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日 星期五

練習日記07:眼前的工作就是最好的工作!

藉由實際地付出行動,把心裡的抱怨與碎碎念都清掃乾淨吧!
編按:久違的練習日記系列~~瑜伽的練習絕對不是只有體位法而已,真理的學習、思考與實踐都是非常重要的。日常生活的一切都是練習的絕佳機會。這次Vivi在她的生活中體會到了什麼呢?讓我們一起讀下去吧^^

撰文者:Vivi


曾經在百貨業上班,擁有一份不錯的薪水和職位、很彈性的休假,和完美的工作團隊。我很努力地在工作上盡可能表現到最好,沈浸在這些物質、金錢或是名譽,一切看似完美;然而在離開這份工作的前一年,漸漸開始懷疑,並且一直聽到心裡的吶喊,這是我活在這世上的目的嗎?我得到這些了,然後呢?為什麼曾經充滿挑戰、熱情的心都不見了呢?我已經完全無法說服自己繼續這樣的生活。我開始認真思考我的下一步是什麼?

我曾問過Shri Mahayogi:我應該選擇什麼樣的工作?他說:
1.首先要知道,工作是為了支持妳的生活。
2.選擇ㄧ個能夠對別人有益的工作。

我開始評估下一份工作的內容、必要的生活開銷和休假。不久後,一個意外的工作機會來到我的面前,提供足夠的休假,工作內容也很單純,能夠讓我有時間做自己的事情,但是薪水卻跟上一份工作年收入差了有三倍之多。很努力思考後,我知道這時候必須放下對金錢的執著,並且要知道現在什麼對我來說是最重要的。

工作室只有我一位員工,對我來說是很自由的,那時我以為工作室的一切都可以隨著我的做事方法進行,所以我覺得世上已找不到更好的工作了!不過就像是熱戀期那樣,一開始都是美妙的。
很快地,磨合期來了!(畢竟如果一齣戲都沒有情節轉折的話,那會有多無聊啊!笑)其實老闆有另一套她的做事方式,她開始要我遵照她的方法做事情。所以我必須常常跟老闆反覆地溝通,一再調整自己的做事方式。我雖然試著壓抑自己,然而頑強的自我一直對著我抗議。

另外,乾淨的工作室是老闆最介意的地方,卻是我最不擅長的部分。我每天必須整理廁所、廚房和大教室。剛開始打掃起來,我心裡總是撈叨個不行,「我的工作是打掃阿姨嗎?」、「天阿!廁所馬桶哪個死孩子給我尿到外面」、「我覺得自己很卑微,這真的是我要的嗎?」
我明明想改變自己的習性,所以很認真地學習瑜伽,想要把瑜伽的教導帶入生活,但我不禁覺得,這樣根本就是在謀殺自己,每天要朝自己亂刀揮舞,不得不跟自己戰鬥。

我開始尋找方法「如何渡過每天的上班」,上班的車程我會刻意放著kirtan的歌曲,讓我放鬆以及保持心情愉悅,包包裡放著《Satori》 這本書(註),我隨機翻開一頁開始閱讀,然後帶著滿滿信心進入工作室,有時候才一踏進去就馬上破功了,有時則可以安然平靜渡過一小段時間。每天支持我的力量就是從書裡閱讀到的教導。但是讀再多或是瞭解文章的內容,都不如真正去做而體會到得來的深刻。

我曾經一度想放棄眼前一切,想逃離現在的工作,甚至還開始尋找下一份工作。當我找了幾天後,突然問自己:到底有沒有想清楚什麼是現在最重要的?我想逃離的是這份工作還是自我?很明顯的,習性只是想逃往舒適的地方。

漸漸的這一年過去了,我慢慢地養成了打掃的習慣,甚至不只在工作上,回到家裡也能如此。還有,近期我們有很多讀書會、梵唱活動等等,事前總是需要前製的擺設、清潔,現在做來也輕鬆許多。

現在老闆吩咐我工作的時候,我會趁心裡還來不及冒出想做或不想做的念頭前,就馬上付出行動。還記得2014年9月剛開始跟著Lynn練習Raja Yoga的時候,也有幫忙上課前的擺設整理,那時Lynn老師曾說:「等一下做清潔工作時,我們練習禁語,只說必要的話。除了表面上的安靜之外,當然內在的安靜也是很重要的。」兩年後我才終於明白這一句話,原來必須用力地實踐瑜伽的教導在生活的每個角落,讓它變成習慣後,才能讓吵鬧的心逐漸安靜下來。

我也試著去學習傾聽我老闆生活上的大小事,我很努力去辨別,什麼樣的回答是必要的話,什麼樣的表情態度是對的方式。雖然剛開始做起來很不自在,舊有的模式一直想竄出,心裡還是不小心跑出批評的念頭,但每每都會想起,Shri Mahayogi,他無時無刻都如此溫柔地對待別人,所以我盡力把注意力只放在如何可以幫助老闆,或是如何讓她開心。我的老闆是我最好的學習,因為她讓我又再次看仔細我需要改進的部分。

這一年這樣練習下來,從原本每天上班都有一種要去山裡進寺廟修行,下班後覺得自己又撐過一天了的感覺,轉而現在只專注在「怎麼樣可以把事情做到最好」,不去聽心裡又想抱怨什麼。
瑜伽的教導我已經聽了很多,但是其實必須實際落實在生活裡,積極去面對,才能真正減少不自由的感覺。我想要持續練習下去,希望能讓有你、我分別的二元性關係越來越模糊。


註:《Satori》為Mahayogi Mission之出版品《悟り》之英文版,內容記錄著Shri Mahayogi與弟子間對於真理的問與答。


2016年11月25日 星期五

Niyamā的實際練習:心的淨化



撰文者:Lu (Priya)


一次在討論Yamā及Niyamā的過程中,在場的每個人輪流說出自己想練習的項目,約定好試著落實在生活裡面,我選擇了「潔淨(śauca)」。


潔淨(śauca),意指要淨化身體與心,並且保持身心的清淨。關於淨化身體的部分,因為大部分時間吃素,有慢慢減少食量,以及盡量每天練習體位法,我想應該繼續保持下去即可,所以將絕大部分的注意力放在淨化心的部分。

不過,要怎麼樣淨化自己的心呢?


依據瑜伽的教導,心智並非永恆而完美的,因為不僅每一個人的心是不一樣的,即使是同一個人的心,也已經不同於三年前或一年前的狀態。認真觀察自己的話,會發現心智真的非常非常忙碌,大大小小的念頭不斷升起,或是因為外在發生的事情而有各種情緒變化。在一般的情形下,我們會以為這些想法、念頭就代表了「我」,可是真的是這樣嗎?那些想法或念頭就像是標籤一樣,貼滿在自己身上,束縛著自己。


若要淨化自己的心,我想必須去認真迎戰那些如野草一般春風吹又生的念頭,讓心安靜下來;接著,必須努力撕去那些標籤,除去虛假的自我認同。但光用自己的意念要去抑制念頭的發生真的非常困難,所以我下定決心要採取實際的行動去取代舊有的模式。


首先,在面對眼前的事情時,只要注意到腦海裡冒出討厭、想逃避、不想面對等等的想法,就反而積極去行為。我發現生活裡有好多好多可以練習的機會,例如,有一陣子公司的女廁裡常常有人將馬桶坐墊弄髒,每次看到都覺得很討厭,心裡忍不住大罵把坐墊弄髒的不知名人士,馬上出來換另外一間廁所。為了改變這樣的模式,又遇見被弄髒的坐墊時,我改為努力按捺住奪門而出的衝動,把坐墊擦拭乾淨,好好地使用那間廁所。這樣練習一段時間以後,發現心裡不再充斥著討厭啦、煩耶、可惡等等的想法,變得可以平靜地處理這件事情,不會再浪費多餘的能量在抱怨廁所方面。


我也試著將這個方法運用在每天體位法的練習上。每天要練習體位法之前,心裡常常會冒出五花八門的藉口,工作太累啦、身體不舒服啦、沒有心情啦……一開始每天在做體位法前都忍不住跟室友吐苦水,可是幾天以後不禁想:即使每天這樣抱怨,還不是得做,那還花這些時間抱怨幹嘛呢?根本一點益處都沒有。所以接下來不管心裡到底又冒出什麼聲音,無論如何就是閉上嘴,踏上瑜伽墊開始練習。一段期間以後,發現心智好像沒那麼喋喋不休,比較容易消音了。


另外,關於除去虛假的自我認同的部分,講起來很帥,實際要做真的非常困難。我天性害羞、我害怕蟑螂、我喜歡讀書、我不擅長運動……很多很多的慣有想法或自我認同都已經跟著自己十幾二十幾年以上,最初光只是要「察覺」它們的存在,就很不容易了,更遑論要消除它們……不過!!「這太難了我做不到」也是一個虛假的自我認同啊!心智很滑頭,絕對不能被它牽著走。即使一次只能努力一點點也沒關係,但是絕對不能放棄!我常常這樣催眠……哦不,是鼓勵自己(笑)。


當慣性想法太過強大,嚴重影響自己時,我嘗試的解決方式是轉而將注意力完全集中在眼前應該要做的事情上。


最近幾個月的梵唱(kirtan)活動,有幾次是我負責打鼓,那幾次的經驗就是我很好的練習機會。其實以前我完全沒學過鼓,一開始是因為原本的鼓手沒有辦法每次都來,苦惱之下,我半開玩笑半認真地自告奮勇說要打鼓,請鼓手教了我最簡單的方式,順利度過了第一次公開活動。之後就是每次有需要時,請他教我該曲目的打法。有一次的梵唱(kirtan)則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大挑戰—要唱我沒學過的曲目,又因為大家行程都很忙碌的關係,唯一一次可以排練的時間已經是活動的一周前!那次排練的時候,鼓手教了比較複雜的打法,我一時之間很難立刻上手,加上活動日期逼近的壓力,心底忍不住瘋狂吶喊:「這太難了我不會、我做不到」,有幾度甚至很想拋下鼓走掉。但是我並不能真的一走了之,那該怎麼辦呢?


當下我不停告訴自己:「現在心裡感覺很糟糕也無濟於事,現實就是必須做到這件事。與其分心去想『我做不到』,不如完全專注在打鼓上!」當我拚了命全心全意專心在打鼓上,不再把注意力分給呶呶不休的心智,不知不覺中它就消音無聲了。原來那些「我做不到」的念頭是這麼不堪一擊啊!這個小小的成功經驗也成為支持自己繼續努力的動力。


和自己的心智對抗,並不是一件舒適愉快的事,老實說甚至也有很痛苦的時候。但是,當發現自己在某些事情上不再被心智所綑綁住時,那種自由無比的感覺是難以形容的美妙。有點像是,終於從某個狹小陰暗的牢籠裡掙脫出來,黑夜中拚命跑、拚命爬,登上了高塔,新鮮的空氣吸進肺裡,腦袋隨之逐漸冷靜,變得更為警醒清明;天色剛要破曉,開始看得清楚底下的景色,曾經束縛住自己的建築是多麼渺小,而底下的世界是多麼遼闊!


我不想繼續被心智困住,我想要獲得真正的自由,那我就必須從淨化自己的心開始。進度多慢、遭遇再多失敗都沒有關係,重點是要保持信念,默默地持續努力。我很高興我已經開始這麼做了。


2016年11月18日 星期五

與MYM相遇之路 之五:為什麼要問為什麼?


撰文者:Essay(marula)


  接觸MYM的體位法練習已經一年半,與Yogi桑的初次見面也滿週年了,我在「每天練習體位法」這件事上,還是很難每日貫徹,常常一週連續做了六天之後,就想著,啊,休息一天不要緊吧!到外地出差過夜忘了帶瑜伽墊,啊,就跳過一天吧!晚上聚餐吃太飽了做不了,明天再多做一點補回來吧。
  大腦,真的是個狡猾又強韌的東西,一旦意念先往「不想做」傾斜,理由與藉口會瞬間到位。

  有一次,到台北與gurubai(意指靈性上的兄弟姐妹)相聚的時候,我先坦誠說出自己無法貫徹的狀況,接著便脫口問出:為什麼要每天練習呢?Lynn引用前輩的話回答:「因為每天練習,是作為弟子的責任。」
  我聽了之後,仍不是很懂。在回家的高鐵上,繼續想著這個問題,不過,我想的已不是「為什麼要每天練習?」,而是反問自己:「為什麼,要問為什麼?」

  我想起有次與日文老師閒聊時的對話。
老師說:「教日文教久了之後,看著這麼多學生,哪些學生會留下來好好學習,大概第一次上課就能看出來。」
我聽了有點吃驚,不是因為老師的超能力,而是我想起,第一次去長岡京上課,課後與前輩談話時,也聽到他說過類似的話:「哪些練習者會成為弟子留下來,大概第一次見面就看得出來。」
於是,我問日文老師:「怎麼看呢?」
老師回答:「看這個人,是不是素直的學生?」(su-na-o,日文:純樸、天真的意思)
這讓我更驚了!因為Yogi桑在教導弟子的必要條件(文章連結)時,也提到了「素直」這個特質!
我繼續問:「那麼,不素直的學生,是怎麼樣的學生呢?」
老師直率地回答:「就是一直問為什麼的學生,這個為什麼要這樣?那個為什麼要那樣?為什麼動詞要變化?為什麼形容詞要過去式……問個不停。」接著,老師笑著看著我:「像是Liu桑,你就從來不會問為什麼。」
我也不禁笑出來,說:「因為那樣的話,就永遠學不會啊!」
回想起這段對話,讓我覺得很羞愧。

  如果我大言不慚說著,我想要好好學習瑜伽教導,卻又問著:為什麼要每天練習,根本就像是說著我想要好好學日文,卻又抱怨著為什麼要背單字,那樣地愚蠢可笑吧。
  在輕率問出「為什麼」之前,我應該先想想,為什麼要問為什麼?是為自己找理由逃避卸責,或是真的虛心求教。若沒有先身體力行,謙虛而持續地經驗,讓大腦挾持身體逃走,我想,這只會讓自己下一次踏到墊子上時,身體更僵硬罷了。

  「為什麼要每天練習?」我自己找到了這個問題的解答,那就是:「如果可以做到每天練習的話,就不會問這個問題了。」
  所以,接下來我給自己的訓練便是,當一有「今天可不可以不要做」的念頭冒出來時,就立即斬斷,到房間裡鋪好墊子,開始練習。我想這是讓那個喋喋不休的大腦馬上閉嘴的最好方式。


後記:至今大約過了三個月,必須很誠實地說,一個月內還是會有一兩次,敗給大腦製造出來的懶散、疲勞等理由,但我還在繼續努力,相信不久將來一定可以做到。



2016年11月15日 星期二

業(Karma)的法則


編按:本文章記錄了2016年10月在京都Mahayogi Ashrama舉辦的真理集會*的部分問答內容,原文刊載在日本部落格「ヨーガを生きる」上。

*註:瑜伽的目的是覺悟真實,這條靈性道路已傳承數千年。在瑜伽學習上,一位已經實現瑜伽的上師是不可或缺的。超越言語的上師的指導,對於走在這條道路上的我們來說,是無可替代的。所謂的Satsangha(真理集會,或譯作真理問答),是圍繞著上師的神聖集會,也被認為是可以直接從上師獲得教導、最為重要的學習場所。


撰文者:Dharmini
© Mahayogi Yoga Misson 保留一切權利




這次有人提出了關於業(Karma)的問題。瑜伽教導我們,事實上不管是誰,過去都體驗著無數次的轉世,這被稱為輪迴轉世,在過去若還留有什麼事情沒有完成,就會再一次被生下來,試著在新的人生裡實現那份遺憾。原因發生後承受其結果,這就稱為「業(Karma)」。


提問者:「我想請教關於『業(Karma)』的問題。假設在人生裡有兩條道路,即使經過徹底考慮後終於選定了其中一條,從更高的視角來看的話,會選擇哪一條其實都由業(Karma)決定好了嗎?」

師:「是的。從結果上來看的話,不得不這麼說。所謂的業(Karma)就是收割在過去所種下的種子,因此無論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而要二擇一,就是因為有種子存在吧。


提問者:「這代表人生會依照業(Karma)而發展前進,沒有以自由意志選擇的餘地嗎?」

師:「通常是沒有的。正是因為業(Karma)的發生而被生下來,被生下來以後就不能不繼續活著對吧。可以看成,是按照名為『業(Karma)』的設計圖往前進。因為所謂的業,已經編入心的記憶之中了。為了逃離業(Karma),就要破壞心本身,不然就是要消除無知,因為無知會變成心中的原因。藉由如此,就可以去除或是稀釋業(Karma)帶來的效力。


提問者:「為了消除業(Karma),最為重要的事情是什麼呢?」

師:「由於業(Karma)是在心智與無知的熔爐中製造出來的,那藉由破壞其中的一個,就能夠消除業(Karma)。


提問者:「想要破壞的話,必須要做什麼事呢?」

師:「學習瑜伽真理,然後要在瑜伽上有所精進。所謂的精進,不只是體位法或冥想而已,要在沒有自我中心、沒有無知的狀態下去行動,包含我們的日常行為及心念等等;接著,要積極地尋求真實的實現,亦即體驗證悟。因為大家都已經在學習瑜伽,也正努力精進中,即使不去在意業(Karma)的事情,也一定可以逐漸遠離業(Karma),所以不如更加把心思專注在真我、神、或是說真實之上,請這樣做吧。


上師是在教導我們,領會真實、然後實現真實的話,就能夠超越由業(Karma)所擺布的人生。


存在於世上的有什麼是真實的呢?應該要去知道這一點。所謂的真實,就是要去看它作為實際存在是否擁有真實性。有真實性的實際存在,不僅不會改變,也不會消失。因為是真實,所以必須是永遠存在的,也不會死亡。而那個永遠的存在,正是每個人的本性、真正的自己,同時也是全宇宙的本質。宇宙裡星系的推移或宇宙的誕生及消滅等,也只不過是在這之中的一個現象而已。而在這些事物的深處,有一個確實的存在,只有「那」是存在著的。表象的世界,不管是這個世間或是宇宙,全部都是虛幻,去了解真正應該了解的事情,也就是宇宙的本質、自己的本質、這些的起源,去了解「那」。只有「那」才是起源,而且現在也是由「那」所維持著,只有「那」永遠地存在著。


上師教導我們,這個世界上最不可思議的事情是不知道真正的自己。上師一再重複地教導著,我們誕生於世的真正目的,不是活在輪迴轉世這樣的業(Karma)的循環中,不是生活在虛幻世界中,而是超越業(Karma)去實現真實。持續尋求真實的瑜伽士們,正一步一步地向靈魂旅程的終點靠近,我是這麼認為的。




2016年11月4日 星期五

生活中的瑜伽體會--合宿之門內與門外



編按:今年八月第一次舉辦了合宿活動,資宜是其中一位參加的同學。24小時的合宿看似短暫,但因為有大家的積極參與和真誠互動,而迸發出美麗的火花。資宜誠實又仔細地寫下了她的體會,非常感謝她的分享~~

撰文者:資宜

那是一個瑜伽讀書會結束的週六晚上,結束了瑜伽經典的研讀,和讀書會的夥伴們隨性地吃著飯,聊著聊著我們說到了即將在一個月後展開的,為期 24 小時的瑜伽合宿,沒有多餘的猶豫,我馬上在行事曆上記下了這個活動。

活動流程不繁複,聊天、煮飯、善後、看影片、聊天;一早的冥想、打掃、準備早餐、聊天、準備午餐、善後、體位法練習,活動便結束了。聽起來與平常週末活動的內容相似度達 80%以上,除去了先前幻想的焦慮與壓力,我想這將是個悠閒與優雅的24小時。

然人生的有趣,大概就在它從來不若預期。

雖然已很習慣於煮飯,也很有為大家準備菜餚、邀請大家來家裡作客的經驗,但也許自由慣了,擺盤時總是隨性,少有為達份量的比例平衡而小心斟酌的經驗;也許覺得再簡單不過了,於是一刀劃下去便讓豆腐缺了一角,或舀出過多的醬汁。一次又一次,發現自己也許熟練,卻不夠用心,把事情做完了,卻離做好還有好大一段的距離。

最初我的瑜伽練習起於表哥的半推薦半強迫,沒想到現在卻緩緩地踏上了修身養性之路。在合宿密室裡,更被迫必須思考練習瑜伽的真正目的,以及什麼是生命的意義。曾經階段性地追尋目標,目標達到了,就再換下一個,於是生活一直在找尋目標達成目標,再找尋目標,再達成目標中度過。面對獲得的戰利品,時而感到驕傲,時而驚慌或恐懼。

如果有一個普世的最終目標,那是什麼?如果是個⻑期的追尋,現在能做的又是什麼?那一晚,我們分享了自己的習氣,也談到了對外持戒與對內精進。
對我而言,在生活中隱約察覺自己的習氣並不困難,但在其他人面前說出自己的脆弱,需要極大的勇氣。在生活中體察這些習氣積累的原因也不需多費氣力,但當被提醒找尋原因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從當下開始作改變時,我醒了過來——以新的態度,不斷地往前,更勝於回首過去。在對外持戒與對內精進的戒律裡,最後我選擇了「不傷害」作為近期的練習,對家人,也對身邊所有的人,無論如何 要溫柔。

第二天的合宿始於早上6:00的冥想,接著我們打掃,準備早餐。 如果瑜伽是生活的一種狀態,為什麼總忘記在生活中練習瑜伽?一邊打掃,一邊我問自己。在平常的生活中,我的打掃徹底了嗎?是否有些工作,我從來沒有做過?是不是有某個角落,總有千百個理由沒有去整理?也想起媽媽總有做不完的家事,開心的時候做,和爸爸鬧彆扭時也做——以前一直不解媽媽怎麼總有做不完的家事,原來從外在整理內在,是沒有說出口的瑜伽練習。

以為24小時的合宿很短,回到家卻筋疲力盡。專注地檢視自己的生活原來是這麼地耗盡心力。知道的很多,做到的卻很少,這條路如此漫⻑又艱辛,是否真的要一直走下去?關上了合宿地點之門,答案只在每個人的心中。但,它讓我知道這條路上並不孤獨,也沒有誰好誰壞,我們都是一起的,要追尋普世的唯一真實。



2016年10月23日 星期日

夏合宿:一切都是瑜伽的練習


撰文:Lynn


八月底的一個週六早晨,陰暗的天空似乎就要下起大雨。Lu跟Essay 正在盤點、裝箱要帶的食器及器具,鍋子中還在炸著晚點要帶出門的白蘿蔔,等一切就序後,我們就等Vivi 從市集採買結束,驅車來接我們一起前往目的地。下午果然下起大雨,聽說是有颱風吧!大家仍然依約在台北市的這間民宿集合。一行九個人,決定在這間房子中生活24小時——這24小時裡我們將暫時從原來的生活中抽離,同時,還要深入生活之中。

時間回到兩個月前,這樣合宿的想法出現在我們的談話中。Sangha(註)中的同伴思考著:我們在體位法、讀書會之後能夠如何加深瑜伽的學習?無可避免的,我們會來到 「實踐」 這個課題。過去拜訪京都時,每每被京都前輩們那自然而然實踐著瑜伽教導的生活方式所感動。瑜伽對他們來說,並不只是一種遙不可及的理論,是在日常生活中準備食物的過程中,在每一個待人處世及談話中,更在面對生命決擇的判斷中。透過身體力行的實踐,或許會面對內在習氣的衝突與掙扎,但除此之外,我們又有什麼選擇呢?帶著這樣的出發點,我們開始規劃讓大家在這間民宿中一起煮三餐、打掃、冥想、及做很多的討論。

下午四點半,同學們陸續地抵達。稍稍休息之後,我們就分工煮晚餐,有人洗菜,準備食材,有人佈置用餐空間。突然一句臨空而降的話讓大家笑了出來:「食物看起來好少喔!會不會吃不飽啊?」原來這是大家內在深深的恐懼!沒有了平常飲食中習慣的菜色,取而代之的是一人一份適量的蔬菜;又被交待這24小時中不能出門,有人開始後悔進門前沒拐個彎去帶些零食了。但,畢竟所有食物都是精心計算過分量,並以瑜伽烹飪理念所烹煮而成,結果充滿滋味及能量的蔬菜不但讓大家驚艷,也享有絕對的飽足;同時,這小小的插曲讓我們了解到腦海中不必要的擔憂及恐懼有多麼的充滿戲劇性。






晚餐時大家聊了很多,其中一位參加的同學資宜就分享到,在分裝食物時,她注意到Essay 用心地將每一個食材擺放入碗中,試圖呈現食物最完美的樣貌,這讓她印象非常深刻,原來,即使是這樣的小動作,都是Essay帶著「辨別」的態度完成的。其實,在瑜伽學習的道路上,「辨別」的能力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例如:在商店看到一件很適合自己的衣服時,就必須要「辨別」自己是需要還是想要,如何做才是依據瑜伽教導而行動呢?甚至必須去思考、去「辨別」為什麼瑜伽會有這樣的教導。




晚餐結束後,我們一起看了一部「佛陀的故事」野台演出的影片,那是日本Mahayogi Yoga Mission的前輩們多年前在日本演出的紀錄。40分鐘的演出中,述說著悉達多王子從出生享盡榮華富貴,到捨去世俗、一心追求真理,及最後領悟真理成為開悟者——佛陀的過程。或許我們對佛陀的故事並不陌生,也知道悉達多王子是在城外看到了生命中必然的苦,才開始他那一世艱辛的修煉,並誓言了悟並超越一切,但細細回想人生過往的話,會發現到我們的生命不也時刻在經歷這些苦?而我們又如何從現在的狀態中往前踏出那一小步呢?於是在接下來的時間中,我們探討了瑜伽中的Yama、Niyama 內涵,這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開始實踐的一小步吧!大家誠實地分享著當下的狀態,及自己接下來要做那一個練習改變現狀。例如,有人厭煩於自己總是買了自己不需要的東西,而選擇練習「不貪婪」,也有人反省自己對待家人的態度,希望能做到 「 不傷害」 而保持溫柔。




看著大家誠實地分享自己的困境,讓Lynn非常地感動。這除了表示我們開始誠實地面對自己之外,同時也代表著願意顯露自己的脆弱或不安。在薄伽梵歌中,偉大的戰士阿周那(Arjuna) 因為痛苦、不知所措,才讓克里希那 (Krishna)有機會向他闡述瑜伽的教導,而我們也只有脫掉 「自我」 層層的武裝之後,才能開始謙卑地自教導中學習。

經過這一晚的討論,Lynn感受到大家的態度改變了,似乎更認真地面對當下所說出的話及每一個行動,我想大家應是帶著新的決心入睡了,而且將這樣的決心,帶入隔天早上的冥想,打掃及進行體位法自我練習。

第一次的「合宿計劃」結束了,而我們的旅程才正要上路。期許我們回到原本的生活中,仍然有這樣的決心面對自己原有的習性,也許過程會遭遇挑戰或挫折,但幸運的是,現在我們有一群一起努力的同伴,在這路上互相勉勵、打氣及給予提醒。讓我們一起實踐學習到的瑜伽教導吧!


註:Sangha,瑜伽實踐者所組成的團體,定期聚集在一起練習、學習,互相砥礪、努力實踐教導。


2016年10月4日 星期二

保持無所畏懼吧!

聖者的話語07:



說著「我真是不幸」等等的話語,就等同於惡魔崇拜。
每個人都背負著沉重的負擔啊。

若是認為自己很不幸,那就試著超越它吧。試著讓自己變得幸福!

請常保內心喜悅。

如果憂鬱的想法來襲,就把它踢飛!

讓人不安的理由是不存在的。保持無所畏懼吧!

使自己變得純淨,是通往自由的最短道路。

                                               --斯瓦米‧韋維卡南達(Swami Vivekananda)--