 怎麼樣是活著?


去學習生命的意義和目的,去反思並且實踐它是最為重要的。我們都想知道活著的目的。然而,我們之間有多少人,真正熱切地渴望能了解,並認真地付出努力來實踐它?


倘若我們不知道生命的目的或意義,那麼我們是為了什麼而活?如果人生的目的是工作,如果人生的目的是為了享受美味的食物,如果人生的目的是為了賺錢,或追求享樂,那這些追求的意義是什麼?


我想知道的只有一件事:什麼是瑜伽行者所曾擁有的,及他們的所見、所知。他們必定觸及一個我還不知道的偉大秘密,他們肯定已經觸碰過靈魂的秘密。光想到這點我的靈魂便被照亮並充滿活力,我的心喜悅地跳動著,並禱告:「哦,瑜伽行者,請賜予我你的所見及所知,請教導我靈魂的秘密,請揭示最窮盡、但卻永遠無法通過智識而到達的秘密。」


然而,當世界的騷動回到我的腦海裡,這樣神聖的時刻離我而去,我的心再次陷入漩渦。內心深處的寧靜也許存在於每個人之中,這是我們必須探求的,然而,這個世界抓著我的心,沒有要放手的意思。我渴望從漩渦裡逃脫,並安住在那寧靜的深處,因為那是我所認知的靈魂的秘密與所謂真實的自己。而我認為了解這點就是生命的意義。


你是否能誠實地回答自己生命的目的呢?如果無法,那麼你就必須去尋求。生命短暫,它過得如此之快,但為時未晚,你甚至應從此時此刻開始。


人們並不是出於自己的意願而出生,也不是出於自己的意願而活著。如果人類是出於自己的意願而出生,就不會產生這些問題。我們自然地,知道我們現在存在著,但我們不知道自己是誰,而且不知道自己為何存在。基於上述原因,我們深受折磨並感到痛苦,當我想到這點,便覺不可思議。


根據瑜伽的教導,我們生來是為了履行我們的業,為了接受前世行為的果,而必須一再輪迴轉世,這樣的持續是具約束力且永恆的。


它就類似,一個人即使被迫過著艱困的生活,仍必須持續地在每天清晨醒來。無論我們在深度沈睡時如何高興地忘卻了痛苦和悲傷,在某些力量之下,我們不得不再一次醒來,面對這天要遭受的痛苦。這樣的模式每天持續著,同時也讓人困惑:「為何我必須經歷如此痛苦的人生?我是為了什麼活著呢?」


Shri Mahayogi說人的一生就像是一天。出生後,人們採取各種不同的行動,然後死亡降臨。如果一天的循環重複著,那麼一生的循環必也如此重複著,這就是所謂的輪迴。

瑜伽行者參透這深奧的因果關係,並且加以闡釋了這番教導:由無知產生自我,然後演變為隨之而來的人生。


我認為我們已經學過許多關於因果關係定律的教導。那麼,如果生命是由業的力量所創造的,生命還有意義嗎?如果自我是由無知所生,且更多的欲望升起創造了業,生命進而出現,那麼生命的起源就是無知。由無知所產生的行為和事件,又具有什麼樣的意義呢?


我覺得這裡有一個很大的提示,它是這樣的:尋找生命意義的本質,就是去尋找輪迴的起源。也就是說,消滅無知。這裡所說的「無知」,並非一般所指只是對行為與事情的不明暸,它指的是原始的或根本的無知,對真實自我的無知。關於「我們為什麼而活?」這個問題,就是內在的自我探究。


雖然上述所說,是從邏輯推導即可獲得的答案,但當我試圖探索人生的真諦時,這也是我內心的答案。


認真地回答這個問題,等同於開悟本身。去探究「我為什麼而活?」、「生命的目的為何?」,就會到達「我是誰?」這個問題,而與瑜伽的目標達成一致。


你們之間很多人可能不會滿意我的結論,因為當問到「我是為什麼而活」,通常意味著「我這麼做的目的是什麼?」,「在這個世上我能做什麼?」或「我應該怎麼做才會變得快樂?」。這些問題會產生,來自於對外在世界的欲求,或是企望自我在這世上有一個明確的角色定位。


除非你認知到我們的生活是為了實現真我,否則你不會完全滿意這樣的解釋。


但是,如果你活著所做的一切僅僅是侷限於業的法則,那最終的結果也不過是,你會做任何心智所渴望的事情,然後心智會創造行動的意義。只有當我們尋求生命的真諦時,這些問題才真正具有意義。


遺憾的是,人們通常不會認真地去尋求。當我們遭遇困難,這深奧的問題在我們內心出現,然後我們探索一小段時間後,便又被其他事情所分心且這探索很快地便被遺忘了。這個世界充滿著吸引力,尤其是在這個高科技的時代,有各式各樣超乎想像的娛樂活動,所以你有太多的選擇可以填補心中的空白。


而且,這循環永不停止。你每天辛苦的工作,然後將自己置身於朋友群中,並享受其中的樂趣,接著,有一天又有不愉快的事情發生,突然間你不禁再次質疑自己為何而活。但是,你很快的會試著藉由其他樂趣來分散注意力,忘掉這些不愉快。這一直重複著。


當我年輕的時候,我相信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我天真的以為即使是「開悟」,也可以很容易地獲得。隨著我年紀增長,漫步於世,每當眼前遭遇困難與障礙,心裡便產生疑問。


然而,當我投入於世上的娛樂活動時,這個疑問和我的痛苦會一起短暫的消失。


這樣的過程我已經重複了很多次。這正是業的力量,即使知道享樂最後會是以痛苦終結,又任由自己讓那個力量擺布,我不斷重複這樣的愚蠢。


另一方面,那些已經累積生活經驗的人知道,內心的穩定是來自滿足或接受自己的現況。


許多人認為「生活地很好」,就是一邊品嚐著適量的苦樂,健康地過著每一天,這也就是幸福與知足,同時對自己單純的存在心懷感激地度過每一刻;許多人認為這是瑜伽的真理之一。


然而我感覺到瑜伽並不是以「幸福」這樣不明確且短暫的概念為目的。瑜伽的根源有絕對的力量,在瑜伽裡,我感覺到那堅定不移的力量,內心沒有一絲紊亂—無論處於什麼情況,處境如何艱難,即使身體可能受傷或死亡。


這種力量的源頭就是開悟。這絕對的力量得以實現,是來自於實現了不朽真理。幸福,並非因為安全並備受保護地生活在這世界上。Yogi說,他的內心就像海洋最深處一般始終處於靜止,不管他身處戰爭,亦或夜晚獨自待在沙漠。


我想人們無法堅持尋找生命意義的原因,不僅僅是因為這世上的誘惑(在瑜伽教導裡解釋為幻象),還因為探問心智無法掌握的「絕對」是困難的。於是,我的目標轉而成為一個具體存在的瑜伽行者。


如果有所謂的「成就者」,他們一定是瑜伽行者。


瑜伽行者是完美的,他是所有人的目標,他是人類所能到達的最高境界,瑜伽行者知道生命的意義,也就是說,他已經消滅了無知,並已經了悟真我。


請原諒我冒昧地說,將Shri Mahayogi 與我相隔的阻礙,只有「心智」。或者,說得更簡單一點,是:「自我(ego)」或「我的」和「我擁有的」。如果我們移除了這些誤認為很重要的我執,瑜伽行者隨即出現。這將會是前所未有的開展啊!


繼續閱讀:

〈以瑜伽行者為目標---中〉
〈以瑜伽行者為目標---下〉



2016年2月1日 星期一

團體練習相關資訊

我們的身體、呼吸及心念有著緊密而互相影響的關係,
透過體位法的練習,控制生命能(Prana) 或是我們稱之為「氣」,
進而讓不停息的心智活動靜止下來,當心智安靜下來,實相將會顯露,
因此體位法不是我們練習的目標,而是邁向覺醒的準備。

在這裡,我們依循 Mahayogi Yoga Mission 的練習方式,
在動作停留中,伴隨專注且深長的呼吸(尤其是吐氣),
並在每個體位法之後,以攤屍式(Shavasana)休息,
慢慢帶領自己進入穩定而放鬆的冥想狀態。
此種練習方式適合所有程度的瑜伽練習者,即使是從未接觸過瑜伽的人也沒問題。
無需擔心柔軟度與動作外貌,只要跟隨正確的呼吸方式,便能獲得瑜伽練習的好處。

120分鐘的團練時間內,將有老師帶領練習瑜伽體位法、靜坐冥想,
以及互相分享經驗或討論瑜伽教導,歡迎有興趣的你加入我們的練習~


【團練資訊】

週二晚上 19:30  120分鐘
地點:心悅人文空間(網址連結)   台北市金門街12巷7號


想要了解更多或是想要預約者,請e-mail至以下信箱:
mymtw.info@gmail.com
或是私訊FB 的粉專:瑜伽行者學苑

瑜伽行者學苑會不定期張貼各種活動訊息,歡迎按讚・追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