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1日 星期二

業(Karma)和諸行無常

繪圖:Radha


2025冥想專科基礎篇 5

2025/09/20

紀錄:Kay


冥想專科的第五回,主題是業(Karma)和諸行無常。


所謂的業,就是在收割過去所種下的種子,無論是誰,會出生都是有原因、理由的,那是因為在前世的業。現在是過去的集合體,而現在的行動決定了未來的結果,所以我們要活出此刻。Sananda桑一開始提到了Neti–Neti(不是這個,不是這個)的練習方法,在冥想時,每當念頭出現,就在那一瞬間放掉它,讓心回到空的狀態。這個方法也可以應用在日常生活中,透過「這不是真實」的否定方式,放下執著,使心更穩定。

像我自己在情緒起伏時,常會對自己喊話:「這不是我的情緒」,藉此抽離先冷靜下來,等到那個「激動」的當下過去後,再在冥想中進一步探究:「那是誰的情緒?」冥想和日常生活就像兩個輪子,彼此牽動、互相影響,冥想是內在的練習,日常生活是外在的實踐,而辨別冥想的目的,就是為了創造一個不會晃動的心。

諸行無常是佛陀的教導,指的是世上所有東西一直在變化。這讓我聯想到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的名言:「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事物在變化中呈現相對的不變,而在相對的不變中,又不停的變化著。就像川流不息的河水,我們認為是同一條河,但它其實一直處於變的過程中,當我們再次踏入河流時,河水已經是另一波的水,甚至我們自身也已經改變,不是過去那個踏進河流的自己了。

我們的心也是不斷在變化,卻又會被過去所綁住。面對諸行無常,秘訣就是不要被變化綁住,Sananda桑告訴我們,瑜伽的奧義就是活出瞬間,因為每一個瞬間都在過去,真正能掌握的,只有現在這個瞬間。對諸行無常的冥想方法,首先要觀察心是如何對這世界起反應的,Yogi桑說:「看到的世界會是心映照出來的形象。」當我們讓心確實理解諸行無常,心改變了,看待世界的方式也會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