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3日 星期三

神啊,祢聽見了嗎?




對神的祈禱

Yama&Niyama實踐系列文章

撰文:星勻


過去,你問我相信神嗎?其實半信半疑,但是卻有很多對神祈禱的經驗,尤其是遇到人生重大考試的時候,就會拿著准考證到許多大家推薦香火鼎盛的廟裡去拜拜。拜拜的時候還要盡可能地把自己的姓名地址、生辰八字交代清楚,深怕神明會搞混或沒有辦法達到自己的願望,但有時看著神壇前許多的准考證影本,以及絡繹不絕來祈求考試順利的信徒,我又忍不住感到疑惑,考試的名額就只有那麼多,如果每個人都來拜拜,神明到底要選擇庇佑誰呢?學習瑜伽之後,我漸漸不再像以前那樣去廟裡拜拜,因為我知道神就在我之內,與其遠求,不如內觀。


近期到清邁去旅遊,參訪的寺廟裡都有佛陀的神像,讓我油然而生一種親切又想靠近的感覺,然而站在佛陀之前,我卻突然像一個學生站在自己敬愛的老師面前,發現自己不知道該祈求什麼。因佛陀已告訴我們業的法則,如果我們今天所發生的種種,都是收割自己過去所種下的因。如此,似乎未來人生中一切的成敗都取決於我自己過去的業,我又要向佛陀祈求什麼呢?


帶著過去的習慣,我的心裡還是有很多的願望,其中大多是一些世俗的願望,但我又想如果在佛陀面前叨叨念念著這些願望,豈不是讓他老人家失望的都想下來巴我的頭了。於是我在佛像之前佇立良久,思考著什麼是我這一生真正最渴望獲得的?我發現自己心裡的願望說都說不完,自己的身體健康,家庭關係和睦,外甥女的求學生涯能夠順利,甚至希望世界和平。但又想這些對於物質世界的追求,就如同天空不斷變化的浮雲一般,真的值得我耗盡一生的去追逐嗎?直到最後,我明白此生能夠學習到瑜伽的真理,已經是獲得了超乎我所能想像最大的幸福,並清楚的感覺自己心中最想要的願望,就是在臨終時我夠對自己完全的問心無愧,我希望自己的每一個念頭到行動,都是與神相同的,純粹聖潔,並且奉獻於這個世界。我希望神能夠讓我更堅強,能夠抗拒誘惑,並且無論在什麼樣的環境裡,都能夠為別人付諸行動。


回到台灣之後,我的心裡還是時不時受到生活的事物波動與吸引,讓我失去了對信仰的行動力,甚至浮現「就這樣盡情快樂地過一生吧!」這樣的念頭。我為了自己腦海中這樣的念頭感到羞愧,因此我試著在冥想時對著上師Shri Mahayogi冥想,著急地跟Yogi桑說:「您還在這裡嗎?可以幫幫我嗎?」。我試著在冥想中與Yogi桑更靠近,但卻沒有辦法感受到過去在Yogi桑身邊喜悅。


為了加深冥想,我努力地更落實每天的體位法與冥想,漸漸的,我明白那些在我心裡難以放下的 ,或許都是為了想證明自己這一生是沒有白活的,以及希望獲得別人對自己的認可。但我清楚在目前的階段,唯有每天履行體位法的練習,我才能夠獲得對自己的尊敬,並昂首闊步的在與神約定的道路上前進。


幾天之後,為了要完成這篇文章,我拿出至高白鳥參考裡面的內容,在一次的真理問答紀錄中,看到有人問Yogi桑什麼是「神的恩寵」,Yogi桑說:「神總是賜與恩寵,但是被自我中心(ego)或煩惱所污染的心卻不知道這一點,所以沒有辦法領受。領受恩寵往往是心被逼到極限、或是透過瑜伽,在心被施予淨化的過程中所領受。就是如此,恩寵是不間斷的,像太陽一樣地賜予我們」。


此刻,我再一次感受到神的恩寵,而每一天精進自己的修行,都是對神的祈禱。












2025年8月11日 星期一

回到十七歲

繪圖:Radha


Yama&Niyama實踐系列文章

撰文:Radha


最近參加了台中瑜伽與寫作的課程,寫作的題目是「十七歲的我」。

雖然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但記憶中馬上想起的是那時候有傷害過的人,因為對方待我無怨無悔,而我卻把他對我的好視為理所當然,現在回想起來,那些傲慢與脾氣都還歷歷在目。

不傷害(ahimsa,又譯為非暴力)是瑜伽對外持戒(yama)的戒律中最重要的,是根基於萬物的本質都是珍貴的、一體的,而不去傷害他者、不施加任何苦痛於他者,包含言語、行動和思想上都不讓他者痛苦。言語是具有很大的力量,能夠說出甜美的話,同時也可能會傷害他人,而是先有思想,才會化作語言,所以思想一樣有傷害的力量。

這件事情讓我記起了一段真理問答的內容:

問:如果傷害了別人而無法挽回的話該怎麼辦呢?
Yogi:自己察覺到傷害別人是好的。可能的話,向你傷害的人道歉。如果無法做到,請在心中道歉,然後小心不再做出同樣的行為。
問:在心裡懺悔或是道歉,對那個人有影響嗎?會有什麼幫助?
Yogi:是為了自己。藉由如此,可以淨化心中的一個業(karma)。

寫作課的最後問了一個問題:如果可以選擇回到十七歲重來一次,你願意嗎?

本來沒有疑問的想要回到十七歲的時光去修補這個關係,但上述真理問答的內容已經讓我豁然開朗,此刻最重要的是不要再讓同樣的事情發生,而且不只是不傷害他人,更重要的是溫柔、真誠地對待身邊的人事物。







2025年8月8日 星期五

神啊,請 (xxx治療我的拖延症xxx) 賜給我靈感!


2025/08/03

紀錄:得到治癒拖延症良藥的 Ayano


颱風接連著罕見的強烈西南氣流,讓一向藍天的台中,午後也罩上了一層灰濛濛的雨幕。這天,我們在群島藝術園區的小劇院舉辦了「神啊,請賜給我靈感!瑜伽與寫作工作坊」。這是 Mahayogi Mission Taiwan 推廣「夢應作如是觀」展覽全紀錄系列活動之一。場地外的看板上寫著:「一個人很自由,一群人有力量。」呼應瑜伽可以帶給我們自由與力量。

參加者來自各地,一半是平日一起練瑜伽體位法的同學,另一半則是對寫作有興趣的朋友。年齡從16歲的青少年到中年的學員都有。小劇院平時是表演空間,今天迎接我們的,是整齊排列的課桌椅,以及延續「夢應作如是觀」主題、宛如走進森林般的微型展區。雖然天氣不佳,大家仍帶著熱情和好奇準時到場。

課程由作家、編劇劉梓潔帶領。她也是跟隨 Shri Mahayogi 多年的弟子,靈性名字為 Marula(中世紀印度女詩人的名字,意思是「從神那裡獲得靈感的人」)。一開始,Marula先帶著大家將呼吸慢下來,接著做了兩個簡單的坐姿體位法式,讓脊椎延伸、下背挺直、手臂伸展。

瑜伽跟寫作有什麼關聯呢?Marula談到平靜的心對寫作很重要。瑜伽是控制心念的波動1;寫作同樣需要在文字落到紙上之前,先安定那些翻湧的想法。兩者都需要實踐,文字沒有寫下來,都不是真的。Marula分享自己寫作的兩個關鍵條件,一個是「瑜伽」,另一個是「死線(deadline)」。

在課前的問卷中,詢問了大家為什麼想上這堂課、在寫作上遇到什麼困難。投票最高的答案是「拖延」。如何對抗拖延?Marula笑著說:「這不是寫作的問題,是人生的問題。」不過在談論人生之前,她提出了三個很務實的方法:

1.          訂定死線:她引用《黑鏡》編劇查理·布洛克的話:「不要談什麼天分、運氣,你需要的是一個截稿日,以及一個不交稿就打爆你狗頭的人,然後你就會被自己的才華嚇到。」

2.          移開阻礙:前輩Anandamali桑曾說:「是什麼阻礙著你呢?把它移開就好了」如果阻礙的是想法,那就要去仔細地審視它是什麼。

3.          建立好習慣:有人問 Shri Mahayogi 如何面對惰性,他回答:「那只是心的習性,來建立好習慣吧!」

接著,Marula拆解了寫作的架構。如何從「神」那兒得到靈感?對每個人來說,神的形象或許不同,但瑜伽裡的「神」是「真正的自己」,靈感不是從天而降的東西,而是內在的專注力帶來的直覺。有時我們會在詞彙不足、找不到恰當形容時卡住,但如果把寫作比作一棵樹,修辭與「金句」只是最頂端的葉片與果實。能讓文字紮根的,是最基礎的土壤(素材、經驗、養分)與根(感知與思考),以及像陽光、空氣、水般不可或缺的元素——對寫作的熱情。而讓一切成立的根基,最重要的是真誠,誠實地問自己:我真正有興趣的是什麼?我此刻在思考著什麼?我在每個經驗的當下,可有把心打開好好感受?

聽到這裡,我覺得一束光照進了拖延症的烏雲裡。既然寫作的土壤那麼重要,那不就是我們長期在瑜伽中最熟悉的事嗎?瑜伽教我們控制心念,也教我們細細檢視自己的心與想法,像剝洋蔥一樣,一層層往下探。久而久之,我們會習慣很認真地問自己:這真的是我想要的人生嗎?而且不只是思考,還要打開感知去直覺地接收答案。如果能不帶恐懼地看著那赤裸的心,真實地面對自己,就一定會有所感受。體位法的練習同樣對寫作有幫助,不但能練習控制呼吸、控制身體,進而控制心,還能讓我們伸展身體、鬆開緊張,當身體鬆了,靈感也就有了空間可以流動。

進入實作階段,Marula帶著我們先稍作冥想,讓心漸漸安靜下來。這次的寫作題目是:「十七歲的我」,25 分鐘、約 200 字。或許你現在在電腦前,也可以試試看。最後的觀摩與分享,多位學員主動上台分享自己的創作,像是與那個青澀的自己短暫重逢。間隙裡,也有人走去看微型展覽,像在不同時間與空間之間穿梭。會後Marula也即時地給學員們創作的回饋,並將瑜伽的教導與寫作的技巧交織在一起。原來,寫作與瑜伽的距離,比我們想像得還要近。

 

圖:微型展區2

1:原文為Yogaś citta‑vtti nirodhaḥ《瑜伽經》第一章第二節

2:場佈小彩蛋——本次場佈的森林裝置中使用了檉柳。在《一個瑜伽行者的自傳》〈極喜信徒及其宇宙羅曼史〉一章,慕坤達(斯瓦米.瑜伽南達)與瑪哈夏大師拜訪達克希內思瓦的卡利神廟後,曾駐足於神廟裡的檉柳叢間。檉柳開著羽絨般的粉紅花,會滲出獨特的蜜露。斯瓦米.瑜伽南達形容它為「象徵瑪哈夏大師賜予他天國的食物」。





2025年8月2日 星期六

2025冥想專科基礎篇 2


繪圖:Radha



紀錄:資宜


冥想時,心中想著什麼對象,就會與該對象共振,因此在專注於應該專注的對象,是重要的。


該如何專注於應該專注的對象呢?

冥想專科第二回的課程,便帶著大家練習培養專注力,體驗專注的感覺。


冥想強調的是專注於一點,於是,我們透過一連串的練習,體會專注的感覺,包含回想上周晚餐、專注在鼻尖、專注在呼吸,以及專注在佛陀。練習完後,同學們相繼分享練習時的心得:


  • 本來以為回想上周晚餐應該是個最簡單的練習,沒想到為了拾起相關回憶,便得連當日的早餐和午餐一起回想,一下子心就飛出去,無法專注於上周的晚餐;

  • 專注在鼻尖上,雖然與專注於眉心或心口不同,但已感受相當程度的呼吸變緩以及身體放鬆。

  • 最後專注於佛陀的練習,大多數同學都感到很抽象,不過Sananda 桑強調,無論想著的是佛陀的外表或心情,都是為了幫助自己進入佛陀之中,當心中充滿佛陀,便會與之產生共鳴。


練習中,也穿插著同學的提問以及Sananda桑的提醒:例如,如果心裡有一件真的很想做的事情,也可以透過冥想去體驗,但要加入辨別,詢問自己是否為該做的事情?如果冥想練習了很多年仍然無法深入,可以試著只專注於自己的心,重點是不要放棄。


最後,Sananda 桑總結冥想的要點:

  1. 每天在同一時間、同一地點冥想;

  2. 儘量固定冥想的對象。


2025冥想專科的進行方式,是重溫幾年前的上課內容並且跟著練習,因此固定練習的同學有機會比較幾年前和幾年後自己的差別。有同學發現,數年後面對同樣的問題,他的反應和思維套路沒有改變;有同學笑著說,當年的自己怎麼會問出這麼好笑的問題;也有同學發現,看似沒有改變的自己,好像已經慢慢地將辨別加入冥想練習。進步雖然很細微,但是悄悄地發生中。


誠如Sananda 桑在課程一開始提到,冥想就是潛入內在的感覺,就像我們潛入海底,突然之間聽不到外界的聲音、看到不同的風景,所有的紛擾也隨之消失。那麼,要如何輕鬆地潛入海底呢?首先便是放掉身體的緊張感以及緊握的救生圈。套用在冥想上,即是我們必須放掉生活中的救生圈(即各式各樣的念頭),才能專注於冥想的對象上,進入冥想的狀態。冥想並非單靠努力地練習就能達成,而是身心準備好後,自然可以進入的狀態,瑜伽的各種練習,都是為了此一目標。讓我們一起持之以恆的努力吧!







2025年8月1日 星期五

一個瑜伽行者的自傳讀書會:慕昆達的信仰






紀錄:kay


七月的讀書會,我們以小組分工導讀的方式完成了第一章到第十章的內容,這十章主要敘述了瑜伽南達(本名慕昆達)追尋上師和靈性之道的歷程,從他的家庭和童年生活之中,我們看見理性派的父親與感性派的母親不追求物質世界的價值觀,共同影響了他。慕昆達在高中時甚至試圖逃家前往喜馬拉雅山尋找上師,從小即展現出強烈的信仰。




在追尋上師的過程中,他拜訪了許多聖人,其中一位「芳香聖人」能讓沒有香味的花製造出任何天然花香、也能使枯萎的花朵復活,還可以讓人的皮膚散發出令人愉悅香味。然而,慕昆達認為芳香聖人利用神奇方式製造香味來證明上帝對靈性並無助益,並不想成為這些奇術表演的一員。

我們將書中的金句跟其它瑜伽經典對照,例如第六章的老虎尊者提到:「身體實際上是由心所製造及維持;前世累積的天性驅使人的優弱點逐漸滲進他的人類意識中,並以習性表現出來,進而呈現理想或不理想的身體。外表的脆弱源於心理原因,惡性循環下,受習性約束的身體也阻礙心靈的發展。當一個主人讓自己憑僕人差遣,僕人必然專橫;心也是如此聽命於身體的命令而受其奴役。」這段話呼應了《薄伽梵歌》戰車的比喻:戰車是我們的身體、驅動戰車的馬匹是我們的感官、駕馭戰車的韁繩為心靈,而乘客是真我或靈魂。如果沒有很好的控制我們的感官(馬匹),它們可隨意將身體(戰車)帶向不同方向。



除了文字導讀,讀書會也加入了豐富的視覺呈現。有小組利用 AI 工具重現「懸浮空中的聖人」形象,並以長得像動物的植物(如猴面小龍蘭、天堂鳥等)作為輔助,讓大家體會植物也有感覺——這個世界就是一,是阿特曼(Atman)的展現。當第十章慕昆達終於與上師聖育克鐵斯華相遇,看著慕昆達在追尋靈性之道的歷程,我們討論自己是否經歷過類似的渴望,如果自己就是慕昆達,會如何對身邊的人說明自己的靈性渴求?又如果我們是慕昆達的家人,會如何回應他的渴望?在這場讀書會中,我們不只是閱讀一本書,更是共同分享了彼此瑜伽道路的經驗,在Gurubai的陪伴中,感受一切皆是阿特曼(Atman)之間的互動。










2025年7月24日 星期四

2025 Sanatana Dharma Avatara Mela ―神性示現大祭




紀錄者:資宜、Ayano



2025年4月6日舉行了第八屆的春季慶典——神性示現大祭(Sanatana Dharma Avatara Mela),來自日本、紐約及台灣的gurubai們也分別於聚集在一起,透過實體與視訊共襄盛舉。今年的禮讚對象為斯瓦米.維韋卡南達(Swami Vivekananda)——他以理性思維,也同時追求著神,將印度的哲學與瑜伽介紹到西方,對世人帶來了精神上巨大的影響。

慶典中有禮拜儀式、唱誦讚歌、前輩們為我們帶來了聖劇的演出,以及播放斯瓦米.維韋卡南達的生平剪影,讓人彷彿穿越時空,與這位偉大的行者相遇。聖劇中引用了他激勵人心的話語:「醒來吧!起來吧!要大膽一點!面對真理!與真理合而為一。」日本現場設置的1:1人形立牌搭配他炯炯有神的目光,如同獅子般充滿力量,在台灣的我們,也能感受到那份震撼與魄力。


印象深刻的是玉井女士的祝辭:「治療軟弱的方法,不是去思考軟弱,而是思考堅強。相信自己,相信神,這就是的偉大秘訣。相信自己,堅定立足在自己的信仰,堅強起來。」另一位前輩,Nalini桑則說:「『託付給神』就是相信自己。不是交給神後自己退到一邊,而是正因為託付給神,所以相信自己,可以全力前進。」這些話深深提醒我們,立志成為瑜伽行者的我們,不應只是祈求神的力量,卻什麼都不做,成為消極的宿命論者。真正的託付,不是放下責任,而是勇於承擔、帶著信心邁步向前。

Shri Mahayogi 曾說,斯瓦米.維韋卡南達的一生有三件事讓他印象深刻值。第一個是維韋卡南達前往美國時的心境,他為印度人民的苦難感到彷彿胸口撕裂般的痛苦,大膽地說直到這個世界跟隨自己,他不再回印度;第二個是當他看到別人痛苦,他的靈魂彷彿沸騰一般,即使如此,他仍然承接了人們的苦,幾乎連身體都要碎裂似的;第三個是,無論外人認為他有多少成就,仍自認只是一個跪拜在上師足下,聆聽上師話語的純真少年。甚至可以說,正是因為這三點,他才能完成一切的工作。

我們何其有幸,能認識活出人類的理想樣貌的斯瓦米.維韋卡南達。更多關於他的故事和話語,請參考部落格上相關文章:

撼動世界的聖者_從無名僧道宗教會議上大放光彩-6






2025年7月7日 星期一

重讀經典 - 一個瑜伽行者的自傳


20250615讀書會紀錄



《一個瑜伽行者的自傳》被視為二十世紀百大靈性經典之一,書中記錄了帕拉瑪罕薩.瑜伽南達(Paramahansa Yogananda) 一生的修行歷程、與多位聖者的交流,以及他對生命、死亡、宇宙的深刻洞察。對瑜伽練習者而言,這本書是靈性修行的指引;而對於尚未接觸瑜伽的人來說,則好奇為何這是蘋果創辦人賈伯斯下載至ipad裡唯一的一本書。


今年的讀書會,是我們繼2016年後再度重讀這本經典,除了當年參加過的gurubai們能夠回顧九年來學習的心境變化,也有更多新朋友加入,希望藉由團體的力量,共同閱讀這本共49章、537頁的重量級自傳。


在6月15日的第一場讀書會,我們一起觀看了瑜伽南達的紀錄片《Awake: The Life of Yogananda》,這部長達一小時27分鐘的影片,講述了他如何將瑜伽從印度帶到美國,並創立了SRF (Self-Realization Fellowship)。影片穿插著珍貴的黑白影像與 SRF 弟子們的回憶訪談,讓人深刻感受到他將東方靈性哲學帶到西方的挑戰與堅持,以及他對世人的深遠影響。


Self-Realization在字面上是「自我實現」,但更像是一個自我理解的心靈之旅,我們在瑜伽體位法中利用身體、控制身體,再用意志把思想變成能量,而冥想成就了專注的力量,引領我們進入最微細、最根本的存在 — 意識 ,了解意識的本質,就是「Awake」。


影片觀賞後,大家分享了各自的心得。許多人提到了瑜伽南達炯炯有神的眼睛,覺得看到眼神很有力量,也有人好奇從瑜伽南達的眼裡,他看見了這個世界什麼樣的樣貌?他為什麼要走上這條追尋真理的道路?Prasadini提醒大家,理智無法理解所有事情,體驗在瑜伽系統裡面是很重要的,就像是上師一個眼神的祝福,許多事無法言喻,只能透過持續的練習與實踐去體會。


以紀錄片作為今年讀書會的開場,大家得以快速了解瑜伽南達的瑜伽修行歷程。有人提到書中出現太多很長的印度人名不容易記,接下來我們將用小組導讀的方式完成每月十個章節的進度,小組名稱也別具巧思,皆取自書中人物,讓大家在閱讀過程中更有連結,如果對這本書有興趣卻錯過了第一次讀書會,也歡迎報名加入後續的讀書會,一起讀書永遠不遲,就像「此刻」永遠是最好開始瑜伽練習的時刻。


讀書會報名連結:https://forms.gle/UGZZbFWyQqNUQDxk6










2025年6月20日 星期五

《夢的覺醒 — 瑜伽的午後約會》



紀錄:Kay、Ayano


《夢‧應作如是觀 展覽全紀錄》的新書系列活動於5/18日來到台北舉辦。從忠孝復興捷運出來步行約莫五分鐘,轉入鬧中取靜的巷弄,便是今日活動的藝文空間,現場的擺設很簡單卻充滿巧思,一進門右手邊的書牆除了擺滿了這次發表的新書,還有《瑜伽的福音》中文版 ——2023年四月那場展覽的起源。


現場的展覽裝置,鼓勵參觀者手動體驗,吊掛式展版上的木框裡,第一眼看到的是《瑜伽的福音》的智慧語錄,如果掀開到下一頁,則是《Seeking Truth》中闡述相關的瑜伽教導。微型展覽的空間裡,有些人靜靜的思考著眼前的字句、有些人拿著手機搜尋各種不同角度捕捉最美的瞬間,也有許多熟悉的面孔相互問候,沒多久,將近50位參加者陸續到齊,活動正式開始。



簡單開場後,主持人昭淵引導大家閉上眼冥想一個情境:「今天是你生日,主管要求加班。下班後,你去酒吧遇到相談甚歡的對象,卻接到媽媽的電話說爸爸昏倒需要去醫院。接著你在路上被黑道圍毆綁架,矇上眼睛被帶到一個屋內,才知道這一切都是大家安排的生日驚喜。你詢問這是朋友的鬼點子,他卻說真正的導演,是全然知曉一切的意識。你大喊著問這一切全然知曉的意識是誰,卻從夢裡醒來,剛剛只是一場夢!」


睜開眼睛,瑜伽劇場登場。


劇中的年輕人探問:「要如何,才能從夢裡醒過來?」他告別戀人,立志尋找已經醒過來的人,過程中遇到不同身份的人,讓我們思索:受人尊重,生命就有價值了嗎如果所有一切終將消失,那什麼才能超越生死放下這一切,我還剩下什麼如果我不再執著這些短暫的事物,我是否還存在我的存在,是否比這一切更深遂


最終,年輕人透過冥想向內探詢得到了答案,他和戀人擁抱,用「我是你」回應了關於「你是誰」的詢問。瑜伽劇場在眾人充滿喜悅的梵唱中謝幕,也深深烙下了那個問句:「如果現在是一場夢,你想要醒過來嗎?」


進入新書座談的時間,昭淵和Priya先介紹了台灣摩訶瑜伽行者真理實踐會(aka瑜伽行者學苑),說明是如何的起心動念,為了那本書而做了2023年的展覽,又為了那個展覽,出了這本書。兩人接著以對話的方式深入簡出說明瑜伽修行的四大路徑:

  • 智慧瑜伽:核心概念是把不正確的東西消除,不是真實的就會消失(斷捨離的爽快)

  • 勝王瑜伽:藉由體位法和冥想,最終可以掌握我們的心(逆操作,很多時候我們都被心掌握)

  • 奉愛瑜伽:透過愛著神到達(眼睛張開看到的都是神聖的存在)

  • 行動瑜伽:當下盡力去做,為了他者行動(事前盡心盡力,事後聽天由命)




互動環節訪問了當時參展的工作人員及觀展者,大家分享著自己展覽中最喜歡的部份,行銷人Lilyian因為知道瑜伽行者學苑而去看展,她在社群分享的展覽心得文也收錄在這次的展覽全紀錄。她覺得主題以「夢」及「應作如是觀」開始到一系列六大展區的概念很完整清晰,從一開始「業的法則」喜歡、不喜歡的二元對立,帶著期待、嚮往的「六個寶藏」,在「變動世界」許下千百種各式願望,所有的外在追尋,終究如幻、泡、影一樣,像夢一樣短暫,她很喜歡掛起的串串心願,透明質地的心願卡,在燈光下隨風旋轉,很浪漫,也很像心的晃動,就像金剛經中的經文: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Lilyian也感謝了瑜伽行者學苑的夥伴們,在她眼中,這是一群最純粹的瑜伽人,各行各業不同領域的人,放下了手邊事務利用私人時間,從固定的團練、讀書會、飲食料理、花藝、展覽、林道漫步冥想,到現在把展覽化成紙上行旅,都在實踐上師的教導,以純粹、無私的奉愛去行動,就是佛陀說在修行中很重要的三寶「佛、法、僧」,而這樣一群人就像珍貴的僧團一樣,為的就是分享瑜伽,或者說生命存在的本質,實在感謝。


上師Sri Mahayogi 曾說:「所謂的修行是讓心變得乾淨,真心為別人服務。純淨的人越來越多,就會有越來越多的人服務其他人。」活動的尾聲,大家享用著夥伴們自製的捲餅,一邊討論著剛才意猶未盡的話題。有些人帶著瑜伽劇場的餘韻翻閱相關的瑜伽書籍、透過平板播放的影片了解瑜伽料理。在這場夢的覺醒的午後約會,即使台北的大雨也無法阻擋大家相聚,一起探尋生命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