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26日 星期四

安住於此,宛如落葉

 


撰文:Priya

 

要像風中落葉一樣生活在這個世界上,

這樣的葉子,有時候是被吹到家裡面,有時候是被吹到垃圾山上。

 

樹葉依隨風吹而飛去,有時候是到好的地方,有時候是不好的地方。

 

現在神把你放到這個世上,這樣就夠了,就請安住在這裡。

 

如果下次祂把你提起來放到更好的地方去,

等到下次再想怎麼做會更好,也還來得及。

 

神把你放在這個世界上,對於這件事你能做得到什麼呢?

請把自己的一切都交給祂,

請在祂的聖足下完全獻出自己,

這樣就不會再有什麼困擾的事。

這樣做的話,就會了悟到「做所有事情的都是神」了吧。

 

-----羅摩克里希那Sri Ramakrishna)  

摘選自《ラーマクリシュナの福音》

 

 

很喜歡羅摩克里希那的這段話,裡面透露了信仰的力量(畢竟,如果不是對神有強大、堅定的信仰,很難在任何環境下都不會動搖吧🤣),除此之外,我覺得也在教導去克服心理上的二元性,丟掉對現在所處環境的評斷,把注意力帶回自己的修行上。

 

在神的聖足下完全獻出自己,我想並不是推卸自己的責任,而是積極地想著神,在日常行動時盡力去付出,並且對結果沒有執著。希望自己也能時時刻刻都想著神!




2023年10月11日 星期三

《瑜伽的福音》第三章 心

  

2023年9月16日讀書會紀錄


撰文: 資宜
 

瑜伽裡常說,一切的煩惱和痛苦都是「心」所製造出來的。那麼,到底「心」是什麼呢?「心」又是如何作用,使得大部分的人都受它束縛?這是9月16日《瑜伽的福音》第四次讀書會所要討論的主題。
 
本次讀書會延續上個月分組討論後、集體呈現的作法。經過八月的牛刀小試,這一次各組參加者們早早便到喜樂修苑聚集,進行最後的準備工作,滿懷興奮地想將過去幾周所討論與獲得的心得與其他人分享,晚上七點一到,本次的讀書會便正式拉開序幕。
 
首先,克里希那組的參與者用短劇的手法,武士與和尚的對話,說明天堂與地獄僅存於人心的一念之間。貪、嗔(憤怒)、癡(無知)三毒造成了地獄,一旦擺脫了束縛或得到解脫,便馬上存在於天堂。

 



 

接著象神組邀請大家閉上眼睛,跟隨著引導沉浸於故事中。大家隨著故事中主角所遇到的際遇時而為之開心,時而為之不捨。主角被欺騙時,我甚至覺得這個玩笑開地太大,而對主角周圍的朋友同事們生起氣來⋯⋯最後,引導者揭曉,這一連串的高潮起伏,只是主角所作的一場夢。這個體驗所帶來的衝擊好大,我氣我自己跟隨著故事的起伏而投入了這麼多的情緒,更氣自己沒有分辨清楚,剛剛的故事只是別人夢裡的故事,連個真實發生的事件都談不上,主角的夢醒了,我對主角周遭朋友對他所做的事情竟然尚未釋懷。原來,我一直困在這個由現實生活所打造的虛幻裡,忽喜、忽憂。

 

毗濕奴組隨後帶領大家認識「無知」,即其他宗教中所說的「原罪」,並透過自製影片以容易理解的方式闡述煩惱的來源,以及提醒我們的本質是深受祝福且自由的。最後,引用《一個瑜伽行者的自傳》中提到,瑜伽南達有一天在電影院看到有關歐洲戰場的新聞影片後,內心詢問主,為何允許這種苦難發生呢? 神聖的聲音告訴他:「⋯⋯這些影片同樣真實,也同樣不真實⋯⋯痛苦激起記憶,只有透過智慧才能得到解脫。死亡的悲劇並不真實,畏懼死亡的人就好像愚痴的演員,只是受空包彈射擊卻在舞台上驚嚇斃命。⋯⋯瑜伽南達於是領悟,當一個人終於堅信一切創造只不過是一齣浩瀚戲劇,並體悟到他存在的真實乃不在戲內而是超乎其外,他的價值觀會因此深切改變

 



 

梵天組與濕婆神組以圖示的方法說明業、八種痛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五種煩惱無知、自我本位、執著、憎恨、貪生與四種無知將非永恆之物視為永恆、將不純淨之物看成是純淨的、在非幸福之物上看見幸福、把非我視為真我的關聯性,因此消滅無知將終止心的作用,使我們歸於自由。結束前,更以一個小討論,提醒我們此生為人擁有肉身,能夠學習及實踐瑜伽是珍貴又被受祝福的一件事。
 

經由前述的分享與討論,我們了解了生活中的許多波動原來來自於心的作用,也了解了這一切宛若一場夢,夢醒了,看到的將是不同的風景。於是卡利女神組再次提醒大家人在世間上真正的工作是「實現自己」,其他加諸在身上的頭銜或身分,僅是為了滿足生活上最低需求或者盡應盡的責任。
 

將近兩個小時的分享與討論一下子便接近尾聲,各位參加者絞盡腦汁的準備,帶給大家滿滿的收穫,在一連串的笑聲或驚嘆聲中,心裡似乎都有一部份被觸動。有人分享影片中細微地展現生活中產生的執著,引起許多人的共鳴;有人分享何其幸運可以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學習瑜伽、一起作夢;也有人說如果此生為動物,方才的討論便無法實踐。大家也開始期待下一次讀書會的到來,更進一步認識真理的教導。

 

 

 

 

 

2023年10月10日 星期二

《瑜伽的福音》第二章 真理


 2023年8月25日讀書會紀錄

 

撰文:Ayano
 
進入到《瑜伽的福音》第二章的讀書會,我們採用了與過去不同的方式進行。接下來的讀書會將由參與讀書會的同學們依照分組先行準備分配到的篇章,並在20分鐘的時間內,透過任何方式,無論是透過引導討論,還是透過表演等,根據自己的理解進行詮釋,將書中的教導呈現給所有參與讀書會的同學。經過三個禮拜的準備,終於到了8月19日讀書會的當天。讀書會正式開始之前,Ananda Ashrama早已聚集了各組同學,進行著最後的彩排演練。現場充滿了熱烈的討論和期待的眼神,彷彿每個人都迫不及待地想要分享真理的教導。
 

(圖1:讀書會開始之前的彩排)


 首先,第一組同學先針對佛陀曾闡述關於聖典的教導:「必須要親身確認過其正確性,不正確的話就沒有遵從的必要性。」提出了幾個問題,並邀請大家進行5分鐘的自我探問。

問題一:在生活中有認真地思考教導和自己的關係嗎?
問題二:有嘗試將教導實踐於生活之中嗎?
問題三:實踐後所獲得的體驗和一開始所認為的教導是相同的嗎?
 
在實踐教導之前,我們必須先了解其起源。在〈瑜伽與佛陀的普世性教導〉篇中提到了:「瑜伽不屬於特定宗教,但是瑜伽是一切宗教的本質。」這引發了我們對於宗教本質的探討。在現場進行了投票,不同人對於宗教本質的理解有所不同。有些人認為宗教的本質是消災解厄,有人認為是療癒人心,也有人認為是勸人為善或是精神寄託。然而,普世性意味著無論是瑜伽還是佛陀最初的教導,都超越了國族、膚色、宗教或語言的限制。
 
佛陀最初的教導中闡述了「四苦八苦」,這些苦源於欲望,而欲望又源自於自我(ego)和無知。無知可分為四個種類:不淨、無常、苦和非我,與「淨常樂我」相反。人們錯將無知當成真正的自己,因而產生了痛苦。在分組討論中,我們將不淨、無常、苦和非我的概念與生活經驗進行對照。有人發現在幫助他人時心中並不純淨,可能夾帶著對對方反應的期待;有人在與朋友的矛盾中感到痛苦,因生活中的變化無常,友情也可能會經歷波動;還有人因為對幸福有特定的想像,無論如何都想要買到限量物品,因而可能感到焦慮和不滿足;最後,有人意識到將他人評價視為自我價值存在,陷入非我的固著觀念之中,忽略了自我價值的本質。

 
圖2:可愛的象神組
象神下凡來和各位同學說明苦的原因

圖3:Yogi桑親筆所書寫之「淨常樂我」說明無知的種類




























若要將所有的痛苦消除,則要透過佛陀所教導的八正道修行,只要下定決心,持續且堅定不移,帶著純淨的身心為萬物獻身服務,就能到達那完全寧靜、所有痛苦皆消失的境界——涅槃(Nirvāṇa)。涅槃的概念對於每個人可能有不同的想像。每組同學獲得了一張白紙,可以在上面描繪各自所想像的涅槃。有人說涅槃應該是散發著光的,也有人畫了一個點,示意專注的意思,還有組別維持著原本白紙的樣子,表示涅槃是沒有自我中心和無知的。還有同學提問「你看到的是一張白紙嗎?」這突如其來的問句讓大家都笑了。還有人寫了「不知」,因為涅槃的境界不是用腦袋去知道,而是必須透過實踐去體悟。

 
即使現在還很難去理解涅槃的境界,但開悟的聖者們都是這麼說的:「你和我是一樣的。」即使我們的際遇和所做的事情有所不同,但這並不改變我們與聖者們相同的本質。為了能了解這樣的境界,我們需要對真理更深入的思考和實際行動,並且親身確認其正確性。透過讀書會由各組同學們精心準備的討論,將艱深的文字轉化設計成活動、問題的提出,讓我們能進一步思考和反思,對照真理是否存在於日常生活中,並融入到我們的生活中這是通向更深層次理解和體悟真理的重要一步。讓我們一起努力,走向追尋真理的道路吧!
 

2023年10月4日 星期三

我們是一

 2023/9/22 線上冥想會記錄

撰文:Kay

 

行動瑜伽(Karma Yoga)藉由為他人服務來練習無私和不執著,是消除自我中心(ego)的瑜伽實踐,行動瑜伽分為了三個階段:

在最低層次是有對價關係的,有所付出就要求回饋;其次,是在不犧牲自己的範圍內,對他者行善;最高的層次,則是為了成就他者的善而犧牲自己。(註)

 

 

自從開始練習行動瑜伽,我常會在生活中檢視自己的行動,大多時候,我的狀態仍處於最低層次的對價關係,例如在捷運上讓座,如果對方沒有說聲謝謝,心裡會有些在意,更進一步思考我讓座的動機,自己可能在擁擠的車廂裡也想坐著,但又擔心別人會覺得我看來健康強壯卻不讓座,由於讓座是因為在意別人的眼光多於對方需要座位,所以才會介意對方是否有道謝。

 

9月22日冥想會的主題是「真我」,閱讀內容為Kinkara於2022年御聖誕日的祝辭(收錄於至高白鳥第No7 第18頁至20頁),大家討論著其中一段 「Yogi桑說:最開心的事就是所愛之心感到喜悅,您為痛苦的人所做的事,就是為我做的」,這段話既是行動瑜伽的無差別心,也是Yogi桑給我們的秘訣,如果還不能完全無差別的行動,就把服務的對象當成是自己尊敬的上師,這時至少能先跨出第一步心甘情願地去服務,接著在服務的過程中因為利他感受到了喜悅,那個利他好像會變成了利己,慢慢就能體會到那個對方也是自己、我們是一,沒有了你和我的差別,我們的本質都是相同的,那才是真正的我。

 

回到讓座這件事,因為我太在乎自己,才會介意行動後是否得到了相應的回饋(即使只是聲謝謝),行動瑜伽要練習的是單純的行動、沒有分離出來的自我(那個也想坐下來或是在乎他人觀感的「我」),以「慈悲喜捨」正確的念頭去行動,原本認為該盡的義務會變為權利、化為歡笑。很喜歡那天冥想會時,Prasadini說的一句話:「我們會被過去的經驗所影響,而把注意力放到我身上,但只要專注在每個當下,每個當下都是新的,就可以活出每個片刻!」希望自己能更加專注在每個當下,在行動瑜伽的練習中超越對價關係的層次,更純粹的為他人服務,最終在行動中獲得自由!

 


 

註:引用自《瑜伽的福音》p150

 

 

2023年10月3日 星期二

消失的第十個人

繪畫:Priya

撰文:星勻

印度有一個寓言故事,有十個傻瓜,涉水渡河,到達對岸之後,為了確認十個人都沒事,於是其中一個人就開始數人頭,但他卻漏了自己,因此數來數去,結果都只有九個人。另一個人問他,「你有算對嗎?」接著他也幫忙再算了一次,但同樣漏了自己,因此結果還是九個人。每個人都依序算了一次,但沒有一個人算到自己。最後大家一致認同:「我們這裡只有九個人。」但接著他們又互相問:「到底是少了誰呢?」然而十個人面面相覷,誰也回答不出來。


最後,有一個人說話了:「不管是誰,我們確定是失去他了!」語畢,他忍不住哭了出來,剩下的九個人也跟著大哭了起來。


這時候,有一位旅人經過,看到他們哭得那麼傷心,於是上前關心他們怎麼了,旅人聽完他們的解釋,就發現原委,為了讓他們能夠明白十個人都已經平安上岸了,於是想出了一個辦法,旅人說:「我現在每個人都揍一下,被揍的人就依序報數,這樣就知道你們總共有幾個人了。」


他給了每一個人一拳,直到最後一個挨揍的人大喊「十」,一群人終於找到了那個消失的第十個人,忍不住開心地歡呼起來。

 

聖.拉瑪那.馬哈希(Shri Ramana Maharshi)引述這個故事,對求道者說明:「第十個人可曾不見嗎?他們一直都在那裡,然而他們憂傷的根本原因,並不是真的有誰不見了,而是出於無知,寧願相信有人不見了。」        

-----以上引自《真我宣言:印度靈性導師拉瑪那尊者的教誨福音》-----

  

這故事彷彿人生的縮影,人們常常為了尋找「自我」或者「幸福」而苦惱不已,這個消失的第十個人,如同許多人終其一生想追求的幸福,其實自始至終已經存在,然而我們一再重複數著生命的得與失,卻沒有發現真正所求的答案就在自己之內。

 

回想自己以及這個世界上一般的價值觀,常常都會為「幸福」或「成功」訂下許多的條件,例如遇到連假,就會覺得一定要去外面旅遊,才不會浪費掉難得的連假,如果沒有搶到熱門的飯店,就會覺得假期不完美的感覺。希望可以買到最新、或顏色最限量的3C產品,希望住進地段最好、視野佳、還要買在低價、保障未來增值的房子裡,希望能夠擁有什麼樣條件的伴侶才是幸福的婚姻⋯⋯這些看似能夠讓人快樂的「幸福條件」,卻同時也是煩惱和痛苦的來源,讓人永遠在追求著這些飄渺的幸福,而忽略了此時此刻才是唯一能夠掌握的。

  

我不禁自問,何時才能結束這場荒謬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